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地理教學中借助“互聯網+”信息平臺,可以豐富與優化教學模式。借助網絡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大幅度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同時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構建全新的知識體系,本文就此展開論述。
關鍵詞:高中地理;互聯網+;創新模式
一、 搭建平臺,有效激活課堂教學
1. 建設與完善網絡交流平臺
地理課堂教學中引入“互聯網+”可以豐富教學形式,教師利用構建網絡交互平臺實現了解與利用信息平臺。目前互聯網應用已經得到普及,正在影響人們生活、工作方式。“互聯網+”引入課堂后,師生間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網絡交互活動。教學時在網絡上搜集地理知識、實施遠程教育等,教師依據教學需求選擇合適的交互方式,提供更加廣泛的學習空間。
2. 有效創設媒體情境
高中地理教師課前通過計算機網絡查詢相關信息,整理教學過程中需要用到的各類信息資源,如視頻、音頻等,實現激發高中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如,《宇宙中的地球》這一章節知識點講解時,高中地理教師借助多媒體與網絡搜集相關信息,仔細觀察播放出的圖片與視頻等資源。教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從浩渺的宇宙中找出地球的位置。如:
師:時間與空間組成宇宙,宇宙沒有邊際,各種天體都以物質的形式存在。宇宙中天體很多,我們可以從視頻上觀察到哪些天體?
(學生仔細觀察并展開討論)
生:閃爍的恒星、行走的行星,存在星云、流星等。
師:教師繼續引導,提出尋找地球位置。
通過這種方式順利引入課程。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的視覺與音效效果,給學生以視覺刺激,激發學習興趣,更加主動的搜尋宇宙信息,也產生一些問題,有助于開展后期教學。
二、 選擇運用,塑造信息教學模式
1. 微課教學模式應用
隨著信息技術發展,現代生活方式與學習方式逐漸發生改變,信息技術已經不局限在一門課程上,可以將其與其他課程結合,起到輔助教學的目的。微課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新型授課方式,主要特征為內容短小,以學生需求及教學目標為出發點,培養學生地理思維,提高學生學習與思考能力,因此有必要嘗試微課這種方式。
如,在高中地理課堂開始前,教師應根據課程內容以及其中的重點、難點進行合理的梳理和設計,在確保發揮微課作用的同時,突出課堂教學主體內容,使微課成為輔助教師教學最有力的工具;其次,教師在引入微課教學時,要提前做好準備工作,確保微課的引入不會影響正常教學秩序,還會使整個教學過程更佳流暢、自然,而且還能活躍氣氛,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激情,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水平。
2. 多媒體教學方法
以《農業區位選擇》為例,正式授課前利用5min時間,并在多媒體上展示澳大利亞牧場圖片、成都平原水稻種植圖片,提出問題:兩個地區農業景觀的差別;學生通過聯系已經掌握的知識,結合圖片分析兩地種植景觀的差異。主要通過這部分學習激發學生興趣,吸引注意力,為新課導入做好鋪墊。本部分主要基于核心素養培養學生從空間角度思考問題。
通過新課導入成功激發學生興趣,此時教師將兩個地區的地理位置、氣溫變化及降水分布圖提供給學生,讓學生仔細觀察、對比兩者的差異,通過分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分析兩地景觀形成的原因,逐步引導學生深入掌握農業區位的概念。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學生從圖中提取相關信息,并全面對比信息差別,思考為什么兩地會形成不同的景觀。這種方法的優勢在于,通過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地圖識別能力提取有用信息,進而成功引出本課的重點內容,即什么是農業區位。此外,有效培養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完成核心素養培養。
三、 優化方法,全面整合地理資源
1. 整合資源提高效率
“互聯網+”背景下搜索引擎眾多,這意味著地理信息來源將變得多樣化,同時信息真實性與價值性值得商榷,這就需要地理教師在搜集到信息后要進行歸納整理。為保證信息的有效性和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先對搜集來的信息進行整合和優化。“互聯網+”為地理課堂開啟遠程教育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他能幫助學生利用多媒體網絡觀看其他班級學生或教師上課的情景,在幫助學生提高興趣和新鮮感的同時,獲得更多的知識和認知。網絡技術幫我們實現了信息共享,這是多媒體網絡為我們提供的最大、最有價值的教學資源。
2. 拓展地理教學范圍
隨著互聯網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為學生開啟了一個新的世界,他不僅幫助學生擴展知識層面,而且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對學生的探索空間進行擴展,將以前的教師灌輸改為以學生作為教學主體,教師只起到輔助和引導的作用。在課堂結束后,學生可以自己利用QQ交流群、微信平臺等各種當前時代下熱門的社交軟件與其他學生或者教師進行交流討論,學生也可自己上網查找有用信息,最大范圍的將學生的交流圈進行擴展,使其學習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因此,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推廣和應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延伸教學觸角,加快學生和學習速度和效果。
例如,在學習完《氣壓帶和風帶》,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考查學生實際掌握情況,并組織大家利用網絡平臺形成一個交流圈,進行成果展示,可以布置如下作業:利用硬紙片制作一個三圈環流的模型。
具體要求:需要高中生回顧三圈環流知識點,熟練掌握知識規律。這樣才能自己動手制作一個關于三圈環流的模型,全面掌握相關知識點。學生在制作模型前要再次閱讀相關知識,當存在疑問或不解時主動上網查詢資料,開始模型制作。
其后學生將制作好的模型拍照,并將其以照片形式上傳到班級QQ群中,讓所有同學參與討論與評價。考慮到學生差異性與個性化特點,學生制作出的模型存在個人特點,但原理相同,這意味著所有學生都已掌握這一知識點,教學目標已經初步達成,具有推廣價值。
網絡信息資源豐富,這可以為地理課堂提供更多的素材。教師依托網絡資源,既能豐富教學內容,又能拓寬教學維度,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實現培養學生地理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常明月.高中地理網絡教學資源運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03):66-67.
作者簡介:
黃伍風,中學一級教師,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廣西貴港市達開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