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依據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對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健康基礎知識進行分類梳理和特點歸納,在此基礎上提出開展健康基礎知識教學的對策。
關鍵詞:體育與健康;健康教育;健康基礎知識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8)03-0042-03
在教育部2018年初頒布的《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高中新課標”)的課程內容中,“健康教育”保留在必修必選的兩個模塊之中,從一個側面體現出健康教育在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重要性。在“健康中國2030”的大背景下,無論從國家實現全民健康的宏偉目標出發,還是從青少年培養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中的“健康行為”出發,健康教育都應作為學校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予以加強。這在為學校健康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機遇的同時,也對課程的執行者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過對課程標準中課程內容的梳理,歸納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健康基礎知識的特點,并提出針對性的教學建議,供一線同行參考。
一、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健康基礎知識的特點
課程標準是由教育部頒布規定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是課程教學實施的依據。目前體育與健康學科依據的課程標準包括《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義務教育課標”)和剛剛頒布的“高中新課標”,分別指導九年制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的體育與健康學科教學。在對兩本課程標準中健康基礎知識進行梳理后,筆者將其特點歸納為“多”“雜”“易”。
1.“多”——知識點數量大
“多”是指課程標準中涉及的健康內容非常廣泛,其中包含的知識點數量十分可觀。北京師范大學毛振明教授在2011年曾依據當時執行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修訂稿)》,對“要求在12年的體育教學中傳授給學生的體育知識”進行了梳理,按照他的大致推算,僅“在9年的體育教學中我們要教給學生的知識點有1140~2280個”。這些知識除去奧林匹克知識與各運動項目文化的內容,剩余大部分都能劃入健康基礎知識的范疇。加上“高中新課標”中“健康教育模塊”所包含的知識點,其數量之多可見一斑。作為全人類都普遍追求和渴望擁有的目標,健康的相關知識和影響因素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個方面的知識似乎都不可或缺;只有掌握盡可能全面的健康基礎知識,才能建立正確的健康理念。可能出于這種考慮,造成課程標準中的健康基礎知識“多”的現象。
2.“雜”——內容分散、涉及學科眾多
在“多”的同時,課程標準中包含的健康基礎知識以分散的狀態分布,顯得很“雜”。以“義務教育課標”為例,雖然按照“目標引領內容”的設計理念,絕大多數的健康基礎知識被按照不同水平分層歸納在“身體健康”方面的內容中,但仔細研讀會發現在其他三個方面的內容中也不乏健康基礎知識。對課標中知識點的學科背景進行剖析,就能夠找到學校教育內外很多學科的影子。“高中新課標”對“課程性質”描述為“體育與健康課程作為高中課程中基于生命、指向生命、提升生命質量的學科,與生物學、化學、物理學、社會學、心理學、藝術學等學科有著廣泛的聯系”。與這么多的學科之間存在交叉,“雜”的原因就不言自明了。可以認為,“雜”的特點是體育與健康“綜合性”課程特點的體現之一。
3.“易”——易于掌握和易于獲取
