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壽嶺
[摘要]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這充分說明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對數學的認識不僅要從數學本質的觀點去領悟,更要從數學活動的親身實踐中去體驗。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從生活中汲取養分,讓數學問題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經驗;實踐經驗;數學活動
新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要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特別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聯系,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把問題情境創設置于生活的平臺上,讓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從生活實際中引出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在情景中學習是最有趣的,為生活而學是最有價值的”。
一、讓數學走進生活。激活學習數學氛圍
設置具有生活背景的教學問題懸念,有利于形成數學生活化的氛圍。教師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利用生活實例,與學生一起走進生活,捕捉數學信息。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把自己和數學融為一體,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知識,在生活實踐中自覺地應用了數學知識。
例如,如在教學“角”的概念時,我們可借助同學們都熟悉的鐘表、墻角、張開的圓規等生活題材,啟發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數學問題:角有幾個頂點?什么叫做角的邊?角有幾種……讓學生體驗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加深理解教材所學的內容,從而培養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并加以解決的能力。又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讓學生看一個“猴子騎車”的動畫,從中體會到騎那種裝有圓形做的輪子比較安全,也不會顛簸得厲害。同時也感知了“同圓或等圓中,圓的半徑相等”。這樣引入新知,使學生感到數學有血有肉,生動有趣,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學好數學利于解決我們身邊的實際問題。因此,易產生學習數學的動力。
二、讓數學走進生活。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本身的摹本,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教師要善于把抽象的數學知識還原成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走進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體驗中理解數學。
例如:學生在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以后,讓學生在自己的照片裝飾上精美的邊框;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后,讓學生回家去幫助父母并計算房間的地面面積、計算鋪地板磚的數量及購買錢數。在學習了怎樣買東西后,讓學生平時幫助父母計算應花多少錢以及應該找回多少錢,等等。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預算能力、社會能力,又十分有效地鞏固了所學的數學知識。
三、讓數學走進生活。感受數學中的生活。進行情感的熏陶
數學如同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處處充滿著美。教師應熱情地牽著孩子們的手,正確引導他們體會數學所展示的奇妙和豐富多彩的生活,從中受到情感熏陶,達到優化生活、熱愛生活的目的。
如在學習“分類”之后,讓學生通過課堂上的學習分類方法,回家把自己家中的東西進行分類擺放,把在家的分類情況再帶到課間和學生互相交流;在放學整理書包的時候,我對學生說“大家能不能運用分類的知識把我們的書包整理一下,看誰整理的最整齊!”等,這樣,不但使學生鞏固了分類方法,又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去感受、體驗、理解數學知識及其實際應用,在活動中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在活動中提高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讓數學走進生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培養應用意識
“數學很有用”,這正是數學的魅力所在。但它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的。教學中,教師應盡量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并提供實踐操作的機會,引發學生自覺地運用數學知識、數學方法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例如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后,我設計了這樣一份作業:學校準備在暑假中對教學樓進行粉刷,請你幫助學校總務處統計一下,大約需要用多少錢,買多少桶涂料。這份作業要求學生觀察了解粉刷教學樓包括哪些部分,通過測量或調查計算出粉刷面積后,還要去市場上調查,一桶涂料大約可以涂多少面積的墻面以及涂料的單價等。解答這份作業,還需要學生分工合作,否則很難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又如,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一課時,我就從學生生活中熟悉的紅領巾、自行車車架、電線桿架、橋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讓學生通過推拉等實踐活動認識三角形的穩定性,并運用它來解決一些實際生活問題,如修補搖晃的椅子,學生會馬上想到應用剛學過的“三角形穩定性”,給椅子加上木檔子形成三角形,從而使椅子穩當起來。這樣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總之,在教學中讓生活情境融人數學,在生活中讓孩子體驗數學的樂趣,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是十分必要的。數學即生活,只有將學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實地感受數學的價值,才能使他們真正地理解數學,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