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震
[摘 要]為了有效實現從關注學生的操作和體驗過程著手,將探索探究式教學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對“圓的周長”一課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從課堂講授到課后訪談,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明確了關注學生必須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過程,創設學生真實、主動參與的課堂,實現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自然結合。
[關鍵詞]圓的周長 課后訪談 關注學生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32-021
一、緣起
歷歷在目的若干年前的一天,北京市基教研中心對昌平區中小學各學科進行教學視導。我以“圓的周長”為題代表小學數學學科在總結會上做匯報課,從關注學生的操作和體驗過程著手,探索探究式教學方式在教學中的應用。
一堂課,一段吳正憲老師和范存利老師與學生進行的課后訪談,使我獲得了觸動內心深處的感悟,課堂上真實的過程尤其是課后訪談中發生的情景也引起了與會每一個人的思考。
二、課堂里發生的故事
課始,我精心創設了兩只小狗賽跑的問題情境(如右圖),通過明確、直觀的對比引發了學生對圓周長的探究需要。
故事一:“圓的周長怎么測量?用直尺直接去測量還行嗎?”
面對從未經歷過的“任務”,學生異常投入,三三兩兩湊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直尺、線繩、一元硬幣、易拉罐、茶葉筒等實物材料成為學生的有效工具,“滾動”和“繩繞”等測量方法在師生的互動討論中得以自然呈現。
在緊跟著進行的師生一起測量圓周長的過程中,學生再次獲得了真實的情感體驗。
師(出示小黑板上的圓形):我在小黑板上已經畫好了一個圓,這個圓的周長可以用什么方法測量?(用線繞)我這準備了足夠長的綢帶,誰愿意到前面來試一試?有什么需要請盡管說。(一位學生到前面測量,并要求另一個學生幫忙。兩名學生四只手從圓上的一點開始,沿著圓形的輪廓線用綢帶覆蓋,有點手忙腳亂。)
師(開玩笑):現在他的手成了這樣。(師手勢演示)很認真,不過脖子不要再彎了。我這還有一只手,需要嗎?
生1:請您幫我按住這里。
師:好的,終于量完了。請向大家說說。
生2(用手比劃):這段綢帶的長就是這個圓的周長。
生1:我有一點補充,我們測量的結果只是一個大概的長度。因為測量過程中綢帶總是直的,而圓的邊緣線是彎曲的,所以不是非常準確。
生動有趣的測量過程不時引發學生天真的笑聲,但就在這不知不覺之間,學生獲得了真實的情感體驗,教師看似不經意的話語很好地引導了學生對圓周長本質的理解,“化曲為直”的轉化思想也一點一滴地走進學生的頭腦當中,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涵。
故事二:“你覺得圓的周長會是它直徑的幾倍?”
對學生來說,利用簡單的工具測量圓的周長難度確實不小,而且很容易產生較大的誤差。我再次借助問題情境中小狗賽跑所呈現的正方形和內切圓的直觀圖形,努力促進學生進行思考。
“觀察大屏幕上的圖,你覺得圓的周長應該是它直徑的幾倍?”明確而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猜想和推理的思維火花。有的說:我發現,圓上半部分的弧線肯定是直徑的一倍多,下半部分的弧線也是直徑的一倍多,所以我覺得,圓的周長應該至少是直徑的2倍多。有的說:圓在正方形的里面,直徑又和正方形的邊長相等,因為正方形的周長才是邊長的四倍,所以我覺得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的關系絕對不能超過四倍……學生從不同觀察角度產生的觀點,一點一滴地影響著自己的學習伙伴,“比2倍多,又肯定比4倍少”,有價值的發現為后續的操作探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后續進行的師生一起利用綢帶測量飛鏢盤周長的過程,更加讓學生確信:圓的周長肯定是它直徑的3倍多一些。此時,圓周率的話題呼之欲出,計算公式的總結也水到渠成。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經歷了知識的探究、形成和建立的過程。一個個富有挑戰性問題情境的展開,一次次平等的交流,都讓學生在真實的體驗中感悟數學學習的過程、感悟數學學習的價值。
三、課后訪談:“今天的趙老師不再‘嘚啵嘚了”
就在我自認為上了一節成功的課,剛剛松了一口氣的時候。吳老師和范老師一起走上講臺與學生進行課后的對話。
吳老師說:“同學們,課剛剛結束,你能否用一兩句話說說,今天這節課讓你感到最開心的是什么?或者說哪一個環節哪一句話特別感動你?”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感想。有的說:“今天我和我的同學一起合作,用自己的實踐操作算出圓的周長,很高興!”有的說:“今天非常開心的是,我在實踐中學習,感覺自己就像小祖沖之一樣。”……在場的每一位教師都感受到了為人師者的幸福,坐在一旁的我也別有一番喜悅在心頭。
富有經驗的吳老師似乎看到了學生心里還有更多的話想說,話題一轉“我還有個問題,什么問題呢?你說今天這節課不就是講圓的周長怎么算嗎,圓的周長大約是直徑的3.14倍,其實這是一個早就證明了的、大家都公認的方法。如果老師上課的時候就把這個數據(3.1415926——3.1215927)擺出來,告訴同學們,不是挺好的嗎?今天,一上來又看什么小狗比賽,一會兒又讓大家猜想到底是幾倍,一會兒還讓你們驗證驗證,到底是2倍多還是不到4倍,還要在小組里邊商量出到底是三倍多多少……有點啰嗦吧?”
