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茵婕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在詩歌教學中既能創新教學方法,又不丟失傳統,這對于語文教師而言,可謂是巨大的挑戰。詩歌教學旨在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培養其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個人修養,因此創新詩歌教學是新課改背景下的明智之舉,有助于教師更高效地進行詩歌教學,讓學生真正體味到學詩的樂趣,但在創新中也不可丟掉根基。
【關鍵詞】高中詩歌;教學堅守;教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詩歌教學是高中語文教材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古代詩歌與現代詩歌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哲理,同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詩歌學習可以讓學生認識社會、豐富閱歷,也可以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幫助學生提高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從而提升其自身的綜合素養。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中,詩歌教學也必須改進教學方式,從而有效提高詩歌教學的效率與質量,但是創新也要有基礎,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在詩歌教學創新中也應堅守根基,做到傳統根基與創新完美結合。
一、高中詩歌教學的堅守
中國詩歌發展歷史源遠流長,詩歌在其精簡押韻的語言、優美的意象、典雅的情境中蘊含深邃的思想感悟,可謂是“象外之象”“言外之意”“韻外之致”,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要運用適當的方式將詩歌具體意象中的抽象情感傳達出來,這是詩歌教學中的重點。
(一)堅守“就詩論詩”的門徑
“就詩論詩”是指教師在詩歌教學中要以“詩歌寫什么、怎樣寫、為何寫”這三大問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鑒賞,體悟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深邃情感,這是鑒賞詩歌的根基。“寫什么”是指教師引導學生對詩歌的具體內容進行把握,明白詩歌是寫景狀物還是記敘抒情,讓學生對詩歌進行初步的把握;“怎樣寫”是涉及對詩歌寫作手法的分析,讓學生去尋找詩歌中的意象或意境,讓學生思考“詩人運用何種手法抒發情感”這一問題,學生通過對各種類型的詩歌進行分析,從而對詩歌中常見的抒情手法——融情入景、借物抒懷、托物言志等手法有更深入的認知;“為何寫”是指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要向學生介紹所講詩歌的歷史背景、作者生平,讓學生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這有助于學生深入領悟詩歌。因為人身處社會中,必然受時代的影響,詩人亦是如此,詩人的作品總是有其自身的影子,反映所處時代的社會萬象、人生百態。
例如杜甫的詩歌流露出極其強烈的愛國情懷、深沉的悲涼之感,這與杜甫的生平經歷息息相關,杜甫是一位心系天下、憂國憂民的詩人,他胸懷大志、渴望建功立業,但在現實中卻屢遭挫折。因此他只能將自己的雄心壯志與憤懣之情寄托到詩歌中,用其筆寫其心,以其筆抒其懷。因此,教師在鑒賞杜甫詩歌時,一定要讓學生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跡,以及杜甫所處的時代背景。
再如李白《將進酒》,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首先要為學生講解題目的含義,因為“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短簫鐃歌的曲調,其意為“勸酒歌”,教師為學生講解題目可以增進學生對詩歌的初步了解,同時教師還應向學生介紹詩歌的創作背景——李白當時正值“懷才不遇”之際,于是作者借酒興詩情,將自己的情思融入詩文中,學生通過對背景的了解,可以對詩歌的情感基調有初步了解。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情景交融、極具審美性的古詩詞,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詩歌的意象與意境進行賞析,例如對詩歌中的“花、月、春、江”等意象的具體分析鑒賞,以此讓學生充分感知詩歌中的意境美。并且通過讓學生對詩歌“寫什么”的具體內容——春江的美景、面對此景而抒發的感嘆、思婦游子的離愁別緒這三部分內容的把握,讓學生對蘊含在詩文中的情感有更深入的體悟,同時也對于“情景交融、融情入境”的詩歌寫作手法有進一步掌握。
(二)堅守循序漸進的過程
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盲目求快,詩歌以簡潔精練的語言、音樂性的韻律敘述生活、抒發情感,在簡短的篇章中蘊含無盡的情思,學生想要對詩歌進行深入整體的把握,就必須經過循序漸進的過程——朗讀、品味、想象,方能解其中意蘊。朗讀是理解詩歌重要的步驟,詩歌是聲音、情感和諧統一的整體,作者將跌宕起伏或纏綿深沉的情感孕育在節奏鮮明的韻律中,因此朗讀也是體味詩歌情感的有效方法。
