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質量,實現課程目標,達到預期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積極實施翻轉課堂。本文主要從翻轉課堂的本質特征、實踐要求、翻轉難點、實施方法與效果評價方面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翻轉課堂;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一直存在“抬頭率”不高的問題。究其實質在于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內容陳舊,方法守舊,喜歡“滿堂灌”,缺乏創新意識。在現代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如何運用“互聯網+”的思維,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創新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鑒于此,發端于美國的“翻轉課堂”倡導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核心在于顛倒傳統的教學模式,運用現代媒介變傳統的課堂傳授、課下復習為學習課件并隨時與教師在線交流、積極互動學習的一種新模式。
一、實施翻轉課堂的內在特征及現實要求
關于翻轉課堂,顧名思義就是把傳統課堂“翻”過來。翻轉課堂是針對傳統課堂的翻轉,是對傳統課堂教學范式的變革。傳統的課堂范式主要是以傳授知識為主, 以班級授課制為組織形式。在當前信息技術背景之下,翻轉課堂強調學生自動以智能終端為媒介,在教師現場教學基礎之上,學生積極通過在線學習和課下學習,積極彌補課堂教學之不足。翻轉課堂的內在本質在于回歸教學活動的邏輯起點——學生的學習。翻轉課堂的精神實質是對學生整體進行關照,關心到每個學生學習進度;在實施形式上,主要是以視頻為載體,進行課下學習;在翻轉內容上,強調必須具有可行性;在翻轉的資料方面要求具有多元化。
當前大學課堂教學最大的弊端在于大學生在學習上較為被動,習慣于教師課堂講授為主。大學課堂教學經常出現“三無一有”學生,即“無書包、無教材、無筆記,有手機”的大學生。這類大學生思維懶惰,學習被動,習慣于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手機臨時拍照一些內容進行學習。因此,如何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充分運用現代媒體技術、實施翻轉課堂,調動當前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主動學習、在線學習、積極互動,“迫使”部分大學生加強學習,這是針對當前大學課堂教學的有意補充和積極嘗試。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翻轉課堂的現實聚焦點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翻轉課堂在實踐過程中具有較多的破解難題。這些破解難題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翻轉課堂的現實聚焦點。首要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翻轉課堂難度問題,到底哪些因素制約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翻轉課堂?如何進行有力舉措切實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翻轉課堂、并如何采取較為科學的手段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翻轉課堂的效果進行客觀評價?這些問題的解決是實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翻轉課堂的關鍵所在。
1.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課堂翻轉難度大嗎
對于這個問題,需要首先分析思政課的課程性質。開設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目的在于幫助大學生系統掌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形成發展、主要內容和精神實質,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同時全面、準確地理解和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深刻理解貫穿于兩大理論成果之中的精髓,掌握體現在兩大理論成果之中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因此,僅就《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程而言,這們課程的理論要求也是比較高的。部分大學生理論功底比較扎實,并且對馬克思主義原理當中的方法論等運用自如。思政課教師通過教學觀察,部分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和評價:高深莫測、望塵莫及、興趣不強、無用無為。當然,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就有其它的特殊性,再加上中學的政治課,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應試,最初接觸的幾分潛在的熱情與學習的動力在升學率中消耗得所剩無幾。同時,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在教學的靈活性上相比其他專業課的實用性較差。所以簽于以上的一些分析,筆者個人認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翻轉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但是結合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現狀實施翻轉課堂具有一定的現實價值。
2.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當如何進行課堂翻轉
針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如何進行課堂翻轉,已經成為當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一是翻轉內容的主題選擇必須要實現社會熱點與學生關切緊密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不能一本“黃歷”唱幾年,要緊密結合黨的最新方針政策,緊扣當前社會熱點,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有的放矢的分析和研究,切實回答學生的現實關切。要運用各項調研,摸清學生的需求狀況,才能制定出具體的翻轉課堂實施翻案。二是翻轉形式要做到傳統手段與現代媒介相結合。比如在學生學習視頻的資源選擇上,人民網、新華網上已有的經典、成熟的視頻資料應當是比較合適的一種選擇。針對很多教師而言,自制高質量的視頻材料具有一定的難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與其選擇自制質量不高的視頻材料,不如選擇高質量的網上視頻材料。
3.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翻轉課堂的效果如何評價
