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留守經歷大學生與其他大學生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性,這些特性對此類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造成一定影響,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一定困難。作為高校學生工作者,應該深入了解留守經歷大學生的特點,把握留守經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點。
關鍵詞:留守經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家庭教育
一、研究背景
農村家庭離散造成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80年代出生的很多留守兒童,跟隨父輩的步伐,進入城市成為第二代進城務工者,但是隨著高考人數逐年下降,且高校招生的規模日趨擴大,90年代出生的大量農村留守兒童同樣是進城,卻不是成為務工者,而是大學生。這部分群體即是本文的研究對象,可把他們稱為留守經歷大學生。
二、留守經歷大學生的特點
需要指出的是,對學生進行留守經歷大學生和非留守經歷大學生的分類,僅限于學術研究和工作討論,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為避免歧視或學生的誤解,不會對學生進行類似區分。從學生工作角度來看,每名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本文所列的留守經歷大學生的特點既是特性又是共性。特性是指與其他學生相比,留守經歷大學生所具有的特點,共性是指大部分留守經歷大學生普遍具有的一些相似之處。總體來看,留守經歷大學生有以下特點:
1.家庭教育缺失
由于家庭離散,留守經歷大學生的成長經歷中,普遍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問題。留守兒童步入大學以后,家庭教育缺失的特點更加凸顯。留守經歷大學生從小與父母離散,與祖輩親近,步入大學后又與祖輩離散,且祖輩逐漸年邁,父母成為其經濟上和精神上的依靠,部分留守經歷大學生從小與父母關系疏遠,到大學階段,隨著依靠對象的轉變,與父母關系由疏遠變為緊張。這種緊張的家庭關系,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比如輔導員老師因學生事務與家長聯系時,家長配合度不高,也有部分留守經歷大學生與父母電話溝通時基本無法正常交流。
2.家庭經濟相對困難
留守經歷大學生都來自農村,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庭經濟相對比較困難。通過對筆者所帶年級的貧困生庫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年級中大部分留守經歷大學生都提交了貧困生材料,認定為貧困生,而全年級233人的貧困生中,有185人有留守經歷,比例占79.4%,可見留守經歷大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與非留守經歷大學生相比較差。
3.獨立自主意識強
留守經歷大學生從小脫離父母生活,在大學生涯中具有較強的獨立自主性。遇到需要決策的情況,留守經歷大學生傾向于自己做決定。這種特點同時也帶來一些問題,如自我意識強,難以顧及他人的感受,合作意識差,融入團隊困難等等。這些問題都給留守經歷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學習就業造成影響。
三、留守經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點
1.價值觀偏差
因為家庭經濟困難,部分留守經歷大學生的金錢觀出現偏差,有拜金主義的苗頭。具體表現為:第一,熱衷兼職,有學生會因為兼職而逃課,理由是“賺錢比較重要”;第二,追求物質享受,有攀比心理,部分同學會因為追求高檔消費品而縮減自己吃飯等正常開銷;第三,容易受校園貸、網絡詐騙的誘惑,歸根結底是因為部分學生的消費觀念出現問題。
2.心理問題凸顯
目前,部分留守經歷大學生心理狀況堪憂,集中體現在情商水平、邊緣性人格障礙、心理韌性水平、人際交往、主觀幸福感等方面。留守經歷大學生因從小家庭離散,缺乏父母陪伴,部分同學在中學時期開始就產生了心理障礙,到大學階段,隨著環境變得寬松,這種心理障礙開始潛伏,不易察覺,但是當這類學生遇到挫折或者應激性的事件時容易爆發,如宿舍矛盾、考試失利、感情受挫等等。
3.學業、就業問題
在學業上,留守經歷大學生容易產生兩種極端,部分同學自律性強,對自身要求高,在學業上有規劃有執行力,力求上進,另一部分自律性差,學習上不積極主動,有厭學情緒,同時對未來的就業也缺乏規劃。后進的這部分留守經歷大學生不僅學業堪憂,因為自身缺乏明確目標,眼高手低,且家庭給予的支持有限,就業也成為大問題。
四、留守經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點
1.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在大學期間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高校學生工作者的根本任務。針對留守經歷大學生,學生工作者特別是輔導員應該給予更多關注,注重談心談話,了解學生思想狀況,同時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樹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的正確價值觀。
2.構建心理問題學生社會支持網
對有心理問題的留守經歷大學生,由輔導員牽頭,家長、學校心理健康中心、專業心理醫院共同參與,構成聯動體系,通過多方的關愛,為心理問題學生構建強有力的社會支持關系網。同時,學校應該建立心理檔案跟蹤機制,把心理問題學生的個人信息、談話記錄、治療記錄等相關資料歸檔保存。
3.督促學業、就業
針對一部分較為后進的留守經歷大學生,輔導員、班主任要承擔起“大學家長”的角色,對學業、就業進行督促、指導。一方面通過規章制度的約束對后進學生進行約束管教,另一方面通過“親情補償”營造和諧的師生氛圍,對后進生進行學業指導、就業幫扶,以彌補留守經歷大學生家庭教育的缺失。
參考文獻:
[1]詹麗玉、練勤、王芳.留守經歷大學新生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及心理健康的相關性[J]. 中國學校衛生.2016(04)
[2]王敏、程靚.基于學生發展理論視角下的曾留守大學生的人格特征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06)
[3]楊曙民、李建秀、李素敏.留守大學生邊緣型人格障礙與邊緣型特質現狀剖析[J].中國衛生統計.2015(06)
作者簡介:
付建威(1991--)男,漢族,湖北仙桃人,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助教,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政府發展與社會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