這里的“易”有兩層含義。首先從知識的難易程度分析,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絕大多數健康知識的深度比較表淺,且與生活和鍛煉實踐關系緊密,學生學習和理解起來難度不大,“易”于掌握和接受。其次是從知識的獲得途徑來看,課程標準中所包含的健康基礎知識中很大一部分在課程之外的其他書籍、雜志、電視、網絡中都有呈現。據2017年底國家衛計委首次利用大數據系統制作和發布的《中國家庭健康大數據報告(2017)》顯示,76.4%的被訪者有獲取健康科普信息的主觀需要。在此背景下,大眾傳媒迎合民眾需求,廣泛傳播健康知識,發揮了宣傳健康科學知識的功能;加之以手機為主要載體的移動網絡普及,為中小學生提供了通過課堂學習之外的校外獲取健康信息和相關知識的便利途徑,從而更加“易”于獲取。
二、開展健康基礎知識教學的對策
1.應對“多”的對策——梳理主線,有所側重
對“義務教育課標”和“高中新課標”中要求的健康基礎知識進行梳理,會發現內容雖多,但可以按照一定的邏輯和層次進行分類。筆者認為課程標準中的健康基礎知識大致包括健康核心概念和影響健康的主要后天因素兩大類內容。而影響因素又包括生活方式、社會環境、疾病預防等;進一步對其進行細分,則生活方式可分為營養、鍛煉、衛生等。在遵循上述知識分類思路前提下,本著各部分的知識點數量相對平衡的原則,筆者將課程標準中的健康基礎知識分為8個板塊的內容,見表1。
表1中各板塊知識后的主要內容僅羅列了每類板塊中重要的知識群,每個知識群中均包括不同數量的知識點。以“科學鍛煉”板塊中的“運動保健知識”為例,包含的知識有“定期體檢與體質健康評測、鍛煉的安全與衛生事項、特殊環境下的體育鍛煉、常見運動疾病的防治、運動損傷的預防與簡易處理等”。因此,對健康知識進行歸納分類,可以幫助我們清晰其內在的結構體系;但通過梳理,更能直觀地感受到知識點之“多”。這么多知識,如何在有限的課時中教學?眾所周知,盡管一部分健康基礎知識可以滲透在技能教學中,但多數需要在室內理論課講解的部分,只有利用學期開始和不良天氣下安排教學。如果強求要把所有的知識都講到,預期的學習效果一定難談樂觀。追求“面面俱到”的結果必然是“蜻蜓點水”,運動技術教學如此,健康知識教學同理。
因此,應對“多”的有效對策就是要分清主次,有所側重。筆者認為,有三種情況應該側重講。首先要側重與體育運動關系緊密的知識。從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角度出發,“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素養的基礎是“運動能力”的發展;讓學生掌握科學鍛煉的知識,為實現體育認知、發展體能和學習運用技能提供保障。其次,要側重健康方法和技能性知識,多組織一些學生參與、實操的活動。學習知識只是健康教育的第一步,其最終目的在于健康理念的確立和健康行為的養成。比之坐著聽講,學生的參與不僅可以體驗實際操作的樂趣,其影響行為改變的實效也更為明顯。第三,要側重學生需要的知識。不同年齡的學生需要的健康指導存在差異,教師可以參考“義務教育課標”中對不同水平知識的分布,將知識分配到每個學年和學期中,滿足不同發展階段的學生需要;生活在不同環境下的學生會在實踐中遇到不同的問題,教師也可以“投其所好”,針對需要抓住時機講解。比如近年來我國北方地區秋冬季節多發的“霧霾天氣”下,學生如何保護自己減少污染傷害,還要不要進行鍛煉等,都是學生急需了解和獲得指導的知識。有經驗的教師會主動走進學生中進行談心,必要時還會組織一些小范圍的調查,就是為了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把準孩子的“脈”。此外,還要強調的是,既然是側重講,就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把道理講透徹,把方法講具體,保證落到實處,避免流于形式的夸夸其談。
2.應對“雜”的對策——整合資源,形成合力
“雜”源自于學科交叉,稍不注意就會“越界”,可能造成重復教學,既是對教育資源的浪費,還容易引起學生的厭煩心理,教師需要加以重視。以同樣新頒布的《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為例,在其選修課程的“現實生活應用”部分,提供了“健康生活”“急救措施”及“傳染病與防控”等模塊的開設建議。“急救措施”模塊內容“包括緊急情況下公民必備的最基本的醫療急救措施知識與技能。如常用急救措施的使用、120緊急呼叫、心肺復蘇、外傷止血、游泳意外的自救、動物咬傷后的處理、煤氣中毒后的自救與互救等方面的內容”。不僅這個模塊,其他兩個模塊中的內容與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的相關知識高度重合。如果學生選修了這些模塊的學習,就會面臨重復學習同一內容的困擾。
