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明 李勁
摘 要:校園欺凌現象已成為我國社會不容忽視的突出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校園欺凌的發生,必須從法律上明確校園欺凌的概念,分析校園欺凌產生的原因,有針對性的加大了專項治理的力度,提出解決校園欺凌的對策。
關鍵詞:欺凌;校園欺凌;欺凌行為
近幾年來,隨著新聞媒體對校園欺凌事件頻頻報道,引發了人們對校園欺凌的熱切關注,尤其是2017年以來,人們要求嚴厲懲罰校園欺凌中的欺凌者主要是未成年人欺凌者的呼聲更加強烈,認為我國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是弱法,縱容了未成年人違法和犯罪,更有甚者要求修改《刑法》,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遏制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但我認為以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方法不足以從根本上解決校園欺凌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校園欺凌必須從法律上明確校園欺凌的概念,查找產生校園欺凌的原因,只有這樣才能制定相關對策從源頭上減少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
一、關于“校園欺凌”的概念界定
何謂“校園欺凌”?我國法律上沒有明確規定,學術界也是眾說紛紜,直到2016年4月28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的《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中,才第一次對“校園欺凌”進行界定。該《通知》指出:“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行為”屬于校園欺凌。
《通知》中對“校園欺凌”的理論概念的界定。首先,明確了“校園欺凌”的行為主體僅限于學生與學生之間,排除了教師與學生之間、其它人員與學生之間的欺凌;其次,強調了主觀方面必須是故意的,排除過失行為;再次,明確了欺凌的方式包括肢體欺凌、語言欺凌和網絡欺凌;第四,客觀上實施了欺負、侮辱的行為并造成了身體傷害。這個概念包括了其構成的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定義的核心內容也得以完整體現,但仍然有三個小缺憾,一是就是沒有明確校園的具體范圍,這里的校園是指僅在學校范圍內,還是也包括學校范圍外?二是僅規定了“身體傷害”,沒有涉及財產損失。三是缺乏對“精神損害”的相關規定。
2017年11月22日教育部等11部門共同印發的《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對中小學生欺凌作了明確規定,指出:中小學生欺凌是發生在校園(包括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內外、學生之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綜合治理方案》對中小學生欺凌概念的界定,首先,確定了校園的范圍是指校園內外(包括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其次,強調了行為主體是學生與學生之間,而且這里的學生僅指在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的上學的學生。再次,主觀上是故意的,第四,客觀方面實施欺負、侮辱行為,并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的結果。這個定義最主要的優點有兩個:一是規定了損害結果包括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這三個方面;二是擴大了校園的范圍,即校園不僅包括學校范圍內的空間,也包括學校范圍外的空間。
上述兩個規范性文件對校園欺凌概念雖然有界定,但他們畢竟屬于階位較低的部門規章或者政策性文件規定,尚達不到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階位,更無法達到法律高度的階位了。但是,在校園欺凌日趨嚴重的今天,為了能從根本上、源頭上解決好這個問題,學術界和司法實務界均要求應在法律的層面或者高度上對“校園欺凌”的法律定義予以明確的界定。
單就字面意思而言,所謂欺凌就是欺負、凌辱[1]。而校園則指學校范圍內的地面和空間[2]。按這種解釋,校園欺凌就是指在校園內發生的,行為主體對被行為人進行欺負、凌辱并造成傷害的行為。其行為主體包括教師欺負、凌辱教師或教師欺負、凌辱學生,也包括學生欺負、凌辱學生或其他人欺負、凌辱教師或學生。其范圍僅限于學校范圍內的地面。如果其行為發生在學校范圍之外,是不是校園欺凌?顯然這種理解是不全面的。我認為校園欺凌的行為主體、校園范圍均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理解。廣義的行為主體包括教師欺負、凌辱教師或教師欺負、凌辱學生,也包括學生欺負、凌辱學生或其他人欺負、凌辱教師或學生。狹義的行為主體則僅指學生欺負、凌辱學生。廣義的校園范圍包括校園內也包括校園外,主要是指行為主體的發生地,所以學校范圍之外發生的學生欺負、凌辱學生并造成傷害的行為也屬于校園欺凌。廣義的校園欺凌是指發生在校園內外,行為主體對被行為人進行欺負、凌辱并造成傷害的行為。而狹義的校園欺凌或中小學生欺凌僅指發生在校園內,行為主體對被行為人進行欺負、凌辱并造成傷害的行為,行為主體也僅限于學生與學生之間。當前我國無論是學術界、媒體還是上述的規范性文件的校園欺凌一般是指狹義的校園欺凌。
本人則更加傾向于校園欺凌的行為主體應該采用狹義概念,即僅限于學生與學生的欺凌行為;而校園的概念范圍則應采取廣義概念,即包括校園內,還應該包括校園外。欺凌行為除了傳統的當面欺負、侮辱、毆打、謾罵等手段外,還應該包括威脅、精神恐嚇和網絡、信息上的侮辱、恐嚇等行為。
二、未成年人校園欺凌產生的原因
校園欺凌事件之所以頻繁發生,究其主要原因應該有以下幾個方面:
1.校園欺凌的行為人的個人因素
校園欺凌行為的實施者基本處于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階段,其認知能力與心智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較弱,情緒波動性大,容易激動,攻擊性強,無法理性辨識與控制自己的暴力行為。這主要是近些年來我國的基礎教育體制一切以應試為最高目標,應試教育的功利追求過于強大,缺乏對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正確的人生指導,放松了對受教育者規則意識、尊重意識、守法意識、良善意識的綜合培養。
