江潔華
摘 要:我們學校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深入挖掘琺瑯彩的歷史文化內涵,結合本校實際,開發出校本教材《廣州琺瑯》系列課程,并從《廣州琺瑯》特色課程通過課堂教學的方式,把廣州琺瑯這一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課堂的學習,讓學生在廣州琺瑯工藝制作學習體驗中,將“非遺”普及化、大眾化,培養孩子們從小對于“非遺”的認知和喜愛,通過課堂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向傳統學習,從本土文化中汲取精華。
關鍵詞:廣州琺瑯彩;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文化
一、選題意義
傳統身手和傳統文化,除了有傳承人們的苦守和立異,更主要是有社會公共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庇護。面對這些情況,如何在我們的教育中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不至于讓傳統文化離我們越來越遠?廣州琺瑯工藝會不會很難,普通的制作學習是否能達到所預想的教學目的呢?帶著這些疑惑,我設計了《廣州琺瑯》系列課程,通過課堂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學習體驗廣州琺瑯的工藝制作。
二、實驗假設與計劃
課程分五單元十課時:(每周兩節連堂)
第一單元世界上極為奢侈的藝術品(第一課認識琺瑯彩第二課廣州琺瑯彩)第二單元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一課琺瑯彩制作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楊志峰第二課欣賞大師作品激發設計靈感)
第三單元(第一課設計琺瑯彩工藝作品稿第二課琺瑯彩工藝制作)
第四單元(第一課廣州琺瑯工藝制作第二課廣州琺瑯的傳承與創新---掐絲琺瑯)第五單元(第一課廣州琺瑯點藍工藝制作第二課廣州琺瑯燒制工藝制作)。
三、實驗過程與典型案例分析
《廣州掐絲琺瑯制作》案例: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領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州琺瑯彩工藝的魅力,體會學習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了解掐絲琺瑯制作的一般過程或方法,嘗試做一件掐絲琺瑯作品。
能從琺瑯彩藝術的形態、語言、藝術美等方面表述自己對琺瑯彩藝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的看法。
2、教學重難點:
如何結合實例琺瑯彩技藝制作的一般過程或方法,嘗試做一件琺瑯彩作品。
解決方法:
邀請廣東省陶瓷藝術大師、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琺瑯彩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楊志峰老師介紹琺瑯彩的知識和制作過程,回顧自己的藝術歷程。
從現實生活中選取琺瑯彩藝術的元素,嘗試創作掐絲琺瑯藝術作品。
3、課前準備:(布置預習性作業)
(1)、認識琺瑯彩
①、琺瑯彩發展過程(琺瑯彩的發展經歷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②、琺瑯彩常見的幾種分類(大致可分掐絲琺瑯、畫琺瑯);
(2)琺瑯彩工藝制作的工具材料(包括實物、圖片資料);
4、教學實施過程
(1)認識琺瑯彩
廣東省陶瓷藝術大師、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琺瑯彩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楊志峰老師帶來的廣州琺瑯工藝品。
向同學們提出對比廣彩和琺瑯彩:通過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觀看、敲擊,探究出廣彩是可以打碎的,琺瑯彩是打不爛的。
(2)探索與討論
通過琺瑯彩的認識,請同學們說一說我們琺瑯彩的特征?
老師鼓勵同學們嘗試體驗廣州琺瑯的制作工藝,激發他們創意掐絲琺瑯的熱情。
(3)創作活動
通過前面“認識琺瑯彩”、“探索與討論”兩個活動,同學們已經對琺瑯彩的藝術魅力有了深刻的認識。此時,我及時地介紹“琺瑯彩工藝制作”的方法及效果,并做簡單的步驟示范,激發學生的多元化審美情趣和嘗試創造美的欲望及信心。
步驟示范:
1、設計創作稿(可以是黑白稿,也可以是彩色稿)
2、過稿(可以用復寫紙拷貝,也可以直接在板上畫);
3、掐絲:用鑷子將事先做好的柔軟、薄而細并具有韌性的銅絲,按照設計好的圖案,用手掐(掰、彎)折疊翻卷成花紋,粘貼在在金屬板上。
先在線稿上涂上特制的膠水,然后把銅絲粘上去,銅絲這么細,用鑷子比較好……
(經過這幾個步驟的操作,出現了線條造型的效果)
4、點藍:點施各種顏色的琺瑯釉料。
5、課堂交流和評價
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到學習的成功感,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巨大魅力,學習傳承人們的苦守和立異,最后的交流和評價的階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這節課我采取了學生自評、互評、師評的評價方法,將作品展示出來共同欣賞與分享。鼓勵同學們講述創作思路,并對其他同學的作業發表見解,談感受,提出問題。
四、實驗研究結果與拓展
通過這次教學,我深深認識到,在現今電子化交流盛行當中,創意地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文化傳承的教育,用發展的眼光欣賞、了解、使用琺瑯彩,讓優秀文化熏陶孩子,通過課堂教學的方式,把廣州琺瑯這一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課堂的學習,讓學生在廣州琺瑯工藝制作學習體驗中,將“非遺”普及化、大眾化,培養孩子們從小對于“非遺”的認知和喜愛,通過課堂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向傳統學習,從本土文化中汲取精華。
研究成果:
1、《琺瑯彩工藝制作》案例獲2017廣東省第二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設計大賽一等獎;
2、《琺瑯彩工藝制作》公開課獲越秀區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