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莉萍
【摘 要】陶行知先生認為: “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教學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教師要在做上教,學生要在做上學。拿做來教乃是真教,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先生認為老師的責任不單單在教,而在教學,在教學生學。教法、學法、做法是應當合一的,以做為中心,讓學生手腦并用,勞力上勞心,要落實六大解放。在這樣的求學探知中,才能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就是課堂的主角,從而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轉變觀念 想象思維 實踐能力
“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教育思想。先生認為老師的責任不單單在教,而在教學,在教學生學。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教法、學法、做法是應當合一的,一切以做為中心,讓學生手腦并用,勞力上勞心,落實六大解放。先生的這一教育思想在今天看來,與語文新課標上闡述的觀點——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是相一致。怎樣教會學生學語文、用語文,才是語文教學的真諦。那么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怎樣踐行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以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呢?
一、轉變教師的觀念,實施有效教學
作為教師首先要放下自己的架子,與學生打成一片。這樣師生關系緊張的局面就可以打破了,師生就可以平等坦誠地相待,學生也就樂于將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向老師反映,老師也就能夠聆聽到孩子們的心聲。記得有一次課間,我從操場上走過,當時有好幾個孩子在跳長繩,我聽到一個孩子說,老師要是能和我們一起跳長繩多好啊!聽了以后,我覺得自己和孩子們有距離了。我就改變了老師高高在上的行為習慣,在上《記一次有趣的活動》習作課時,我了解了學生的學情,調整了教學的難易度,設計了符合孩子們實踐的活動環節,便于學生體驗生活,積累寫作素材。課堂上我和孩子們一起跳長繩,做踩影子游戲,孩子們可高興了,這樣孩子們學習勁頭足了,與老師關系平等和諧,課堂氣氛活躍了,參與面也更廣了,教學效果自然就好。孩子們寫出來的習作內容豐富,并且有了真情實感,誕生了許多優秀習作。
二、解放學生的頭腦,培養想象思維
陶行知先生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小孩子是有創造力的,而創造的源泉是想象。牛頓從蘋果落地想到了萬有引力,從而揭開了宇宙奧秘;愛迪生從小就是“異想天開”,試圖人工孵出小雞,后來竟有一千多項發明;當代首富比爾蓋茨,創造財富的主要手段也是創造性思維。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都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教師要抓住文本中關鍵的闡述語,去品位文本中空白處的意境和神韻。解放學生的頭腦,展開豐富的想象,把抽象的文字變為觸手可及的形象。如學習《山中訪友》這篇課文,作者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把山中的一切景物都當做自己的朋友,并與它們打招呼,稱古橋為德高望重的老人,樹木為青翠無邊的知己,清涼的山泉會捧出明鏡讓“我”重新梳妝,汩汩的溪流會吟誦小詩邀“我”一起唱和……在學完課文作者的描寫后,我讓學生模仿課文的寫法,想象作者還會與哪些景物怎么打招呼?一石激起千層浪,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漣漪,蕩起了學生想象的浪花。一番思索后,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你好,美麗的蝴蝶!你在花叢中翩翩起舞,是在開聯歡會嗎?”也有的說:“你好,辛勞的螞蟻!你排著隊在樹干上搬運食物,是告訴我快要下雨了嗎?”……孩子們的回答豐富多樣,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和聯想,還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口頭表達能力,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生活教育理念,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三、解放學生的雙手,提高實踐能力
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圍著轉,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 “小皇帝”是對中國的孩子很形象的描述。然而就在長輩為他們盛好每一次飯,洗好每一件衣服的時候,孩子損失了一次次鍛煉的機會。于是,就出現了學生能考上大學卻不會獨立生活的怪事,造成了中國的學生大多數成績很好,但是缺乏實驗室操作的經驗等現象。所以,在現在的情形下,提出解放學生的雙手顯得尤為重要。什么事情都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做一做。對于生活中的動手能力,陶行知直言“不會種菜,不是學生”。在語文教學中也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的動手。例如:在教學《看說明書制作小臺燈》時,讓學生自己看說明書用材料動手制作一盞小臺燈,學生就會發現出現兩種不同結果的原因,是說明書中沒有寫明鉛絲插入乒乓球的方向,這樣的教學相信比老師講十遍更有效。勤于動手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因為人類的所有活動都是靠雙手進行,不許學生動手會摧殘他們的創造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不僅有利于學生鞏固已有的知識,而且有利于學生動手動腦搜集、加工知識,消化、吸收知識,形成良好的品格、道德,開闊視野,增長見識,進而提高基本素養和實踐能力。
四、解放學生的眼睛,培養觀察能力
解放眼睛,讓學生會看,會觀察。觀察力是創造的起點,是聰明大腦的“窗戶”,教師、家長有責任解放學生的眼睛,幫助孩子把“窗戶”擦得更亮。我們要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首先,要有明確的觀察目的,在幫助孩子確定了觀察對象之后,要鼓勵孩子留心觀察到底,不要輕易轉移目標。第二要有順序、有步驟地觀察,如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外到里等。例如:在教學“星羅棋布”這個成語時,可以讓學生利用周末到家鄉水南塔上,觀看塔底下的高樓大廈縱橫交錯,分布廣泛的情景。我相信通過觀察,孩子們對于“星羅棋布”這個成語的理解就更加具體形象,不會只停留在背誦“像天上的星星一樣,像棋盤的棋子一樣,數量多、分布廣”的字面上。第三,要從多角度觀察事物,培養孩子創造性的觀察方法,提高學生觀察能力。
參考文獻
[1]戴伯韜著《教學做合一概論》,上海中華書局1932年版
[2]何國華著《陶行知教育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