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疆域幅員遼闊,地大物博。教材編排既注重地貌又合理地介紹了地方的氣候和資源。教學中進行情境教學,學生學習興趣濃,理解記憶效果好,在鮮活生動密度大的地理課堂上,教學效果好。
關鍵詞: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情境教學法
一、 情境教學的課堂優勢
情景教學是一種適合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指的是在課堂講授的過程中,利用語言文字、資料圖片、音樂視頻等為學生還原知識的來源,繼而使知識生動具體,調動學生的思維、興趣,方便學生對當堂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雖然較多,但在初中地理的教學課堂上,情境教學法更容易讓學生結合現實生活記憶地理原理、相關概念、地理事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并且在教學過程中自然地融入了愛國主義的德育教育。
二、 初中地理創設情境的途徑
結合教材的不同教學內容,可以進行不同的情境創設。
(一) 語言情境
發掘語言魅力,創設情境。教師的普通話當然都是標準的。練就口齒清楚的本領是地理課堂創設語言情境的基礎。在向學生說明一件事或要求同學背誦一段文字時,適當加入自己的情感和表情,就可以創設出較為有吸引性的語言情境。我們今天要掌握的“中國的行政區劃”口訣雛形就在我們開國總理周恩來的腦海里誕生了,如果你在開國大典的現場,你能快速地記下我們偉大祖國的“中國的行政區劃”嗎?在語言創設的情境之中,學生們會懷著好奇、崇敬的心情試背口訣:兩湖兩廣兩河山(湖北、湖南、廣西、廣東、河北、河南、山西、山東);五江二寧青陜甘(江西、江蘇、浙江、黑龍江、新疆、寧夏、遼寧、青海、陜西、甘肅);云貴西四北上天(云南、貴州、西藏、四川、北京、上海、天津);內重臺海福吉安(內蒙古、重慶、臺灣、海南、福建、吉林、安徽),還有港澳(香港、澳門)好河山。
(二) 環境情境
初中的地理知識教學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設置具體的影像情境置學生以真實的環境之中,是情境教學中較為理想的教學措施。如“水資源”的教學。教材有關水資源的知識不但介紹我國豐富的水資源,同時也在倡導學生保護水資源,樹立我國資源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思想理念。在教材的處理過程中,單憑文字的說明是不足以震撼人心的。圖片、影視資料是情境教學“水資源”的最佳首選。如“水資源”一課教學過程中的導入,可以發揮多媒體的作用,組織本節課的課件在于“缺少水”的視覺效應。在以下四幅圖片中有干旱的禾苗,挑水的兒童,即將干涸還被污染的河流,共同給出學生一個強烈的視覺效應:缺水!水很珍貴!繼而腦海里生成各種有關節約用水的標語,在思想深處會產生對于水資源的危機感。最后一圖的教育效果就明顯地躍然紙上: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水資源的缺失決定了整個地球上的生命!
之后結合教材播放我國水系資源視頻,幾大河流的影視資料,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著名水系的現狀,灌輸資源國情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培養學生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理念。在動、靜結合的多媒體課件中,學生對于本課知識點首先有了極具感性的認識。在教材知識的理解中多了主觀積極的學習因素,對教材里涉及掌握記憶的知識學起來就輕松愉快,提高了課堂的學習效率,增強了對水資源知識的學習效果。最后記憶理性的數據如“我國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時,就不顯得突兀與難解。如此既深化了思想又強化了知識點。
(三) 問題情境
巧妙設計問題,創設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思考情境,有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問題情境的創設要緊密結合教材要求掌握的重點和難點,把握問題的契機把學生的思維準確帶入。如教學“天氣與氣候”,老師在課前導入時不妨吟誦幾句關于天氣的詩句:“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相繼拋出以下問題:(1)你會時常關注天氣預報嗎?(2)怎樣描述天氣?(3)天氣有什么特點呢?(4)天氣預報包括哪些內容?(5)你會看衛星云圖嗎?學生在美好詩詞的意境中余味未盡,面對老師的問題仍停留在美好思維的空間里,很容易進入到老師給出的問題情境之中,開始對地理知識的具體探究。
(四) 生活情境
地理學科教學離不開身邊的生活情境輔助學生理解教材難點,時事政治是來自祖國各地的發展信息,及時捕捉相關的圖片資料創設有助于學生認知的生活情境,是完成地理教學大綱要求的捷徑。
繼而介紹我國的第四個南極科學考察站:泰山站于2014年2月8日建立。泰山站是南極科考重要基地,為南極內陸考察度下站。至此,我國先后在南極建立了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四個考察站。這樣的教學在學生的好奇心驅使下,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的生活情感,提高了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提高地理素養。
三、 結論與建議
在大量的情境教學的構思和運用過程中,教學效果比較突出,以往對地理知識不感興趣的同學,逐漸對地理知識改變了態度,地理課堂的情境教學設計還有更加廣闊的空間可以開發運用,在于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例如:美食、地方特產、民族風情等等,都是創設情境教學的極好素材,在信息快速發展的時代里情境教學會結合更好的教學工具,展示給學生更多直觀生動的情境,寓教于樂,爭取獲得更好的地理課堂教學效果。
作者簡介:
陳茂森,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尤溪縣坂面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