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高中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以及新一輪高中課程標準的修訂,提升“學科核心素養”被推上了教育教學理論研究的前沿。本文試圖從高中政治核心素養的本義以及提出核心素養的現實意義出發,著重探討提升高中政治核心素養的具體教學方法,力求把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到實處。
關鍵詞:高中政治;核心素養;教學方法
一、 高中政治核心素養的內涵
素養,辭海定義為經常修習培養。通俗地說,指的就是人們在不斷地學習和生活體驗中得以形成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品質修養。何謂學科核心素養呢?所謂“核心”指的是該學科所指向的受教對象所擁有的一般性的關鍵修養。所謂“學科”指的是受教對象在掌握了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在面對具有學科特質的問題情境時所能體現出來的綜合性的品質和能力。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教育部將高中政治核心素養凝練為“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識、公共參與”這四個方面,其目的是培養有知識、有信仰、有思想、守規則、能擔當的中國公民。
二、 高中政治核心素養提出的現實意義
在強大的高考指揮棒和巨大的升學壓力面前,廣大政治教師關注的是學科內容的掌握,完全忽視了學生本身,無視學生的情感和內心,更談不上學生的終身發展與幸福。教師過度地局限于單一的教學模式,學科失去了它的靈活性和生命力,學生失去了其應有的適應性和創造性。高中政治核心素養的提出不再是單一片面的關注學科內容,而是更加地關注學生在政治課中的個性成長和人格的健全;同時還關注了國家和社會的愿景期待,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培養合格公民,共筑中國夢。
三、 高中政治核心素養導向下的教學方法策略
1. 構建知識結構,提高政治知識素養
學科素養的形成是學科知識不斷沉淀的結果,牢固系統地掌握政治學科知識是政治素養形成的基礎。政治學科知識零碎細小,很難全面掌握。如何有效地解決學生“知不知”的困擾呢?教師如果能夠對這些雜亂孤立的課本知識進行系統地梳理,那么就能給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學生只有完整地掌握了政治知識,才能夠靈活地將其綜合遷移并應用于現實生活,學科素養才能得以真正形成。教師每學完一個知識塊都要及時地進行知識整合,以線連點,點線成面,將零散的知識進行組塊。教師在組塊過程中要始終抓住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講清整個教材的邏輯線索。
例如,在構建《經濟生活》框架結構圖的時候,筆者首先將整本書分為經濟活動和經濟背景兩大部分。然后引導學生消費的東西從哪里來,生產出來的東西怎么辦,從而將經濟活動分為消費、生產、分配三個環節。在講消費的時候,筆者進一步地追問學生消費需要哪些條件,從而又引出貨幣、價格和消費;在講生產的時候,筆者再次追問學生怎么生產,從而得出生產的制度背景、組織形式、主體以及生產的資金;在講分配的時候,筆者通過簡單設問財富分給誰,從而引出國家、企業和個人。最后非常自然地將活動背景由國內轉向國際。這樣就使得學生非常清晰地對整本書有了系統性地把握。
2. 采用對比教學,深化政治認同素養
高中政治學科充分地體現了黨和國家的意志,因而具有濃厚、強烈的政治色彩,培養政治認同是其使命之一。然而伴隨著國際信息網絡技術不斷地輸入世界多元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學生對黨、國家以及對社會主義的認同感日漸削弱,甚至出現是非顛倒。在強大的網絡面前,顯然靠傳統的硬性灌輸的方式是很難增強可信度的。如何真正地從學生內心深處解決學生“認不認”的困惑呢?聞一多先生說過,一切價值都在比較上看出來。沒有比較就無法鑒別,沒有鑒別也就沒有了對事物的認可、欣賞和贊成。教師如果能把學生在情感上搖擺不定的兩個對立的事物放在一起,從不同的側面進行比較對照,加以甄別,分辨出好壞優劣,那么就能讓學生做出正確的傾向選擇。通過實實在在的比較,能更加堅定學生的政治立場,增強學生的歸屬感。教師在對比時一定要比得全面、比得徹底,不能只是膚淺的比皮毛,比皮毛是不可能產生長久認同感的。
例如,在導入“堅持共產黨執政”框題時,面對西方強大媒體的負面沖擊,筆者通過新舊中國一系列具體數據的縱向對比以及東西方成就的重大鮮活素材的橫向對比,以確切的證據強有力地證明了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增強了學生擁護共產黨的共識,也堅定了學生社會主義的信念。