作為應對,體育教師除了適當留心其他學科的內容外,更積極的手段是在教學前的學情分析環節,主動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努力做到心中有數。對于那些確實存在交叉內容的學科,可以主動與對方任課教師聯系,在雙方教學進度允許的前提下,嘗試性地進行課程整合的合作教學,很可能會取得意想不到的奇效。筆者在對北京市體育骨干教師培訓時,曾聯合社會學科骨干教師培訓項目組織了同為“尊重規則”的主題教學活動。兩位不同學科的骨干教師從各自學科出發分別設計和展示了一節精彩的教學公開課,盡管沒有實現合作教學,但參加觀摩活動的教師活動后紛紛表示,其他學科的教學開闊了眼界,拓展了思路,從這樣的學科交流活動中大受裨益。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的“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是從學生發展需要出發,對學校教育提出的整體要求,絕非針對體育一科。體育教師不應推卸責任,要保質保量地按照課程標準的精神實施教學;與此同時,也不應因“體育與健康”的學科名稱,而試圖將健康目標的大旗獨自扛起。因此,“雜”并不能成為開展健康知識教學的障礙,相反,優秀的體育教師往往善于從中尋找機會,變不利為有利;他們會利用健康知識的復雜學科背景,拓展包括人力資源、內容資源、信息資源、時間資源等在內的各種課程資源,并加以整合,形成合力,豐富課堂呈現形式,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山東省汶上縣的郭偉華老師,在開展“傳染病的危害與防治”主題的健康知識教學時,模仿電視養生節目,安排了“主持人”“嘉賓”和場地條件,并聘請校醫擔任“著名專家”,為學生“觀眾”解惑答疑。按照他的介紹,“改變一下形式、改變一下角色,會增加新鮮感,大大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3.應對“易”的對策——因勢利導,系統構建
針對健康基礎知識易于掌握和易于獲取的特點,體育教師不妨因勢利導,大膽放手。對一些常識性強、媒體經常宣傳的知識,教師可向學生推薦一些課外讀物等信息渠道,鼓勵他們在家長指導下通過網絡、電視及其他電子媒介開展自學,獲取相應的知識。作為評價環節,教師可以利用課上或課外活動時間組織一些主題性知識競賽,對優勝者進行表彰和獎勵。這樣設計可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還有助于其自學能力和信息素養的培養。
在肯定媒體給健康知識獲得帶來便利性的同時,教師需要注意到,通過媒體獲取的健康知識往往存在信息泛濫和碎片化的弊端,不利于學生整體知識結構的建構。對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加強自主思考和信息判斷能力的同時,還要發揮學校教育系統性傳授知識的優勢,通過系統性的串聯和引導,保證學生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為健康素養的養成積淀基礎。
以“義務教育課標”水平二部分的“主要營養素的作用”的知識教學為例,課程標準中提出“知道人體所需的幾種主要營養素(如脂肪、蛋白質、糖類等)”的要求。在開展這一知識的教學時,教師按照六種營養素分組,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利用自學教材、查閱資料、小組合作等途徑,完成5分鐘的“演示文稿”,內容以所負責的營養素的相關知識為主。在課堂上,各組代表作為“小老師”依次“講課”,并由組內同學負責解答全班同學提出的問題。學生講解結束后,教師以鼓勵和肯定的精神,進行點評補充和營養素知識的串聯,并引出平衡營養的概念,介紹良好飲食習慣的重要性及不良習慣的危害等。學生在活躍和熱烈的課堂氛圍中,既學到了系統的營養知識、樹立了科學飲食的觀念,還發展了小組合作、獨立思考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可謂事半功倍。
總之,“知識是行動的基礎,是力量的源泉”。學生健康行為的養成,要從健康知識的獲取開始。作為一名負責任的體育教師,腦子里要有健康教育重要性的這根“弦”,還要不斷拓展自身的健康知識“面”,提升開展健康基礎知識的能力,才能夠抓準健康知識教學的“點”,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3]毛振明.在體育課中如何有效地傳授體育知識(上)——對體育知識及應傳授體育知識的概觀與思考[J].體育教學,2011,(3):23-25.
[4]韓兵,郭書華,梁吉濤.走出認識誤區 借力課標實施——談新課標下體育教師開展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教學能力的提升[J].體育教學,2013,33(5):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