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歌唱能力、音樂基礎理論、視唱練耳等能力都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應該具備的音樂核心技能。如何在音樂基礎理論訓練、視唱練耳訓練和有情境創設的發聲訓練這三個環節中將音樂核心技能熟練的運用到兒童合唱教學中是本文要論述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兒童合唱;音樂技能;合唱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學前教育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標中提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熱愛學前教育事業,具有先進的兒童觀,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和專業理論素養,具備突出的保教能力和可持續的專業自主發展能力、良好的實踐與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在這樣的培養目標下,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應具備的音樂核心技能有哪些呢?在現行的學前教育專業中,音樂核心能力包括歌唱能力、彈奏能力、舞蹈表演及創編能力、自彈自唱能力、童聲合唱訓練能力及基礎音樂理論和視唱練耳的能力。針對這些核心能力,在高校的學前教育專業中配備了相應的音樂技能和音樂基礎課程,在整個學程中,持續不斷地強化和培養音樂的能力。那么這些能力是如何運用于實踐中的,尤其在兒童合唱教學及訓練中怎么得到體現的,本文就這一問題進行了實踐探索。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童聲的概念。童聲指兒童未變聲之前的的嗓音,稚嫩而頻率較高。童聲合唱,追本溯源,起源于西方宗教唱詩班,由未變聲的少年兒童組成。楊鴻年教授將童聲期分為三個部分:6—8歲為童聲前期;9—12歲為童聲成熟期;12—15歲為童聲后期。合唱作為一門綜合性很高的藝術,其曲目豐富多樣、演唱音域寬廣,具有很高的藝術表現力。訓練童聲合唱,不僅能提高少年兒童對音樂的理解,還能體現國家民族的精神風貌與藝術素養。
許多普通中小學學校在合唱教學中,僅將合唱定位于重大節日活動的表演形式,或者是學生緊張學習生活的一種放松,從而導致合唱訓練組織形式有所偏差,在面臨重大比賽和節日時,采取強制的方式使學生參加合唱訓練,不考慮學生的意愿和興趣,只是為了人數達到參演要求;另一方面,不重視平時訓練,組織松散,不少學校只有音樂課,而未開設合唱課。學校不重視孩子合唱興趣的培養與能力的養成,無法充分挖掘合唱藝術活動帶給孩子美的感受與心靈的陶冶。在這樣的情況下,本人開設了馨荷童聲合唱課程,以快樂學習為理念,旨在培養兒童的合唱興趣,全面提高音樂素養,且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在這個過程中,本人也帶領了由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組成的合唱團隊,由整個團隊負責童聲合唱的教學實踐活動,現從馨荷童聲合唱教學課程中的實際教學操作來論述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核心技能在實踐中的運用。
合唱是集體演唱多聲部聲樂作品的演唱形式,但并非是唱會了多個聲部就是會合唱,作為一門綜合性藝術,需要教學引導者和實際參與演唱者具備相應的歌唱技能和音樂理論能力。首先教學者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掌握歌唱技能,能夠熟練的運用歌唱教學手段來進行合唱聲音的訓練,在童聲教學中更需要了解兒童的嗓音特點,在教學中不能操之過急;其次,教學過程中還需要能熟練的掌握音樂理論、視唱練耳的技能。比如在合唱的過程中,簡單的識譜、唱準歌曲的旋律、正確的打拍、讀對節奏,聽到正確的音高都是非常重要的,這是要掌握一定樂理和視唱練耳才能基本做到的。
為了能將這些內容貫穿到教學中,在進行每次排練之前,教學團隊都會進行集體備課,并為排練設計多種教學方式,并多數由學生來進行教學,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使學生在實際中得到鍛煉,也能將他們學習到的音樂技能運用到實踐中。在教學過程中涉及到基本樂理、視唱練耳和發聲訓練,幫助孩子們多方位立體的認識合唱,體會合唱的美感。不可否認的是,對于理論性質強的樂理課和需要時間不斷練習才會有所收獲的視唱和聲音訓練課,孩子們很容易感到枯燥,并產生厭學情緒,失去學習的動力。法國著名的教育家盧梭先生說過:問題不在于學各種學問,而在于學各種學問的興趣。”在樂理學習中借助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和游戲、循序漸進把控視唱練耳課的難度以及在進行發聲訓練時創設有趣的情境可以改善這種情況。