3. 展開兩難討論,增強政治理性素養
高中政治課程貫穿著理性精神,對學生有著理性的要求。但在過于功利性的教育方式面前,教師忽視了學生思維自主的形成,導致學生在真正面對現實生活中復雜性、多變性的問題的時候,思想認識和行為選擇上要么缺乏主見、要么偏激,態度上不是消極、就是冒進。怎樣才能讓他們學會冷靜、正確、妥當地認識和處理各種問題,切實解決他們“能不能”的困窘呢?教師可以設置一些無論怎么選都會各有得失的兩難問題來展開兩難討論,讓學生在這樣的進退兩難的問題中進行抉擇,激起認知沖突。在討論中可以促進學生獨立的思考以及思維的發散,從而提高判斷層次和水平,最終自主地做出理性的抉擇。在討論前教師要當好設計員,盡量設計生活中的學生有話可說的論題;在討論中教師要當好搶修員,不能讓討論戛然而止,要及時啟發、幫助弱的一方,也不能讓討論偏離主題,要立馬引導回歸正題;在討論后教師還要當好裁判員,要在縱觀全局的基礎上做出明確的評判,不能含糊不清、模棱兩可。
例如,在講“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的時候,筆者針對全國鬧得沸沸揚揚的網絡事件展開了“中國該不該抵制肯德基”“樂天該不該滾出中國”的大討論;在講“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的時候,筆者針對本地正在強力推進的琴江滿族村拆遷展開了“原拆原建”好還是“棄舊革新”好的大討論。在左右為難中讓學生懂得了要理性愛國、理性拆遷。
4. 利用社會案例,培養政治法制素養
法制教育是高中政治教育內容的一部分,培養學生的法制意識是學科的內在要求。然而在教師傳統的空洞的毫無例證的說教面前,神圣的法制教育顯得很是蒼白無力。一些學生不僅不尊法、崇法,遇到問題也沒有意識用法,甚至是知法犯法。如何培養學生的法制觀念,形成法制思維,提升法制素養,解決學生“敬不敬”的困難呢?古人云“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生動直觀地將已經發生的法律事實感性地搬進課堂,以案講法,以案為鑒,這樣對學生就會有強有力的示范和警誡作用。法制案例的選擇首先要有真實性,編造的故事是很難引起學生共鳴的;其次還要有典型性,普普通通的案例,是缺乏震撼力的;最后還必須要有時效性,過于陳舊、耳聞已久的案情對學生是沒有太大吸引力的。
例如,在講“權力的行使需要監督”框題時,筆者利用當前發生的創下落馬老虎“罪人之最”的武長順案,通過其涉罪之多、涉案金額之大,工于心計、斗智斗勇也沒能逃脫死刑的悲慘結局,以及這位曾經顯赫一時的天津武爺在中央電視臺電視專題片中現身說法時認罪懺悔白了頭的凄涼人生,真真切切地告誡了學生為政要清廉、國法須遵守。
5. 組織現實體驗,激發政治參與素養
高中政治四本必修課本都冠以“生活”二字,這也凸顯了它的實踐性要求。現代學生也樂于實踐、渴望參與、期待回歸生活。廣大教師卻還是始終如一地局限在三尺講臺上轉圓圈,這與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是不契合的。如何實實在在地解決學生“行不行”的困境呢?
教師要學會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跨出課堂、步入社會,身臨其境地參與到現實的政治生活中來。在體驗中學習,在踐行中感悟,從而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教師在組織現實體驗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學生,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參與的欲望和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體驗結束,一定要回歸課本,不能讓學生去得興致勃勃,看得熱熱鬧鬧,回來一無所知。
例如,在講“企業經營成功的因素”的時候,筆者利用本地地處沿海周邊企業眾多的資源優勢,帶領學生走進一家知名的外貿紡織企業。讓學生走進車間,親眼觀察企業現代化的工作流程、工人有序的工作場景;深入到企業的人事部、技術部、質量監督部三個重要部門進行實地采訪;請來檔案管理員給學生真實地講述該企業的發展史。通過實實在在的所聞所見,讓學生萌生了經營企業的現實想法。
參考文獻:
[1]鄭志東.淺議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7(17):80.
[2]唐茂高.如何提升高中政治教學質量[J].中華少年,2017(23):26.
作者簡介:
余芹,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市長樂華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