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P80~82例1.2題、“試一試”“想想做做”第1~3題。《平移和旋轉》這一內容,折射出在教學時應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教學水平。
關鍵詞:平移和旋轉;培養;空間觀念
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P80~82例1.2題、“試一試”“想想做做”第1~3題。《平移和旋轉》這一內容,本節課內容比較直觀,離學生的生活較近,《課標》指出,教學時應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更好的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有利于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了解所學知識的價值。
[目標預設]
1. 鼓勵、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2. 引導學生認識物體不同的運動方式,辨析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3. 學生能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獲得高效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重點、難點]認識物體不同的運動方式,辨析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設計理念]教師主導下的自主探索式學習
[設計思路]由“半扶半放”到“自主探究”,在觀察、比較中自主歸類、總結。
[教學準備]轉盤、圖片.
[教學過程]
一、 引入
(一) 視頻,引出運動。出示1~7動圖,學生比劃
設計意圖:動畫引入,刺激學生想要學習的興趣;自己動手感受,全員參與,體現民主意識;適時評價,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增加學習的興趣。
(二) 分類
過渡:我們看了,也比劃了這些運動,你有什么感覺?帶著這些感覺,請大家完成學習活動一
問:誰能上來幫老師分一分?同意嗎?這樣分是否真的合適呢?接下來我們就根據他的想法,仔細研究。
設計意圖:初步感知,激發再研究的需要。
二、 新課
(一) 半扶半放,認識平移
1. 平移的特點
指上一組。問:老師想把它們運動的樣子畫下來,你認為怎么畫?學生手勢。師畫、生畫。追問:樣子不一樣,怎么能歸為同一類呢?斜了還能和直直的歸為同一類?
小結:不管是這樣,這樣,還是這樣(手勢),它們的運動都是()。(板書)
指出:像它們這樣的運動都可以看作平移(板書)。說:……的運動是平移。
設計意圖:及時追問,抓住平移的內在共同點;多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評價增強學生參與課堂的情緒。
2. 比較平移前后的變與不變學習活動二,小組交流。小結:原來變中還有不變!
3. 舉例平移描述、演示、說理由(直直的)
4. 操作
提示:注意按要求,先操作,再在小組里交流。
展示1、展示2。引:比較兩位同學平移的過程,你有什么想說的?
PPT小結:把桌邊當成小尺,多次平移,一共平移了幾次?
設計意圖:半扶半放,認識平移,不僅教了知識與技能,更能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活動經驗,為下面自主研究旋轉打牢基礎。
(二) 自主探究,認識旋轉
1. 自主研究旋轉
過渡:剛才呀,我們通過觀察、模擬、畫圖、比較,知道了,上面一組的運動都是平移,那下面一組又是怎樣運動的呢?請大家按照剛才研究平移的方法,獨立研究,下面一組的運動,完成學習活動三。
匯1:畫圏;匯2:畫圏、點點。追問:兩位同學的畫法不一樣,哪位同學的畫法更具體(好)?點個點干什么的呀?
小結:原來它們都是繞固定點轉動的,PPT(板書板畫:固定點)像它們這樣的運動都可以看作(旋轉)(板書)。說:……的運動是旋轉。
指出:兩位同學都認為,旋轉前后,位置和方向(),形狀和大小()。
2. 舉例旋轉描述、演示、說理由(直直的)
3. 操作提示:注意按要求,先操作,再在小組里交流。
展示1、展示2,問:都是從A點旋轉到D點,他轉了好多,而他只轉了一點!怎么回事啊?小結:原來可以這樣順時針轉,也可以那樣()(手勢)。
(三) 比較平移和旋轉
小結:是的,平移只改變了位置,而旋轉不僅改變了位置,還改變了方向!(實物模擬)。
設計意圖:自主研究旋轉,充分提供學習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實踐中,真正“經歷”學習活動的經驗,獲得活動經驗和情感體驗,增強自信心,樹立學數學的興趣。
三、 練習
(1) 強調:你說的是(他看到了)光盤的進出(在里面運轉時的運動),
(2) 指出:看來,有的時候,平移和旋轉還要合作呢。
(3) 指出:平移時,一定要看清方向和距離。
(4) 指出:是的,平移和旋轉真的是難舍難分。
設計意圖:系統并富有層次的練習夯實本節課的基礎,也讓學生感覺到數學的實用,體現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四、 全課小結
談話: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引:要想保證直直的,必須要借助(),在不同的場合“尺”也會不一樣的,比如:在電梯這兒,墻就是“尺”;火車這兒,軌道就是“尺”;小螞蟻把誰當成了“尺”?所以,我們給“尺”加個引號。
研究平移的時候,是老師帶著大家研究的,研究旋轉的時候呢?這樣學習,大家就會變得更聰明。
五、 價值
過渡:平移和旋轉的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可廣啦,請看!PPT介紹
設計意圖:學習方法的總結,鼓勵學生建構自己的活動經驗,在獲得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更關注過程與方法、價值觀。同時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樹立自信心,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作者簡介:韓驍飛,浙江省淮安市,浙江省洪澤外國語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