一、基本理論學習
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會采用一些有意思的學習手段。比如在學習認識節奏型四、二八、八十六、十六八、四個十六時,借助奧爾夫音樂中一種以身體為樂器,通過身體發出聲響的手段,即奧爾夫音樂中的“聲勢”來開展教學。引導兒童通過拍手、拍手臂、拍大腿、跺腳、用舌頭發出聲響的方式表現以上的節奏型,然后可將學生分為三組,以動舌頭對應節奏型四,以跺腳對應節奏性二八,以拍手對應八十六,以統一的速度同時開始,或者看指揮的手勢交替或同時開始。一輪結束之后,可換其他的對應形式。在兒童基本掌握所學的節奏型后,可采用卡農的方式書寫節奏型,集體打拍子讀,或者兩兩結伴來讀。
在熟練掌握單個節奏型后,采用小火車接龍的游戲鞏固學習效果,將兩到三個組合好的的節奏型寫在制作好的火車車廂小卡片上,然后,將學生分為兩組,由教師連接兩節火車車廂,分別請兩組學生讀出節奏型,節奏識別無誤的學生,可以往后連接一節小車廂,游戲依次進行下去,最后看看誰的火車又長,開得又快。這種競賽性的節奏游戲深受兒童的喜歡,經常開展這樣的游戲,兒童可以在緊張又有趣的學習氛圍中不斷掌握和鞏固已學內容。另外,每次樂理學習的時間不宜過長,課程內容控制在半小時內,穿插音樂游戲,也是提高趣味性,放松心情的方式,借助奧爾夫音樂《七式進階》,組織了小小樂隊和我是船長的游戲,借助音樂《碰一碰》《身體音階歌》做一些身體律動。一方面,借助這些游戲能夠訓練兒童的音樂感覺,另一方面,通過玩音樂游戲,兒童產生的愉悅感能夠解除理論學習的疲勞,使接下來的學習更加生動有趣。
二、視唱練耳能力的訓練
視譜的速度與準確性、對音高和音程的概念決定了以后作品排練的質量和效率。出于國內簡譜和五線譜共用的考慮,我們既訓練兒童識五線譜,也訓練識簡譜。在此就以識五線譜舉例,拿到一條新的視唱曲,不要急于讓孩子們馬上就要唱,而是先在黑板上畫好五線譜,隨機寫下幾個音,做音的點唱練習,如果學生反應迅速,則可繼續下一步,如需要用數線的方式識別,則需要多進行幾輪點唱練習,也可以唱唱音階,貿然開始新的視唱曲只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點唱環節結束后,過渡到模唱環節,剛開始時,難度不宜太高,適當的做法是用襯詞“啦”代替唱名,模唱的音的范圍可從1.3.5開始再逐漸增多,進入到中級層次時,增加音的數量并唱出唱名,另外增加音程構唱的內容,可使挑戰增加,這樣就可以在保證學生自信心的同時,避免出現由于過于簡單而出現的輕視情緒。當然,這一切是建立在熟悉學生已有水平的基礎上,視唱練耳課,只有難易程度上把控住,靈活調整,才能真正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有情境設計的發聲訓練
在發聲訓練課上,所教授的對象是7—10歲的兒童,因而建議教學的設計也不講解枯燥艱澀的發聲技巧,而是設計有趣的情境,體會歌唱狀態。以感受氣息的綿長為例,讓學生把手放到眼睛前面,想象冬天到了,玻璃上都結了冰,用氣息把冰吹散,要盡量吹得長一點。以體會腰部氣息為例,也設計了兩種情境。例一是小火車從遠方緩緩開來,會發出什么樣的聲音呢?聲音的設計為以下的讀音(qi ci qi ci)。這時可以雙手叉腰,吸氣,模仿小火車的聲音,感受氣息在腰腹間一吸一收的感覺。例二是獵人叔叔去山林中打獵,看見了一群野兔,于是舉起獵槍瞄準,開一槍打掉一個,開槍的聲音是什么樣的?聲音的設計為以下的讀音(pifu pufu pifu pufu),這是模仿獵人打槍的聲音體會腰部氣息。另外,具有情境性的練聲曲也能提高兒童練聲的專注力。例如:布谷鳥叫與火車來了。教師唱前面布谷鳥和火車到站了,學生唱后面的部分。這兩條練聲曲,一條練習跳音,一條練習氣息的綿長,練習的要點不同,但同樣具有情境性,教師也參與進來,這樣做的目的是,既可以在學生練聲前,教師做一個正確歌唱狀態的示范,另一方面,降低難度,提升趣味性,由此兩條練聲曲開始可以逐漸增加練習難度。收錄如下:
從以上的童聲合唱教學設計和實踐操作來看,合唱的教學過程可以非常有趣和吸引兒童參與其中的,只有設計了有效的合唱教學手段并加以合理運用,才能真正的將音樂核心能力運用到實踐中,做到學以致用,并可使整個教學過程將是充滿樂趣和喜悅的過程。當孩子們有了興趣,發揮其主動性去學習音樂,從而享受音樂、分享交流音樂,教師的個人成就感也會得到滿足,表現在備課更認真積極、授課時心情更加愉悅、能與孩子們互相啟發,從而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楊鴻年.童聲合唱訓練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2]李妲娜,修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周絢菲(1980—),女,漢族,湖南省長沙市人,長沙師范學院音樂舞蹈系,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學法、民族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