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改和
【摘要】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較之傳統(tǒng)的課堂普遍呈現(xiàn)出教師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更加生動活潑,學生學習方式更加靈活開放等顯著特征,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活躍了語文課堂氣氛。本文結合筆者自己所聽的一節(jié)語文課,談談自己的思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效率;《古詩二首》;第一課時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如果教師過于追求語文課堂活躍熱鬧的氣氛、開放豐富的教學方法,而脫離了語文課堂教學目標,不能充分利用課堂寶貴的40分鐘提高教學效率,就顯得本末倒置。長此以往,小學語文課堂的“語文味”“工具性”就會淡化,從而直接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不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基本能力弱化。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所聽的一節(jié)語文課,談談自己的思考。
這位教師執(zhí)教的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古詩兩首》第一課時,古詩《春曉》的教學。教師由“誰會背《靜夜思》這首詩?你還會背誦哪些古詩?”的問題導入課題,在板書課題《古詩二首》時,引導學生交流“你用什么辦法記住這兩個字?”分析了“古”和“詩”兩個生字的結構,記憶了這兩個生字的字形。
提高教學效率分析:在本環(huán)節(jié)教學中,教師有結合具體的情境開展識字教學的意識,但是在上述識記的“古”和“詩”兩個生字中,“古”字是要求會認并會寫的生字,雖然結構簡單,但要寫好并不容易,可結合備課中確定的教學目標二:寫好“古、聲、多、處”4個上下結構的字。在分析“古”這個生字后,引領指導學生在寫字書上寫兩遍,這樣指導了上下結構的字,為后面寫好“聲”等上下結構的字奠定了基礎,又鞏固了記憶,教學就顯得更扎實。
在識字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指名學生在全班讀這首詩后,出示了 “眠”“聞”“處”三個生字卡,指導學生讀生字組詞并讓學生交流了記住這三個生字的方法后開火車讀字卡。
提高教學效率分析:其一,一年級下學期是鞏固上學期拼音教學的最佳時機,但是教師在組織學生讀生字的時候完全脫開了拼音,直呼字音,甚至連涉及新疆方言中最難區(qū)分的前后鼻韻母的生字“聞” “聲”兩個字的讀音都沒有特別強調;其二,本課中還有“聲”“多”“處”三個要會寫的生字,這三個字結構比較特殊、筆畫比較多,學生在書寫中容易出錯,但是教師沒有利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生字書寫指導,錯過了突破教學重難點的有利時機。
接下來,課堂進入了重要環(huán)節(jié)——理解詩意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由觀察課本插圖入手,問學生:“從圖上你看到了什么?”學生說看到了鳥、花和人。教師就引導學生再回歸到詩句中:“詩中哪一句寫鳥?哪一句寫花?”在引導學生讀詩句的過程中又分別指導學生書寫了“處”和“知”兩個字,理解詩意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就這樣一帶而過。
提高教學效率分析:教師結合學生理解詩意的教學情境進行識字教學,識字教學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這一點在一年級語文教學中做得比較合理。但是理解詩意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欠缺完整性,卻是需要引起注意的。理解詩意可以說是古詩教學中的難點,各個學段的側重點不同。“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古詩更是一種情感和意境的表達,小學生只有全面而準確地理解了表面詩意,才能體會詩人的情感,在腦海中再現(xiàn)古詩的意境,添加個性化的理解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對古詩進行“再創(chuàng)造”,這就是“品詩”,是古詩教學中的高境界。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訓練,也是一個循序漸進、逐年級提升的過程。《春曉》這首詩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雖然他們在學前已經(jīng)能夠流利地背誦這首古詩,卻不一定準確地理解詩意,體會古詩中的美好意境。“教學應當在學生憤緋之處”,教師的教學應當基于學生已有知識之上,把學生整體理解詩意、體會古詩的美好意境作為教學難點和重點。通過本課的學習,使90%以上的學生能夠用比較完整的現(xiàn)代白話文說出《春曉》這首古詩的詩意,學生在完整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出這首寫春天的古詩的美好,品讀這首詩也就水到渠成了。這樣既突破了教學重難點,有效地達成了教學目標,又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基本語文素養(yǎng)。
最后,課堂進入了品詩、背詩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給五言絕句畫上2/3的節(jié)奏后,采用男女生競賽讀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背誦興趣。教師還讓學生閉上眼睛背誦這首詩時,想象眼前呈現(xiàn)出什么畫面?在學生交流背誦古詩時眼前仿佛看到了花、看到了小鳥等春天的景物之后,此時離下課時間還有近5分鐘,老師話鋒一轉,說:“這么美的畫面你想把它畫下來嗎?”學生面面相覷拿出紙筆不知該從哪兒入手,教師走近學生開始巡視指導:“可以畫花、鳥、樹……春天還有哪些景物呢?都可以畫一畫……”就這樣,下課鈴在學生不完整的涂鴉中響起……
提高教學效率分析: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采用了競賽朗讀、想象品悟、繪畫再現(xiàn)等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競賽朗讀適合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也有利于學生對《春曉》這首詩熟讀成誦;想象品悟不僅有利于學生形象思維的養(yǎng)成,而且使學生通過想象感受古詩語言和意境之美,這兩種教學方法對于達成教學目標很有幫助。但是,針對近5分鐘的“畫畫春天”這個繪畫再現(xiàn)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就很值得商榷了。是的,課程改革以來,許多的語文課堂上出現(xiàn)了音樂課、美術課甚至科學課的元素,體現(xiàn)了“大學科”的學習理念,但是筆者認為“大學科”教育觀最終的目的是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本學科課堂的教學知識點,更好地提升學科課堂教學的效率。課堂5分鐘,是課堂40分鐘八分之一的時間,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是何其珍貴!一年級的學生沒有很強的繪畫能力,尤其是畫風景畫。教師完全可以利用這珍貴的5分鐘進行課堂反饋和教學鞏固,完成在教學中疏忽的生字的認讀、書寫或者詩意的整體理解,或者進行課后提示中的擴詞訓練,使語文課堂教學各環(huán)節(jié)更有目的性和實效性,從而回歸語文課堂,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