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麗
摘 要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是師生認知、情感和體驗互動交流、彼此相長的動態過程,摒棄封閉的單線灌輸,期待精彩的課堂生成,更是數學教學活動追求的目標。于是越來越多的老師認識到“生成”的重要性,紛紛希望在教學過程中,擁有豐富多彩的“課堂生成”,并不斷努力實踐著。
關鍵詞生成問題;干擾;錯誤;靜等;關注學生
中圖分類號:O35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30-0246-01
當我們靜觀那些課堂實況時,我們常常會發現,當學生認知產生差異、思維火花迸射之時,上課的老師卻要么熟視無睹、有意回避,要么匆匆走過或強行將課堂的走向拉回“主題”,要么束手無策,課堂陷入冷場,致使學生精彩的發言和智慧的火花在課堂上自生自滅。如果課堂中能抓住這些“意外”,必定能生成意想不到的精彩。教師如何盡可能地把握好課堂上的“精彩紛呈”?
一、吃透教材 備好學生 化“干擾”為資源
學生的許多“生成問題”,是由于對知識點不理解或理解偏差造成的。因此,教師首先應吃透知識,把握好教材;其次要備好學生,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實際和思維特點。教師不可能在課前完全作好規劃,但可以做作一個框架式的課前計劃,即在計劃里給“課堂生成”預留較多的空間,同時盡可能多的考慮學生對知識的把握程度以及學生思想上的疑點。這樣面對“生成問題”時,教師才能從容不迫、游刃有余。
案例一:我校一位老師在執教《直觀認識圓柱、球、長方體和正方體》一課。這一內容的操作中,不斷有球形的物體從桌面上滾落下來,課堂上不時發出各種聲響,學生不得不四處去找滾落的物體,課堂秩序顯得混亂。但當時執教的老師并沒有被這種不和諧的場面左右。而是因勢利導地開展學習,她引導學生去觀察容易掉下去的物品,它們大多是什么形狀?有什么特點?為什么容易掉到地上?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很快發現容易往下掉的物品的形狀大多是球形的或者是圓柱體的物體。老師再讓孩子們摸一摸、看一看、滾一滾、議一議等活動,很快發現了各物體的特征。
反思:這看似難堪的混亂,經過老師的妙手回春,轉眼就成了教學的好資源,成了引起學生主動探索的起點,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點,成了課堂教學成功的亮點。在這種真實的情境中,學生更樂意去實踐,去體驗,去探索規律,也更能獲得成功。
二、因勢利導 激發興趣 善用“錯誤”靈動思維
興趣是學習數學的催化劑,讓學生感到好奇有趣,學習數學的興趣就會倍增。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錯誤,來自學生,貼近學生,教學時又回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對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
案例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新知學習之后,鞏固練習階段,我讓學生列豎式計算他們列舉的4道題,并指名學生板演。
在交流時出現了如下的情況:
一名不愛說話的小女孩在計算43×53,抄錯了數字,寫成了43×58得到了2494,她的錯誤引來大部分學生哄堂大笑,小女孩很難堪。
我沒有急著批評和指責她,而是讓學生說一說錯在哪里?
生:(異口同聲)把因數53看成了58。
師:比正確的結果多算了多少?
生:多算了5個43。
師:能否根據錯誤的答案推算出正確的答案?
一次別開生面的改錯立刻引起了同學們的好奇,學生很快投入到積極的探索中。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我馬上調整教學思路,出示了一個問題情境:小馬虎在計算一個兩位數乘兩位數時,也是不小心把其中一個因數59看成了56,結果少算了84,你知道正確的算式是多少?教學中我把“錯誤”適度開發,恰當引導,“錯誤”變成“新發現”,變成“新習題”,更變成“閃光點!”同時給出錯的孩子臺階下,使他在意識到自己粗心的同時,感受到教師的關愛,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反思:從上面的教學案例,我們可以看出“錯誤”引發了學生對以上問題的主動、積極的思考,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思維熱情,學生在“欲罷不能”的濃濃的探究氛圍中開始了對新知的學習。
三、尊重學生 關注個體 耐下心來“靜等”花開
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都有自己特定的生長期,作為家長要有充分的耐心的靜靜地等待,細心呵護,看著他們一點點地成長,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案例三:在觀摩《萬以內數的讀法》時,由于老師準備充分,設計巧妙,課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格外濃厚,自己創造數,讀數,向老師、同學舉行讀數發布會,一個個高高舉起小手,嘴里還不停地嘟囔著:“我會、我會。”“請你來讀讀這個數?!崩蠋熌闷鹨粡垺?49”,隨口叫了一個獨坐一桌的同學,只見他慢騰騰地站了起來,一雙眼睛毫無目標地朝周圍看了一圈,邊上不時有同學在嘀咕:“笨蛋,三百四十九?!薄袄蠋?,他是我們班的差生?!薄皶x嗎?試試看!”老師微笑地看著他,“三百四”他從喉嚨里擠出一絲聲音,“快要對了,再讀一遍”,“四百九……”天哪,這可是公開課呀!周圍的同學已迫不及待,再拖下去,后面的內容不就白費了嗎?只見老師又一次向他發出真誠的呼喚:“百位是三讀三百,十位是四……連起來是……”也許是老師的信賴,他終于小聲地讀出了“三百四十九”,“不錯,你成功了!”老師夸張地朝他蹺起大拇指,“愿意再大聲點讀給大家聽聽嗎?”老師把話筒遞給他,“三百四十九!”清晰堅定?!巴廴叭嗤瑢W都自發地為他鼓掌。
反思:短暫的等一等,喚醒了他“我能行”的意識,激發起他內心深處一種與生俱來的需要;平靜的等一等,使其他同學體驗到如何尊重別人及其帶來的快樂;學生之間的差異是永不顛覆的教學規律;耐心地等一等,體現了教師對學生差異的尊重。等待,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使他們深深體會到受尊重的快樂,給他們更多的自我發展空間!學會等待,你將收獲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