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芳
【摘要】建立“順應兒童天性的審美課堂”,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兒童通過體驗建立審美情趣,讓不同層次的審美課堂成為審美意識的源泉,以多彩的審美活動培養審美自信,以情境渲染審美課堂提升兒童的審美素養。
【關鍵詞】小學美術;兒童天性;審美課堂;審美情趣;審美意識;審美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順應兒童天性的審美課堂”是我在美術教育教學中的主張,它是我二十多年來在少兒美術教學中的沉淀和思考。
所謂“天性”,即人的先天本性,是“天然的品質或特性”,也可以理解為“天然賦予”的。我國近代美學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主張,從事美術教育工作者,應該把美學的理論融于教育活動中,以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感。
作為美術教育者的我們,在提升兒童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同時要順應兒童天性的發展。因此,我提出了“順應兒童天性的審美課堂”教學主張,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闡述我的教學主張。
一、審美情趣是審美課堂的基礎
審美情趣是指人們在認知活動中,對事物美丑的判斷表現出來的興趣和愛好。“學習者自身的興趣是教育目標的首要基礎”這句話來源于《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可見興趣愛好是兒童的天性表現之一。少年兒童最初參與美術活動特別是低幼的兒童更應在松弛的狀態中,在玩中發展。美術教學內容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靈活性和創建性,在課堂上教師不苛求孩子對操作對象的構圖、色彩或畫面布局的平衡應達到何種程度。比如在室外上美術課,用水作為繪畫工具。水是兒童愛玩的對象,體驗用水作畫的樂趣,用水畫出了自己喜歡的圖形,干了還可以再畫新的圖形,不怕畫壞。尤其是讓孩子講評,孩子會更有樂趣,樂意幫別人去添畫、去改畫,去創新。這種“玩”的美術課是兒童渴望的,在“玩”中增強了兒童繪畫創作的審美情趣,提高了兒童的審美意識。
“快樂的玩”是適應兒童天性的學習,在教法上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兒童為主體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交流合作學習,讓兒童的學習方式變得多樣化。在鄉土美術課中以“踏著歷史的足跡尋找黃河古道之美”為主題,利用節假日帶領學生參觀黃河古道上的各座橋梁的景色。春天的橋及兩邊的花樹,夏天垂柳掩映的橋,秋天襯托暖色調的橋和水面,冬天白皚皚的雪景以及美麗的夜景。孩子們欣賞到了不同造型橋梁的美和周邊獨特的景色,以及與之相連的黃河古道歷史文化內涵。在課堂教學體驗中提升審美創作能力,再次以視頻、圖片結合幫助學生從藝術角度尋找、發現橋的造型,橋墩的形狀、橋梁上的花紋圖案、周邊的古建筑、風景等的藝術魅力。欣賞黃河古道景色優秀的繪畫作品,引導孩子觀察作品細節的刻畫,如構圖、透視、色彩等,完成自己的創作,并積極主動展現自己的成果。
二、審美意識?是審美課堂的源泉
審美意識是指人在審美過程中的心理反映形式,它包括自身審美需要和外在對象的審美意義。源泉比喻事物的根源。
兒童在低幼時期畫物體,大多使用單線造型,畫花就是一根豎線加幾個圓圈,畫人就是幾根火柴棒式的線條小人等。這種繪畫現象反映了兒童發展規律的。7-10歲左右孩子則要求把物體畫的像,要掌握比例關系、特征樣貌等,如果再用單線表現物體就幼稚了。學生觀察事物和認識事物的能力提高了,簡單的圖形不能適應學生的心理,這一階段要進行繪畫基本技能技法的學習。
我國傳統的剪紙是低年級學生們喜歡的課,色彩鮮艷的彩紙在學生們手中的剪刀下時而變成樹葉,時而變成窗花,又時而成為一張張不成形的碎紙片,學生利用拍印形成圖畫,還有零碎的紙片,撒在紙上,描下輪廓,想象添畫。順應孩子的天性,讓學生們看到別樣的藝術表現形式,這樣的審美形式將會長久留在學生的記憶里,自然而然地養成熱愛繪畫的興趣。
兒童在七八歲時繪畫水平進入了轉型期,繪畫心理也進入了中級階段,對物體的結構、比例等問題感到枯燥,不能夠理解,作畫的熱情和信心逐漸降低,處理目前出現問題的能力較弱。這正顯示出了兒童心理發展的狀態,即從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過渡階段,也是兒童期向青春期過渡的時刻,他們的興趣、愛好范圍在擴展,對美術的興趣不斷縮減,眼高手低的學生占有大部分。特別是進入高年級后,其他學科課務加重,對繪畫產生了敬而遠之的心態甚至厭倦。“自畫像”課程的設計使高年級的學生在作業過程中不斷產生興趣,學會基本知識。上課時,每人一面小鏡子,重在設計發型,強調疏密對比、黑白對比、輕重對比。眼睛的結構和神氣是最有趣的教學內容,衣領裝飾可以結合生活想象進行創作。作為教師首要任務是幫助學生排除各種困難和障礙,引導保護他們創作的欲望,增強自信,把心中所想敢于表現出來。
