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處于青春期的初中學生,對新事物具有很強的興趣,容易受外來因素的影響,歷史課堂上老師如果稍不注意,就會給學生以誤導,給學生人生觀、世界觀的認識帶來不好的影響。
關鍵詞:歷史教學;誤導;三不能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尤其是在學生思想形成的關鍵時期,更有許多值得我們教師需要關注之處,這里強調“三不能”。
一、 不能為了“趣味”而迷失了真正的歷史。
初中歷史是個小學科,為了吸引學生,有些老師千方百計想著增加歷史教學的趣味性,導致在教學中不加選擇地補充講述學生不知道的內容或觀點,甚至是偏離教學內容的趣聞軼事。這或許確實能吸引學生,但是老師在向學生講述內容和陳述觀點的時候,卻忽略了某些內容只是一家之言,有的是道聽途說得來的。我們鼓勵學生認識歷史要全面,而在歷史教學中用一些“花邊新聞”來講述歷史顯然不夠嚴謹、也不科學,更會影響學生對歷史的正確認知。
有位老師在“法西斯勢力的猖獗”一課的教學時,用過多的時間講述希特勒個人成功的奮斗史,而對法西斯希特勒反人類的暴行卻匆匆帶過。課后與學生交流的時候,有學生就得出“希特勒還是個英雄”的結論,甚至表現出對希特勒的崇拜傾向。
有許多學生喜歡和老師交流一些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在交流中發現,這些同學對某些歷史人物或事件的認識很簡單甚至很片面,很多認識是從有限的閱讀渠道或影視作品中直接獲取的。為此,我們歷史老師有責任幫助學生形成全面的歷史觀。
歷史教學中的“趣味性”是必要的,而這里的“有趣”是歷史老師能將復雜的歷史問題用通俗的語言引經據典、化繁為簡講述出來,并能引導學生對歷史問題有更全面的認識。這對歷史老師是個考驗,考驗老師的知識儲備、考研老師的語言組織能力、考驗老師的綜合素質。我們不能為了“趣味”而迷失了真正的歷史。
二、 不能過分迎合學生
有一位老師在“文藝復興”教學設計中,引用了《十日談》中“綠鵝”的故事,并組織同學談認識。
作為正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緊張地學習,稍有男女情感上的漣漪,都會有負責任的老師找你訓誡、談話。男女情感問題,在中學階段,很多時候是個禁區,絕大部分老師和家長,希望自己的學生和孩子能專注于學習。中學生對異性心生好感,是正常反應,但是現實要求他們必須約束自己的言行,努力認真完成自己的學業。
因此,我認為該老師太大膽,在歷史課堂上給了學生情感表達的一個機會。
在教學中,這位老師讓學生續寫男孩父親明白什么的時候,學生談到“什么說教都趕不上美女的力量”和“早戀”時,引得同學們大笑,似乎終于找到知音了。接下來,老師為了說明愛情的美好,又舉了彼特拉克詩句,并引導學生說出《詩經》中名篇《關雎》的詩句,并說:“追求愛情、享受生活,這些都是人性中基本的欲望,任何人都沒有理由把它們同羞恥和罪惡聯系在一起。”這時,老師意識到,中學生早戀的疙瘩更不好解了。而實際上這個“疙瘩”是老師自己給系緊的。
為解開學生心里已經系緊的疙瘩,老師又引用了但丁《神曲》中的詩篇,告訴學生“探討英雄、美人與愛的故事”是“莊嚴和神圣”的。用嚴肅的語言暗示學生,如果你再嬉笑,肯定會被批評。學生這時玩笑的表情“變得莊重而肅穆起來”。而在比較“人文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時,就有學生感慨中國老師和家長對學生早戀沒有一點人文關懷,從而引得學生又都大笑起來,還有學生大膽鼓掌。果然,剛才學生的“莊重”和“肅穆”的表情是被迫的,這時候看不出學生對“人文主義”有多少了解。但這時老師卻認識到了對“人文主義與中學生早戀”問題作出回應的時候了,但老師的回應就是引用哈姆雷特的臺詞體現出人文主義精神,又有詩人高舉理性的大旗,開始了又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當學生正在批評老師對學生早戀缺乏人文關懷的時候,老師上面的小結不還是生硬的說教嗎?
這樣的教學設計,看似與學生“早戀”的實際相聯系,課堂看起來也很熱鬧,但是學生真的理解“人文主義”嗎?還是使中學生真正認識到“早戀”是正當的,應該得到愛護?
文藝復習前的西歐,基督教會是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上帝是絕對的權威,文學、藝術、哲學一切都得遵照《圣經》的教義,誰都不可違背,否則,宗教法庭就要對他制裁,甚至處以死刑(布魯諾就是這樣被處死的)。因此反封建教會的文藝復興在很多領域都有體現,文學、科技,特別是藝術領域都涌現出許多杰出的人文主義者,在他們各自的作品當中都能尋找到許多反映人文主義思想的鮮活的實例,像哈姆雷特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但不是用來否定早戀的)。
教學設計追求新意是好事,也是每一個老師所追求的,但以刻意的迎合學生的設計來吸引學生,這樣做,有時候會適得其反。
三、 不能盲目夸大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這一結論鼓舞了很多歷史老師,大家感到了肩上責任的重大,紛紛表示要從歷史老師自身出發,強調自身專業素養的提高,加強老師教學設計的研究,并在教學設計中注意教學策略的運用等等,真想用一個學科之力培養出優秀的學生。
老師要教出好學生,自己精通十八般武藝是必要的,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提高困難生的成績真的不是一個歷史學科老師所能解決的,因為學生課堂不專心、作業不認真、學習不主動不努力是由眾多原因造成的,只有找到學生問題的原因,才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學生自小家庭環境不同、習慣養成不同、性格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家長對學生要求不同、學生自我追求不同、個人喜好不同、班主任班級管理方法、管理理念不同等等諸多不同決定學生在歷史課堂的表現不同,你能讓每一個班級每一個學生都能專注于你的課堂嗎?
歷史學科,有重要的學科價值,但是我們歷史老師也不能盲目夸大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否則結果難免讓人失望。歷史老師也要敢于否定自我、敢于突破自我,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生發展出發,多和學生接觸、多和家長溝通、多和班主任及其他任課老師交流,才能更快、更準找到學生問題的癥結,多方合力,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然后才是你教學技能的展現,才會有學生的進步。
真正的“教書育人”不是輕松的事,難,不過知難而上才是真英雄。
作者簡介:
楊思富,江蘇省淮安市,江蘇省淮陰中學開明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