例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此詩是艾青先生被捕后在看守所創作的。某日清晨,詩人從獄中小窗向外觀望,外面一片白茫茫的雪景使詩人懷念起了養育自己的大堰河,并且聯想到大堰河上的勞動人民,因此揮筆寫下了這首贊頌勞動人民、詛咒黑暗世界的詩篇。這首現代詩情感流露極其強烈,是一篇典型的抒情詩歌,字里行間都是贊美之情的迸發,因此學生在朗讀中可以充分體會作者對大堰河深沉的贊美和揮之不去的思念。
全詩可分為四部分,可以讓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分別情感飽滿地朗讀這四部分,老師可以組織一個朗讀小競賽,調動學生的朗讀熱情,讓學生在朗讀中了解大堰河,體味“我”的情感變化,從而把握詩歌的整體情感基調。朗讀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詩歌中的重點意象、語言進行賞析,詩中反復陳述“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這句話代表什么?蘊含作者怎樣的情感?我與我的保姆間有怎樣的故事?”用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深入文本去品味詩句,去體悟作者對大堰河強烈的贊美與感激之情。學生在細讀品味詩歌的過程中會自覺將自己當成作者,把自己想象成被大堰河養育的乳兒,這樣學生會對作者的情感更加感同身受,仿佛自己親眼看到了受苦受難的大堰河。
二、高中詩歌教學的創新
傳統講授式的教學方式,使得課堂變成教師一枝獨秀的平臺,學生似旁觀者,學生在課堂中收獲甚少,也不愿意跟隨老師步伐,學習興趣不高,課堂效率與質量不高。因此,創新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迫在眉睫。
(一)設置問題,創設情境
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其主動思考,主動參與課堂討論,主動融入課堂。
例如《再別康橋》是徐志摩描寫其與康橋告別的場景,這首詩因其蘊含的音樂美、建筑美與繪畫美而被人稱頌,體味此三美是理解這首詩的重點,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關于康橋的文字、圖片或視頻介紹,讓學生對康橋有初步認知并獲得美的感受。之后,教師向學生布置問題——“作者眼中的康橋是怎樣的?作者是如何進行描繪的?”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學生在思考、討論這兩個問題的過程中體會詩歌的語言美,掌握鑒賞詩歌寫作手法的能力,老師在其中可以為學生普及“三美”理論的來源與內容,讓學生對詩歌的內容和語言敘述手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再如李商隱《錦瑟》其意象“莊周夢蝶”“望帝啼鵑”“鮫人泣珠”“暖玉生煙”極具朦朧性,所以詩歌主體意蘊也具有多義性。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創造輕松活躍的氛圍,讓學生自由討論探究,不能設定標準統一答案,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發散思維,讓學生自主體悟鑒賞,這樣才能對詩歌所蘊含的思想有深刻的認知。
(二)引導學生自主想象、寫作
課堂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并在其中汲取知識、提高學習能力。學生在學習語言凝練、節奏鮮明的古代詩歌時,會遇到“文言文轉化為白話文”的問題,有時不能很好地理解詩句的含義。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學會調動學生的想象力,發散其思維,幫助其理解詩歌的內容及情感。
例如在學習《天凈沙·秋思》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在腦海中想象詩文中的畫面,并且讓學生將想象的畫面用文字敘述出來,將詩文中的意境用語言描繪出來,通過這樣的練習,可以加深學生對詩文的理解,加深其對詩文的認知,可以幫助學生正確把握詩歌中蘊含的情感。
在《沁園春·長沙》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想象自己站在橘子洲頭的所見所感,并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轉化為文字。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理解詩歌,更深入體會作者的豪情壯志。
三、結語
詩歌承載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圣賢的人生哲理,高中生在學習古代詩歌和現代詩歌的過程中,能夠體味不同的語言美,提高審美鑒賞能力,提高文化綜合素養,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高中詩歌教學在進行教學創新的過程中不能丟掉了根基,在堅守傳統詩歌教學方法的過程中也要學會靈活運用創新式教學手法,切忌單一死板,要營造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創新思考的課堂氛圍,教師扮演引導者,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在課堂中真正有所收獲,這樣的課堂才是高效高質量的課堂。
參考文獻
[1]孫立.古詩文賞析的舊方法與新路向[J].中學語文教學,2015(3).
[2]劉笛月.從詩歌創作的角度破解讀詩之法[J].語文知識, 2014(12).
[3]薛和平.如何提高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學周刊,2013(10).
[4]于強.古詩教學學段目標的思考與重構[J].教學與管理,2016(2) .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