吳老師用站在學生立場的話語感染著在場每一個學生,原本興高采烈的發言場面一下子安靜了下來。幾秒鐘之后,幾個小手陸續地舉了起來。
生1:我不同意您的觀點。因為趙老師的這個用意是讓我們親自體會一下,更明確地知道圓周率是怎么來的。如果直接告訴我們的話,我們就只會死記硬背。
吳:可直接告訴你們不是很省事嗎?
生2:是省事,但就不能靈活運用,只能在數學上用,在實際中就不會了。而趙老師讓我們實踐可以讓我們知道更多的東西。
生3:我覺得趙老師這樣講讓我們更深刻地了解圓周率是怎么來的,今天在實踐中去學習,慢慢一步一步自己去推導,在腦海中的印象更深刻,比直接告訴我們結果要牢固得多。
吳:那說到點不就得了嗎?
生4:如果只說一點,老師不就混過去了嗎?(一片笑聲)老師要多說一點,我們就記住了,否則好多人就不會了。
生5:今天趙老師這樣上課會比平時讓我們去背更讓我們容易明白。
生6:以前趙老師在課上老是嘚啵嘚、嘚啵嘚,跟唱戲似的讓人感覺很悶。(全場長時間笑聲)
生7:以前上課感覺特別悶,好像陰天像要下雨的時候。
吳:今天也有點陰天,但你的心里是——(非常的晴朗)。
吳:嗯。我看出來了,晴朗,開心,高興!(轉過頭)我們呼喚著今天的趙老師。
生:對!
吳:正是因為趙老師和你們平時像朋友一樣,所以今天你們才能夠坦誠。這也說明我們班的同學很喜歡探索,很喜歡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來解決問題。人的快樂在哪里?人的幸福在哪里?就在我們一個個創造性的學習活動當中……
在后續的訪談過程中,范老師連續提出了幾個用今天所學知識來進行實踐和遷移的實際問題,學生都能加以分析和解決,有理有據,贏得了教師一陣陣的掌聲。但坐在一旁的我很不是滋味,一直在不自覺地對“嘚啵嘚”三個字進行著思考。
四、一句“嘚啵嘚”給我的啟示
課后訪談雖然結束了,但從未有過的經歷讓我久久不能平靜。
1.都是公開課惹的“禍”
在平日的教學工作中,我一直夢想成為一名學生滿意的數學教師。為了把知識清楚、明白地傳授給學生,我想方設法,精心設問,耐心講解,學生為什么不理解、不買賬,卻只對今天的學習感到格外的開心?
都是公開課惹的“禍”。今天的課是面向眾多領導、專家和同行的,我為此付出了很大的時間和精力,每一個環節都經過了反復推敲,力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力求體現自己對新課標、新理念的深入理解和把握。這樣的課給學生帶來全新的感受,學生當然喜歡。要想創造學生喜歡的數學課堂,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數學教育,真正成為一名令學生滿意的數學教師,就必須要像對待公開課一樣,認真對待平常的每一節課。
從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中,我也不得不承認:以往的教學,其實本質上教師還是以自己為中心,過多地替代了學生的主動思考和實踐,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根本不認可,也不可能喜歡。學生喜歡的是給自己更多空間的教師,學生需要的是真正屬于自己的課堂。創造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營造學生樂于參與的課堂學習氛圍,給予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權,真的很重要。
2.一堂好課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
什么是一堂好課?學生會用自己充滿喜悅的眼神告訴你,會用神采飛揚的智慧與靈動感動你。
在育人的過程中,沒有什么比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什么比激發學習興趣、保護好奇心更重要;在交往的過程中,沒有什么比尊重個性、真誠交流更重要。學生能發現的教師不提示,學生能主動思考的教師不代替,學生能自主探究的教師不指導,讓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更充分地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更好地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更深地感悟數學的魅力。
關注學生,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認知過程,實現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自然結合,實現學生真實、主動的參與。那么,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的絕不僅僅是一個公式,一個方法,而是一種重要的學習經歷,一種主動思考后獲得的喜悅與收獲。在這樣有意義的過程中,教師才能真正和學生共同成長。
一句“嘚啵嘚”的評價,已不再令我羞愧,它已成為激勵我走向成熟、通向成功的起點。
(責編 金 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