客觀評價實施翻轉課堂的預期效果是一個重要的現實問題。實施翻轉課堂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但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客觀效果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衡量的。學生的自我認知和自我提高?課堂教學任務的有效完成?針對不同的課實施的效果評價是否采取“一刀切”的方式,還是課程不同而區別對待呢?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而言,這個標準又是什么呢?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翻轉課堂的客觀效果如何評價亟待一套成熟的評價體系,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否有效實施翻轉課堂的關鍵所在。筆者認為,如何客觀評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翻轉課堂的效果首要在于學生針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的真切感悟,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改變,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客觀要求的總體效果。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翻轉課堂的實踐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如何實施“翻轉”?筆者認為,如果單純去掉思想政治理論課傳統教學模式,采取線上學習的方式,通過在線交流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明顯不符合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綜合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質而言是一門政治課,是一門講授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課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但具有政治責任,更要求通過“潤物細無聲”的講授,真正讓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大學生“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課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翻轉課堂”需要針對現實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學生和教材實現“三轉”。對教師而言,教學觀念的轉變,必須要與傳統課堂進行區別,傳統課堂的教師主要采取教師大而全直接課堂講授為主;翻轉課堂的老師主要是對學生疑難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對學生而言,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變為知識的主動探究者。對教材而言,針對教材的使用觀念要從教教材到如何用教材進行轉變。一般而言,教師、學生和教材三者之間,教師是根本,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是前提;同時積極引導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進行學習,積極主動獲取知識是關鍵;另外在教材的編撰上是否能進行一定程度的創新,進一步增強可讀性和趣味性。因此,教師、學生、教材三者之間休戚相關,應該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思考和研究。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懶”講多“促”。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大多仍是是“勤”講“懶”促,習慣于采取滿堂灌的形式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實際上,教師的角色應該積極轉變,積極實施“大班教學、小班討論”的方法,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際上,大學生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學習精神。教師積極引導、督促,這在具體方法上主要在于課堂教學的具體設計問題。總體而言,教師要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全方位的思考與設計,哪些部分是需要必須講的,哪些部分是需要學生直接參與,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所有教學所選擇的主要設計必須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比如:根據自身專業、知識儲備情況、學生的興趣點等綜合因素來進行選擇課堂上必講主題和學生可翻轉學習的主題;做到教師以精講為主,學生自學翻轉學習內容為重要補充,從而實現三個方面的合作與共贏,即師生合作、師師合作、生生合作;真正實現教學相長,相互促進、知識入腦入心的多贏局面。
再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注重實現課堂學習與課余學習相結合。教師采取傳統講授與學生自學相結合,隨之產生課堂學習與課外學習,在線學習與討論學習,同伴學習與自己學習等多種學習形式相結合的局面。對于翻轉課堂的實施,需特別重視的問題是如何確保兩大教學陣地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果。課內學習效果的直接監測者是教師,而課外學習的效果監測如何實現?部分高校在線平臺的搭建應當能對課外學習過程的有效檢測起到積極的作用。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注意隨時掌控進度。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在課堂上的呈現,教師是可以較為全面的掌握學生個體的學習狀況,隨時調整教學方法。課堂教學不足可能導致學生學習消化不夠,則需及時添加課堂教學內容,拓展課堂教學的深度;部分知識點太容易,則需加大學生自身自學力度,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大學生學習能力。
總體而言,嘗試推進實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翻轉課堂本質在于促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及時轉變觀念,充分運用先進科學技術,及時改進傳統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翻轉課堂根本在于“思維”翻轉和“觀念”的翻轉,唯有如此才能從更大程度上促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得到較大幅度提升。
參考文獻:
[1]劉艾、蔡朋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凱里學院學報,2015.33(4)
[2]郭巍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翻轉課堂教學與實踐[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2)
[3]姚常紅.“翻轉課堂”在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J].管理學文摘,2015(3)
[4]李學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3(6)
[5]孫武安.兩個掛靠,四個結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思路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導刊,2012(2)
作者簡介:
孫嬌艷,女,四川平昌人,四川大學錦城學院通識教育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