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應從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開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學生創設“敢問、會問、善問”的良好學習氛圍,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提高他們質疑問難的能力。
【關鍵詞】敢問;會問 ;善問;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13 【文獻標識碼】A
實踐告訴我們,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應從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開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真正放到學習的主體地位,就必須尊重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學生創設“敢問、會問、善問”的良好學習氛圍,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不斷提高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
一、營造和諧氛圍,使學生“敢問”
好問本來是小孩子的天性,為什么讀了幾年書后有些孩子反而不會問了呢?本人認為,這與傳統教學不無關系。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單一而固定,處于一種僵化狀態,教師講解、提問、呈現、灌輸,學生則聽記、回答、應對、接受,課堂是單向灌輸的一言堂,課堂上對兒童不自覺壓抑的聲音充斥我們的耳鼓。比如“注意聽老師講,不許亂說!”“有問題,先舉手,老師允許后再說!”“不許插嘴,逞什么能!”“有問題,下課再問!”“就你事多,一會兒問這,一會兒問那,還有完沒完”……這樣,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受到抑制,學生處于一種被動的、消極的、封閉的狀態中。長此以往,課堂上萬馬齊喑,兒童“集體失語”。
要想小學生質疑問難,得讓學生出聲,想問、敢問。這需要教師為學生創設條件,師生轉換角色,教師從課堂的主宰者轉換成組織者、引導者、服務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就是說,要融洽師生關系,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話想說,有疑敢問。在公開課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執教者利用課前幾分鐘與學生談話,讓學生對老師有話就說,有疑就問。我覺得這方面名家做得很好,如一位深圳名教師送課下鄉來我區授課,在師生問好后,問:“同學們害不害怕?”生答:“不害怕!”再問:“想不想說話?”生答:“想。”又問:“誰想說話?誰想站起來說?”這時,沉悶的課堂氣氛活躍起來:“老師,我想問,你一路過來辛苦不辛苦?”“我想知道,您上課時的態度是很兇還是很好?”“您多大年紀了?”“我們很歡迎您來我們的學校”……短短的幾分鐘,幾句話,縮短了師生間的距離,使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中,點燃了智慧的火花。
二、教給質疑方法,使學生“會問”
“敢問”是基礎,“會問”是關鍵,這就需要老師教給學生方法。質疑可以是提出設問性、推敲性、疑難性問題,也可以是在課始自學存疑、課中質疑答難、課后質疑拓展,還可以是在自學、審題、反饋、演示、觀圖、拓展中引疑。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首先,抓住課題質疑。課題是課文的“窗戶”,猶如傳神的眼睛,因而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審清題意,在題目處設置疑問,為閱讀課文串起一條主線是十分必要的。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有利于提高閱讀效率和寫作能力。比如看到《爭吵》一課課題時,可啟發學生:“誰與誰發生爭吵?為什么爭吵?爭吵后是怎么做的?結果怎樣?”解決了這幾個問題,也就理解了文章的重點和中心,教師只要抓住這幾個問題,就能順利地展開課文的教學了。另外,有一些課題本身就是學生疑之所在,比如《電腦“管家”》一課,“管家”是什么意思?電腦怎么能成為管家?它是怎樣管家的?引導學生抓住此類課題進行質疑問難,可以由課題擴展到課外內容,這樣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也就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其次,抓住關鍵詞句質疑。理解了關鍵詞語、句子,也就理解了文章的重點,甚至抓住了文章的中心。比如教學《美麗的公雞》一課時,學生對文中描寫公雞是一只美麗的公雞前用上“自以為”這個詞難以理解,因而會問個“為什么”。通過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明白,公雞僅僅是外表漂亮,而內心并不美,因此文中用上了“自以為”一詞,進而使學生懂得課文所要說明“美不美不光看外表,更主要的是看心靈美不美”的道理。再次,從“看似矛盾,卻又合情合理”的地方質疑。有些課文內容存在“看似矛盾,卻又合情合理”的地方,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指導學生對其進行質疑,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中心。比如《小獅子愛爾莎》一文中有句話:“愛爾莎和我一起生活了三年。最后分別的時候,我感到莫大的痛苦。”學生就會問:“既然與小獅子愛爾莎分開這么痛苦,為什么還要分開?”這恰恰是個很值得研究和討論的問題。
可見,在學生想知道處、在學生易出錯處、在學生理解片面處,多角度地引導學生進行質疑,能使學生的思維產生興奮點,能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問題歸類分析,促使學生“善問”
“會問”不是終點,教師要耐心引導學生對所提問題進行比較、分析,使學生明白哪些問題提得質量高,從而學會“善問”。學生的問題一般可歸為三類:第一類是與課文內容無關的問題;第二類是與課文內容有關,但不在要害、關鍵處;第三類是跟課文關系密切,能打開學生思路的問題,這類問題的作用很大,真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提這類問題可謂是“善問”。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歸類,會對學生的質疑問難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學生通過一個階段的訓練,會逐漸領悟哪些問題是關鍵的、可以解決課文難點的好問題,可以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長此以往,學生提問的質量也會越來越高,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提高了學生的質疑水平。
參考文獻
[1] 丹東尼奧(Dantonio,M).課堂提問的藝術:發展教師的有效提問技能[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
[2]任月珍.小學生學會提問的實踐研究[M].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廖美娟,1968年生,女,職稱為一級教師。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