2.校園欺凌行為人的家庭影響
之所以發生欺凌他人的行為,與施暴者家庭中父母缺乏正確的教育子女的理念和方式有直接關系。有欺凌行為的學生多數父母忽視管教或管教方法不當,造成父母和子女關系緊張,孩子同父母不能很好溝通,導致在學校欺凌他人與被欺凌的情況家長一概不知;而科學教育子女的父母,父母與子女關系融洽,即使在學校欺凌他人或被欺凌,父母也能及時了解孩子的情況,孩子面對問題和困難時也會發生的事情會第一時間告訴父母,所以父母在防治學生欺凌與暴力中具有重要作用。2016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的《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管教孩子是家長的法定監護職責,應當依法落實監護責任,避免放任不管、缺教少護、教而不當;家長要注重家風建設,加強對孩子的管教,注重對孩子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從源頭上預防學生欺凌和暴力行為發生。可見父母的管教方式與學生欺凌行為是密切相關的。
3.學校的因素
學校是學生獲得知識、健康成長的重要場所,承擔著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和道德的濡化兩個方面的責任,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由于我國目前的學校教育重智育輕德育,只注重學生的學習和考試成績,忽視了對學生的道德發展、情感變化、家庭狀況等關注。導致教師缺乏與學生情感的溝通,甚至有些教師缺乏識別和干預欺凌發生的知識和能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有時會以諷刺、挖苦、呵斥甚至是肢體沖突等措施教育懲罰學生以此來維持教學秩序。這種對學生的言語辱罵以及粗暴的懲罰行為,會引發其他學生的效仿,產生校園欺凌行為。另外學校對學生的日常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夠健全,校園安全監管不嚴,也是產生校園欺凌的原因之一。
三、防治未成年人校園欺凌的對策
雖然我國近幾年里相繼制定了一系列治理校園欺凌的相關政策和法律文件,有效遏制了校園欺凌事件的多發,但在現實生活中,由于欺凌事件的偶發性、隱秘性、隨機性,防治手段的不及時以及其他復雜的綜合因素,導致了校園欺凌事件仍然發生。要從源頭上減少欺凌事件的發生,必須采取以下對策:
1.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大多數學生規則意識尚未充分建立,學校應集中對學生開展以校園欺凌治理為主題的專題教育,開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也可以邀請公安、司法等相關部門到校開展法制教育。組織教職工集中學習對校園欺凌事件預防和處理的相關政策、措施和方法等。指導學生掌握一些應對校園欺凌的方法,開展校園欺凌的班級討論活動或其他形式的活動,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何謂欺凌行為、欺凌行為的危害性及其產生的嚴重后果。提高師生預防與干預欺凌的意識與能力。
2.制定反校園欺凌法和政策
我國雖然在《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和《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中對校園欺凌進行了定義。但是對校園欺凌的范圍、欺凌行為或禁止行為、報告程序、解決措施以及欺凌預防機制等缺乏詳細規定,沒有明確學校的主體責任,只有通過立法、行政手段確定學校在欺凌事件中所負的責任及條件,才能有效地維護學生在校園中的安全和健康。從源頭上減少欺凌的發生,進而為學生的身心發展提供健康而安全的校園環境。各學校應按照《通知》的要求,制定完善的校園欺凌預防和處理制度及措施,建立校園欺凌事件應急處置預案,明確相關崗位教職工預防和處理校園欺凌的職責。特別是要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堅決遏制漠視人的尊嚴與生命的行為。
3.加強督導檢查
各級教育督導部門應定期開展學生欺凌綜合治理工作督導檢查。縣級教育督導部門要對學校開展教育活動、制定應急預案和處置流程、在校規校紀中完善防治學生欺凌內容、及時處置學生欺凌事件等工作開展情況進行專項督導檢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將適時對全國防治學生欺凌工作進行專項督導。要求各地各有關部門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進行綜合治理,明確負責人和具體聯系人,制定具體實施方案。
4.加強校園欺凌的宣傳教育
開展法治宣傳進校園活動,最高人民檢察院與中央電視臺共同創辦《守護明天》、《法律講堂——檢察官說案》,通過生動形象的典型案例向公眾普法,宣傳檢察工作和法治精神。這對加強防治學生欺凌工作進行了正面宣傳引導,推廣了防治學生欺凌的先進典型、先進經驗,提高學生對校園欺凌行為的認知能力和預防欺凌的能力。
總之,要有效預防和制止校園欺凌,必須加大立法力度,從法律層面的高度全面對校園欺凌的預防、治理、責任承擔作出全面的規定;使處理校園欺凌事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學校應將防治校園欺凌成為一項經常性、制度性、普遍性的工作內容;加強學生規則意識、守法意識和良善意識的培養,使學生遠離校園欺凌,健康成長、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1]姚建龍.校園暴力:一個概念的界定.中國政治學院學報,2008
[2]任海濤.校園欺凌概念的界定及其法律責任.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
[3]陳麗萍.安全視閾下的校園欺凌問題初探.教育觀察,2016
作者簡介:
于振明(1963--)女,山東煙臺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未成年人法學、未成年人法制教育。
李勁(1965--)男,甘肅張掖人,教師,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