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個過程。想要使課堂效率有所提高,教師要精心設計和安排每一個教學環節,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對教學設計進行創新,以使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教學合作更加完善,從而使語文課堂教學成為一個開放、立體、雙向的信息交換和傳遞過程。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中需要不斷研究、實踐、思索,與借鑒,以提高教學能力和專業素質,從而真正發揮出老師的主導作用,并建立起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所指出的“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教師課前要精心設計和安排每一個教學環節,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課前精心預設,才能在課堂上有效地引導動態生成,使生成更具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筆者對課堂教學設計作了以下幾個環節的探究:
一、優化教學中“懸念設計”
懸念設計主要是關于提出最優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取得成功的關鍵之一,巧妙的教學設計能讓學生更容易感知和理解教師所呈現的語言材料的意義,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蝸牛的獎杯》中,當我講到重點地方“蝸牛是個飛行冠軍”時戛然而止,制造一個懸念。我們見到的蝸牛都是在地上慢慢爬,它怎么會飛呢?吊起學生們的胃口,讓學生自己無限想象,于是同學們七嘴八舌討論起來,這樣自然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懸念下產生認知矛盾,對疑問有了探究的欲望,就去思考、分析問題,讓學生大膽發言,組織討論學習,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思維,碰撞出靈感的火花。
二、課堂導入設計
別具匠心、引人入勝的新課導入,不僅是一堂課的起步環節,更是吸引學生眼球、開啟學生心扉、誘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敲門磚和金鑰匙,更能迅速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誘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整堂課的效果。如教學《狐貍和烏鴉》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猜一則謎語“身穿黑袍子,長個丑樣子,從小愛媽媽,成天叫哇哇”。讓學生猜猜這是什么鳥,為什么?再進入課文。狐貍的第三次說 話:“親愛的烏鴉,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來,就差遠了。您的嗓子真好,誰都愛聽您唱歌,您就唱幾句吧?”烏鴉聽了非常得意:說我嗓子好,愛聽我唱歌的唯獨只有你狐貍,就高興地唱了起來。剛一張嘴,肉就從嘴里掉了下去。狐貍叼起肉就鉆到洞里去了,只留下烏鴉在那里“歌唱”。從角色對話中學生能感知出狐貍打的壞主意,練習對話時角色表達得很到位。
三、課堂預見性的設計
以前教學設計依賴課程目標,僅限于課堂中一些活動或一些已知的課程知識,不能預測計劃執行時的情況,因為那時更多地想到自己做什么,而不知道學生將要做什么。通過教學的實踐和探索,課堂的發展趨勢、會存在的有利因素、會偶發事件有一定預見性,有了一些預見性。例如:教學生寫生字“金魚”,寫“金”的時候有的少寫一點,有的忘記兩點,于是我把提前編好的口訣教給他們:“有個人,他姓王,口袋裝了兩顆糖。”接下來奇跡發生了,全班同學寫的“金”都正確。課堂中教師不能一板一眼教學,能把教學內容簡潔、靈活,以學生為中心,所以臨時發生的情況能巧妙處理。
四、課堂問題的設計
學習是永遠的追問,提出一個好問題不比解決一個問題的價值低。教學《蠶姑娘》,課前留個疑問,有一個問題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你們認識“蠶”了解“蠶”的哪些信息?收集相應的資料,例如圖片,文字說明,網上搜索等。學生反饋信息:古時候,人們把蠶稱作“天蟲”,所以我們快速記住“蠶”的字形;“蠶”能吐絲結繭織成美麗的絲巾;“蠶”的成長經歷了:蠶卵,蠶姑娘,吐絲結繭,變成蛾子;“蠶”的糧食是桑葉等。課前問題的設計目的就是豐富學生對“蠶”的實際感受,初步了解蠶的生長過程以及對“蠶”的喜愛之情,為學生學習課文做一些必要的鋪墊。學習前安排一個質疑問難的環節,重在啟發學生打開學習思路,主動去探索,養成“學而思”“學而問”的好習慣。
五、多媒體教學設計
課堂氛圍的設計在教學時,充分利用掛圖或幻燈片,再現書中所寫的情境,播放配樂課文錄音,視聽結合。會讓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中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學習《沉香救母》讓學生先讀第一自然段,提出疑問:“沉香為什么從來沒見過媽媽?他媽媽去那里了?沉香媽媽不愛沉香嗎?”大家從多媒體中觀看《沉香救母》視頻后,馬上都知道了答案,被沉香為了救母,不怕吃苦、頑強學藝的精神所鼓舞。同時對課本知識學習有更高的勁頭。
六、課堂練習設計
把練習布置得有趣味性,那么學生不僅樂做,樂學,而且,做中學,學中做,事半功倍。在教學《雨后》一文中,我是這么設計課堂練習的,文中有這樣一句話:赤腳的孩子,快樂得好像神仙一樣。然后鼓勵大家也加入其中,大家一起做赤腳的孩子來踩水,練習句子有的……有的……有的……還有的;這樣身臨其境的課堂練習,能更好地發揮他們的想象力。所以教師在課前應對本課知識的把握適當、練習的目的做到心中有數,就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達到訓練的目的。讓學生在練習時具有更大的可調節性和靈活性,有更多的可供變通的空間。
對于教學設計,我需要研究、需要實踐、需要思索,也需要借鑒。創新的教學設計,編織成綴滿智慧奇葩的花環,為小學語文教學再鋪一片錦繡。
參考文獻
[1]周一貫.新課程語文名師同步示范教學設計叢書序言[J].語文教學通訊,2006(4).
作者簡介:葉良軍,1977年生,中共黨員,大專學歷,小學一級教師。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