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調研渥太華大學的教學方法,介紹高等教育教學法在教學評價上渥太華大學的開展情況和實踐方法,結合國內高等教育教學中的教學評價機制,總結了這種評價機制在提高教學效率、學習層次方面產生的效果。
【關鍵詞】教學法 教學評價 過程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6-0002-02
1.渥太華大學概況
渥太華大學 (University of Ottawa, or uOttawa),簡稱渥大,始建于1848年,位于加拿大的首都渥太華,是加拿大最古老和全球最大的英法雙語大學,是加拿大頂尖研究型大學組織U15成員之一 [1]。1866年獲得由維多利亞女王頒發的Royal Charter(加拿大僅有9所大學擁有);1889年獲得教皇Pope Leo XIII頒發的 Pontifical Charter[2]。
2.高等教育中的教學評價機制
2.1教學評價的概念
教學評價是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按照科學的標準,運用一切有效的技術手段,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測量,并給予價值判斷的過程。教學評價:是對教學工作質量所作的測量、分析和評定。它包括: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和進行課程評價[3]。
廣義的教學評價包含兩個核心環節:①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 ——即考試與測驗;②教師教學工作(教學設計、組織、實施等)的評價——教師教學評估(課堂、課外)。
2.2 渥太華大學教學評價機制
2.2.1 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
加拿大的教學評價方式更加廣泛,注重教學過程中的評價,將其融入到整個教學進程當中。評價被當作教學反饋的一部分,用于指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課堂實踐中常見的評價反饋方式有這些:
1)迷你測試。開課前請學生回答關于上節課內容的幾個重要知識點的問題,時間不超過三分鐘,然后當堂講評。
2)課堂練習。在uOttawa的課堂中,許多教授都喜歡進行課堂練習(exercise),他們會將班級中的學生分成4-5人一組的小組,當堂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和討論,并且將解決方案選擇一位同學進行闡述,其他小組的同學可以提問和交流。
3)課后作業。uOttawa有一個非常實用的學習分享平臺BrightSpace,課后老師可以在平臺上布置作業,大家可以在小組討論版上進行討論和學習,最終形成自己的作業結果,發布在作業文件夾中,老師可以通過平臺在網上評改大家的作業,并給出評價反饋。
4)項目考核。一般也叫大作業(Project),布置一個任務,一般將學生分為小組成員,共同討論完成一些這樣一個大作業,學生可以在討論與交流中更好的理解和學習知識,并將其應用到實際問題中。
5)期中考試。期中測試在渥太華大學中的本科教育中還是普遍存在的,考試形式多樣,老師會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與地點完成一些任務或習題,考試的范圍也會標識清楚。
6)期末考試。期末考試的形式有筆試或者實踐項目,本科教育的老師一般會在學期初告知考試的占比和形式,期末考試的占比一般不會超過50%,研究生教育的老師的考試形式有論文或者項目,考查的是學生理解知識的層次。
2.2.2 對教師教學工作的評價
在渥太華大學,一般超過9個課時的課程都將受到學生的評估,不管課程的選課學生的數量和老師所使用的教學方法。當學期結束時,評價會在規定的日期進行。而評價過程和形式是與渥大內部審計辦公室協商制定的,除非評議委員會批準一種特定的評價方法或豁免,否則標準官方評價表格必須用于在線評估。如果教授想要得到更精確的個性化的反饋,可以在正式的表格中添加一些在評價題庫中已經存在的問題。當然,這些自定義的評價結果也只有教授才能看到。盡管老師們可以實時地查看參與評價率,但在最終學生的評價的內容和成績在審計辦公室官員公布前,他們是無法獲取的。而且所有的評價機制都是匿名的,有隱私保護的,無論怎樣的評估都不會影響學生的成績。
渥太華大學在1977年通過了關于教學和課程評價的政策。截至現在超過65萬張紙和2萬個信封被用來進行紙質的教學評估。到2002年在線評估體系添加了一個定制的專業的評估組件,以允許教授獲得更多的反饋。一般來說,渥大的教學評價的平均參與率是63%。為了更好地適應不同的教學方法,在2005年渥大又對問卷進行了修訂。
由此可見,渥太華大學非常重視學生對于老師的評價結果,學生對于老師教學工作的評價是衡定教師授課效果的重要部分。搜集相關資料時發現,渥大在國內非常重視的教學督導上反而比較彈性,除非授課老師自愿,一般督導人員是不會主動聽課評教的。他們認為學生就是最好的督導,他們重視學生的反饋和評價,課程的設計和標準都與學生的反饋和評價息息相關,過程性評價機制在這一點上得到很大的體現。不管是在學生,管理人員,還是老師的心中,最重要的就是學生的聽課感受與反饋。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加拿大有著寬進嚴出的教育規則,渥大每年學生的淘汰率和分流率高達50%,因為學業壓力過大,跟不上課程,以及對課程興趣不大想要轉專業的學生非常多,但加拿大靈活的學習制度可以讓這部分學生可以分流到其他的教育體系中。這樣嚴格的淘汰制度導致剩下來的學生都是努力和上進的,他們非常看重自己的專業學習,校園的學習氛圍也非常得好,因此能夠保證這些學生對于教授的教學都能給出非常直觀和準確的評價,避免很多無效的、錯誤的教學評價結果。
2.3國內教學評價現狀
