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英
【摘 要】在當前教育改革深入開展的背景下,生命教育受到了更多的重視。學校和教師在開展教學管理活動的過程中,還應該關注學生的生命教育,讓學生能夠健康成長。小學思想品德這門課程是培養學生思想和道德方面的學科,是實施生命安全教育的主渠道。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課程中生命教育的內容,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本文主要針對小學思想品德課中滲透生命教育的實踐策略進行探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思想品德 生命教育 滲透 實踐策略
近些年來,社會上報道了很多關于兒童安全事故的新聞,比如暴力、拐賣、欺凌,甚至性侵等事件,這些給人們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沖擊,為我們指明了教育事業改革的發展方向,同時,給我們帶來了警示:對兒童強化生命教育刻不容緩。在我國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生命教育已經滲透到中小學思想品德課中。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應該得到全社會的重點關懷和呵護,小學思想品德教師要革新教學觀念,挖掘教材中有關生命教育的元素,合理地滲透生命教育,引導小學生重視保護自身的生命安全。
一、聯系實際生活,感悟生命的重要價值
葉瀾說過:“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實踐活動。”小學思想品德課程充分體現了人文關懷、人文素養、人文精神,要在滲透生命教育的同時突出其人文特點,教師要在基礎的教材內容上,積極拓展教學內容,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建立緊密聯系,這樣才能更加顯現出生命的意義、重要性與可貴性。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中,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對于思想品德課程中的生命教育,無論學生在課堂上將相關知識學得多么扎實,但如若不融入生活,不通過實際生活體驗、感受、運用、領悟知識的話,那么教育也終究失去了本身最原始的價值及意義。學生只有在生活中通過具體的體驗,才能真正明白所學內容的真實含義,切身體會和感受到生命的重要意義[1]。由于年齡的限制,小學生對于生命這種抽象化的知識,在理解上存在著一定的不足,更需要通過實際生活體驗,不斷強化他們對生命的認知,從而優化教育成果。
二、深入分析學情,構建和諧的育人氛圍
小學生與中學生存在一定差異,他們的年齡偏小,心智還未完全發育成熟,思想意識、行為習慣等方面還需要完善與成長,他們對教師更加依賴。教師是他們離開父母單獨處在陌生環境中最想要依靠的人,也是最信賴的對象,因此,作小學思想品德教師,要更新理念,明確自己對于小學生的教育及健康成長的重要性,注重培養良好親密的師生關系。課堂中的師生是一個學習和成長的共同體,問題共振、理念共享、情感共鳴、智慧共生像一個個跳動的音符,讓課堂流淌著生命的律動。在實施生命教育時,教師要根據小學生們的心理特征及性格缺點因材施教,努力構建新型和諧的師生關系。“親其師,而信其道”,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積極的影響作用,在課堂中有效滲透生命教育。教師在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的同時,還要從小事中、從生活的細節中關愛學生,尊重他們的個性化發展,挖掘他們的內在潛能,培養他們的自信心,鼓勵他們悅納自我,從而成為學生健康成長道路上的領路人,成為他們值得信賴的好朋友[3]。
三、運用信息技術,增強生命教育的功效
在“互聯網+”的時代里,教師要有意識地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助力生命教育。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將概念性的文字知識轉化成具體生動形象的圖片或視頻,刺激學生視聽感受,產生心理共鳴。例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珍貴,在教學時,教師可應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汶川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的場景,之后,再向學生教授防震防災自救知識。如此,學生就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并真正感知生命的內涵及真諦。為了讓學生感知生命的美好和艱辛,教師可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樂趣,使他們逐漸發現社會和生活中的美好。例如,在講授《江山多嬌》時,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以視頻的形式向學生呈現中華民族近年來的變化,讓他們觀賞萬里長城的雄偉氣勢、九寨溝的美麗風光、云南大理的少數民族風情等,以視覺的沖擊使學生感受到祖國及生命的多姿多彩,從而認識到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可貴。
四、注重情感教育,激發生命教育的活力
教師的生命在課堂,課堂的生命在學生,學生的生命在教師的喚醒與激發下才得以綻放。無論是小學,還是中學,任何階段、任何學科的課堂教學工作都需要師生共同融入自身真實的情感。對于知識的傳授過程,教師要給予它一定的感情色彩,賦予它全新的生機與活力,讓知識從無形變成有形,讓原本抽象、無形、呆板的課堂氛圍在感情的催化作用下變得生動而富有靈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小學生由于長期受到家長的保護與溺愛,內心往往是脆弱的,需要教師對他們倍加愛護、關心,讓他們能更好地適應學校的環境,從而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真正從幼兒成長為少年兒童。教師要將自身豐富的情感融入到教學當中,以真實情感有效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價值,激發學生內在的生命情感。此外,教師在講解相關嚴重并讓人惋惜的事件時,要注意語氣與情感的雙重運用。聲情并茂的講述能讓學生仿佛置身于當時的情景中,從而觸動他們的心靈,調動他們的情感,引導他們對生命的珍視。
五、結語
總之,小學思想品德教師要把生命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在教學中,從教材、學生、教師的實際出發,從生活實際出發,準確找出生命教育、學科知識和學生需求的最佳契合點,借助網絡信息技術手段,適時、適量、適度地對學生進行生動活潑的生命教育。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認識生命,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提升生命質量。
參考文獻
[1]黃燕妮 . 淺談思想品德教學中對生命教育的有效滲透[J].教育教學論壇,2014(10):23-24
[2]王紅英 . 初中思想品德教學要滲透生命教育[J].中國會議,2016(03):34-35.
[3]李麗潔 . 生命教育滲透于思想品德課教學中[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5(10):85-86.
[4]崔青青 . 生命教育與小學生品德培養[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7(05):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