由于孩子們的發展存在個性的差異,因此在美術創作表現上有著自己的特征。作為美術教師應讓學生在美術課上充分展示個性,才能把美術課上得別具特色,而且更能貼近學生的心理需要。有的學生畫畫的天賦沒有,但他們動手能力很強,何不讓他以手工的形式完成作業內容呢?或者讓他們合作完成作品,喚起他創作的欲望,同樣能體現美術教育的目的,從學生們的作品中能看出他們內心的感受。只有支持、愛護孩子們這種天生的生命沖動和創造沖動,努力理解并啟發他們大膽表達自己的各種想法和個性差異,順應引導學生將內心世界的感受變成可見的。
因此,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要求也不一樣,低年齡段的孩子,側重對美的感知、體驗、涂鴉等綜合素質培養,高年齡段的孩子在尊重孩子想象發散等素質思維的基礎上側重方法技巧的表現。
三、審美自信是審美課堂的動力
審美自信是指在審美活動中表現出欣賞、品味或領會事物及藝術作品的美的自信心。每個人生來就有著一種愛美的天性,在生活中,如果不注意發展它的話,這個天性就逐漸的退化掉。只有自信時才會相信自己的審美觀點,只有真誠的去審美時才能發現那些真正的、高雅的、有氣質的美。這就是審美自信。
在美術活動中,孩子們會遇到問題也會解決問題,這樣就可以獲取自信心,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利于他們的成長發展。在上水墨畫課的時候,學生們非常興奮,但這么多的繪畫工具該怎么擺放,一會碰灑了水,一會打翻了墨汁,怎么辦,如何擺放工具才能用起來方便?順應學生愛玩的特性,讓他們在玩水玩墨中發現問題,主動解決問題。有的學生說把工具放在握筆的手邊方便使用,有的同學說要把工具擺放有序,按照工具的高矮,水桶在最前邊,盤子放在靠近自己的地方等。同學們進行了幾次擺放練習,最后找出方便使用的擺放方法。這件小事培養了學生細致工作的習慣,同時收獲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繼而如何獲得最佳學習方案的路徑。
在水和墨美的探索中,學生們不厭其煩尋找水和墨的調和比例,或濃或淡,水多少,墨多少,在宣紙上變化出不同的效果,讓學生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鍛煉了學生做事情的堅持性,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審美自信。這種自信是在親身體驗中獲得的,是求是求真的實踐活動。
四、審美素養是審美課堂的內生力
審美素養是指人所具有的審美經驗、審美情趣、審美能力、審美理想等各種因素的總和。審美課堂的內生力是由審美素養轉化而來的,它包括了審美文化的鑒別能力和審美文化的創造能力。
在審美素養中情境創設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創作熱情,是孩子們喜歡的。創設美術教育情景不僅在課內,還應在其他環境中開展美術活動情景,通過多彩的藝術活動提升孩子的審美素養,從而運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培養兒童對文化交替及多元并存的認知力、理解力,以及對異質文化的接納心理。
漢畫像石(磚)是家鄉徐州世界級藝術寶藏,為了給學生一個更接近漢代古人的情境,把美術課堂搬到漢畫像石館,學生在漢畫像石館里親身感受繪畫與淺浮雕之間藝術表現形式的美。他們仿佛穿越到了漢代,與漢代人面對面對話,學漢人的禮儀,跳漢人的舞蹈,練漢人的競技等,這些體驗增強了學習漢畫的自信心。學生好動、好奇的特性在這里得到了滿足,學習的積極性在高漲,對繪畫技法的探索不用老師強行灌輸,他們徜徉在奔放靈動、天真質樸的畫境間。造型上似與不似,以形寫意,立意成形的特點恰好符合小學生的作畫狀態。三三兩兩的圍在一起討論著,比劃著,被線條起承轉折的美深深吸引著,獨特的圖案邊框增加了畫面的裝飾感。博物館教學是美術教師的得力幫手,在這里創設情境,具有終極目標的長遠意義,學生的審美素養是養育而形成的,潤物細無聲正是美術基礎教育之根本。
培養學生對藝術的審美能力與創造能力是美術教育的最終目的。
順應兒童的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通過美術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法培養其審美能力。豐子愷先生亦曾說:“審美的欲求是人的天性,也是生命品質的一部分。”小學美術課程的設置和內容是美術教師“不忘初心”的使命,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通過體驗建立審美情趣,讓不同層次的審美課堂成為審美意識 的源泉,以多彩的審美活動培養審美自信,以情境渲染審美課堂來提升審美素養。引領學生學習豐富的審美內容,提高審美能力,創設情境使學生喜愛畫畫,熱愛生活,具有品味審美的修養,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