著名教育家加涅基于“為學習設計教學”為核心提出了著名的加涅“九大教學事件” [4]。其中兩大事件“提供反饋”和“評價作業”是國內老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常常都涉及的,這其實就屬于教學評價中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面向的部分。國內的老師習慣在教學前進行充分的教學設計,這樣教學評價的功能就被弱化,老師傾向于單向的教學設計與教學執行,反而教學反饋與評價作業被省略了。
國內學生對于教師的評價也非常重視,甚至大多數學生需要完成對課程的評價才能查詢到他們的成績。目前高校的教學評價制度是取得一定的成績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1/課堂教學評價不夠規范,很多評價是沒有方案和指標體系的,評價結束后也沒有評價分析;2/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編制程序不夠科學,大多生搬硬抄,不能與時俱進,很多學校的標準還在沿用多媒體教學以前的老模式;3/課堂教學評價有對某一節或若干節課教學評價替代一學期教學評價的傾向,這主要是國內教學評價結果化的問題;4/教學評價標準過度傾向定量問題,其實定性和定量要交替結合取長補短,這有利于提高評價質量;5/根據課堂教學評價結果對課堂教學及時調控的力度不夠,通過反饋評價結論引導評價對象的手段運用不夠,這都是教學評價的功能實現問題。
3.國內外教學評價比較和總結
綜上所述,國內的基礎教育升學模式決定了基礎教育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考試就成為了教學活動中的核心環節。國內的大學的準入門檻相對較高,主要的采用了“嚴進”的方式,經過高考大軍進入高校的學生學習基礎較為扎實,應試技巧非常熟練,學生都非常適應期末考試(主要以紙質試卷為主)這種結果化的教學評價機制,老師們也普遍擅長以考試手段鑒別學生學習狀況、學生層次的模式。這樣的國情,不管是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和反饋還是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和反饋都傾向與結果化和定性化。因此,怎樣讓學生學得更好,學得更輕松,讓老師教得更佳,教得無障礙,是教學評價過程性發展要解決的問題。
加拿大的教學評價機制比較傾向于過程性的考核,他們的教學評價主要所起的作用在于: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分析學生學習的優點于缺點,知道學生學習達到的水平,評價學生課下自學的能力,提供有效反饋給教學組織者,建立評價規則和標準,以及幫助學生獲得他們需要的知識。他們對于學生的評價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得更好,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形成性評價,努力調節和完善教學活動,保證教學目標得以實現。它們的學生對于教師的評價也已經行成了一個標準和科學的體系,而且渥太華大學中第三方行政辦公室對于課程教學評價的單獨管理,讓教學評價的結論更公正,執行效果也更加好。而大學的高淘汰率讓學生保持嚴謹認真的學習氛圍,這也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更準確的教學評價結果。
對比國內外期中期末測試等常規有效方式證明了它的存在價值,而隨堂測試、課堂練習、課后作業分組討論等新形式的教學評價方法也可更廣泛的利用,可促進學生更細致的學習和理解。基于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向來說,國內主要是為了鑒別教師的教學活動的好壞程度,但過度量化的評價標準,讓教學評價的結果制約了教師教學活動的模式以及準備過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獲得的學生的評價結果,一般比較被動,在教學過程中去主動獲取的行為不多見。而在加拿大,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反饋是非常重視的,教師會主動提供反饋渠道給學生,會實時的根據學生的意見調整自己的課程設計和教學活動;第三方評價機構對于評價結果的執行和反饋也會比較清晰和有效。
其實,無論是國內的評價機制還是加拿大的評價機制,教學評價的目的都非常明確。基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向,國內主要起到檢查教學結果是否合格,學生知識學習是否到位的目的,最終是想要提高教學質量。加拿大主要是檢查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是否合適,學生學習是否到位,最終也是要提高教學效率于質量。評價方式目前國內外都在不停的借鑒和發展,評價方式也多樣化,但目的都是用于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服務的。
參考文獻:
[1]http://www.uottawa.ca
[2]http://media.uottawa.ca/news/Royal?鄄Society?鄄of?鄄Canada?鄄2016
[3]程書肖著.教育評價方法技術: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加涅著,皮連生譯.學習的條件和教學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冉研(1986年11月-),女,貴州人,碩士研究生,高校講師,研究方向為信息與計算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