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殘疾大學生是高等學校教育中的一類特殊群體和弱勢群體,為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了解這一群體的心理特征和表現,并分析形成原因,能幫助我們采取有效的教育管理對策,本文就如何進行殘疾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關懷做了相關研究。
關鍵詞:高校殘疾大學生;弱勢群體;思想政治;教育對策
一、 殘疾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和行為表現
(一) 孤僻,不愿意表現
殘疾大學生由于生理上缺陷,參加集體活動他們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勇氣和努力,可能還存在一定障礙。活動中,他們會擔心被同學發現原本不那么明顯的缺陷和不足,害怕因自己的表現不好而被人嘲笑或歧視,促使他們越來越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在公眾場合表現。久而久之,逐漸養成獨處的習慣,會變得孤僻。
(二) 自卑心理
殘疾大學生在各方面都面臨比普通人更多的困難。周圍人對他們的不理解,不能給予他們有效的幫助,異樣的眼光都會促使他們產生自卑情緒。學習和生活中,他們需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一旦事情沒有處理好時,他們會更容易歸因于自己身體上的不足。感情上,他們望得到異性的認可和接納,又擔心因為缺陷對方看不上自己,也會遭遇一些挫折,這種訴求和現實情緒的交替增加他們的自卑感。就業上,他們面臨著嚴重的歧視,在競爭中更顯被動,沒有優勢。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們的自卑感。
(三) 自尊心強,敏感
殘疾學生更關注自己,在意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非常敏感,如果其他人做了有損他們自尊心的事情,他們往往會難以忍受,會產生憤怒的情緒,甚至采取自衛的手段加以報復。
二、 殘疾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和表現的成因
(一) 生理上的缺陷
生理缺陷是導致殘疾大學生心理問題最直接原因,生理上的缺陷使他們需花更多精力完成正常人輕松就能完成的事情,甚至有時通過努力都不能達到良好效果,形成挫敗感,會造成心理的無助感加重心理負擔。
(二) 不能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許多殘疾大學生不能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調整好心態、正確的自我發展和自我成長。對一些可以幫助融入集體和提升自己能力活動,因害怕參加而不能很好地融入集體使自己成為邊緣人。
(三) 社會支持缺乏
有研究表明,殘疾人的心理健康與其獲得的社會支持相關。良好的社會支持可以減輕心理應激反應、緩解精神緊張狀態、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對于殘疾大學生社會支持的缺乏是導致殘疾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外因,對他們的不理解甚至歧視,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他們的心理疾病,使他們的日常生活的維持出現困難。
(四) 社會競爭激烈
就業形勢嚴峻,殘疾大學生面臨比普通學生這更大的就業壓力。很多企業單位在招聘時,都不愿意錄用殘疾人,殘疾大學生要想贏得用人單位的肯定和認可,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在心理上就務必承受著比普通學生更大的壓力。
三、 殘疾大學生的教育對策
(一) 做好心理普查工作,建立殘疾學生檔案信息庫
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普測工作,建立心理檔案,了解殘疾大學生的成長歷程,家庭環境及日常表現,在尊重他們意愿的情況下了解其致殘原因。傾聽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思想和心理動態,及時更新心理檔案,并針對相關記錄提出解決問題的針對性策略,對他們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從而使他們能夠快樂成長。
(二) 引導學生自我成長,樹立自信,提高綜合素質
引導殘疾學生正確認識生理缺陷一定程度上的不可逆性,學會坦然接受現實,但也要學會辯證地看待人生境遇,認識到這些缺陷在一定情況下是可以補償的。要學會做自己的心理醫生,適當調節。肯定他們已經取得的成績和點滴進步,發現他們的優點,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活動,并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鼓勵他們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強,在身體情況有缺陷的情況下,提升綜合素質,盡力做到全面發展。
(三) 轉變教學觀念,認識并接納殘疾同學的不完美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規定“國家保障殘疾人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學校,必須招收符合國家規定的錄取要求的殘疾考生入學,不得因其殘疾而拒絕招收。”高校在落實針對殘疾人的教育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多數教師沒能從心理上接受殘疾學生,且存在一定程度的隱性歧視。高校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從心理上接受他們的不足,認可他們所具備的能力,并允許他們有“不完美”。
(四) 在政策和經濟幫扶同時,給予更多心理上的關心和認可
殘疾大學生在其成長和治療的過程中常常伴有一定經濟負擔,在脫貧攻堅大背景下,所有殘疾大學生基本都受到國家不同程度的經濟幫扶,但要幫助殘疾大學生健康成長,應深入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
研究表明,社會支持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在相同壓力情境下,那些受到來自伴侶、朋友或家庭成員較高心理或物理支持的人,比受到較少支持的人身心更為健康。因此,作為高校輔導員更應給予殘疾大學生必要的心理認可和關心,讓他們感受到被理解、被認可和被關懷。
(五) 建立家校互動,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
青春期的大學生處于教育認同不穩定狀態,大學生的家庭是他們最重要的支持后盾。殘疾同學又因其本身性格孤僻性,對家庭的依賴性更大,學校要與家長建立聯系,及時有效的溝通,可以更全面的了解殘疾大學生的心理和情緒現狀,幫助殘疾大學生健康成長。
(六) 營造友好的校園環境
自卑感的產生關鍵源于社會評價,友好的社會環境可以減少自卑感。大學校園是殘疾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樹立好營造友好的校園環境,在學校公共設施中照顧到殘疾群體,在活動中盡量周全地照顧全體同學,減少對殘疾大學生的隱性歧視,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心理適應,減少他們的無助感和自卑感,增強自信心。
大學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地,是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航標。殘疾大學生雖然身體殘疾,但他們也有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在和諧美好融合的大學環境中,大學才有可能把殘疾大學生培養成幸福的人。
參考文獻:
[1]李強,鮑國東.聾人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與社會支持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4):267-268.
[2]楊曉峰,許思安.鄭雪大學生社會支持核心自我評價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9,(12):83-89.
[3]高承海,劉顯翠,侯玲.青少年學生教育認同調查[J].教育學術月刊,2014,(2):61-65.
[4]蔡安,王火生.簡論幸福大學[J].教育學術刊,2012,(12):10-13.
作者簡介:
龔樂,湖南省衡陽市,衡陽師范學院城市與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