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紅
【摘要】2017年高考全國卷思想政治試題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主線,滲透“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立意新穎,價值引領凸顯。思想政治學科作為德育學科,體現鮮明的思想教育、價值引領的學科特色,對學生有獨特的“價值引領”作用。
【關鍵詞】價值引領 人文素養 國家自信 公民意識 國家意識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7-0078-01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黨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2017年9月在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會議中明確提出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文化的力量感召人和鼓舞人。
根據《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國發〔2014〕35號)的精神,廣東省從2016年起普通高考使用全國卷I已步入第三個年頭,文科綜合卷的政治試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立德樹人”的價值引領特點凸顯,立意明確。思想政治學科起著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領學生高尚的思想道德修養和人文素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用。本文作者對思想政治學科的“價值引領”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 學科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核,是引領當代中國發展的精神旗幟。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鍵是培養學生的價值認同。[1]思想政治學科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情感認同,并上升為行為認同。課堂教學著重引領學生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意義 ,青少年應如何看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怎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等。學生在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并內化為思想修養。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認同感越強,價值取向越具有高度統一性,所形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越強。
二、學科注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道德修養。
新課標把人文素養作為學生發展的一項新要求提出來,既符合時代發展的趨勢,也符合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的需要。“所謂人文素養,是指做人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和基本態度,包括一個人應該如何按照社會的要求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個體與集體,個體與社會的關系”。[2]思想政治課堂既要培養人文素養又要滲透德育。例如政治課堂引導學生關注時政新聞、生活信息、社會現象、國家政策、國際形勢;開展“道德講堂”,“時政大放送”,“法律宣傳”,“模擬法庭”,“市場調查實踐活動”;政治知識與歷史知識,地理知識,語文閱讀,生理生物科學等知識相融合。培養學生道德情操,在學生中樹立講文明樹新風活動,宣傳愛國主義教育,創建文明行動活動,崇尚尊老愛幼活動,宣揚優秀傳統文化活動等。把學生的人文修養和道德修養有機結合起來。
三、學科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每個人至關重要,三者辯證統一,決定了人生的高度、寬度和深度。世界觀決定人生觀,促進對人生的認識和理解,決定對人和對社會的認識,也確定了個人的價值觀。政治學科要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為思想指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培養學生樹立“四有”公民,引導學生踐行精神文明建設和科學文化建設,引領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堅持正確的人生方向。
四、學科引領學生增強“國家自信”、“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有學者認為“國家自信是一個民族對自己國家建設能力和發展前途的信任”。本文認為自信來自積極的心理狀態,個人對國家自信源自個人對國家的信仰感和歸屬感。增強學生的“國家自信”要培養學生優秀的民族特質。以踐行傳統美德,民族精神為榮;以革命先輩的奮斗精神為榜樣;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理想目標;把個人命運與祖國命運緊密聯系一起。中國是禮儀之邦,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曾長期領先于世界文明,對世界其他民族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當今時代,我們的歷史使命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我們應當有振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感和自信心。思想政治學科應當引領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解中華歷史山川,讓學生感受作為炎黃子孫、中華兒女的自豪感,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新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具有自我完善、發展和創新的能力,有著資本主義不可比擬的優越性。政治課堂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建設,理解國家發展理念和重大方針政策;引導學生理解依法治國的要求,樹立憲法精神;引導學生樹立家國情懷,豐富人文知識,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崇尚理性,樹立科學精神,培養創新意識,從而增強學生的“制度自信”。
五、學科引領學生樹立“公民意識”、“法律意識”和“國家意識”。
本文認為,作為國家的公民,首要任務是要認識“自我”,理解“自我”的個體性、社會性和價值性。 “自我”是獨立于其他一切事物的個體,成長發展處于動態的狀態。但“自我”不能離開群體而獨自存在,脫離群體的自我是不存在的。個人要在社會中生存下去必須有一定的社會能力,最基本的社會能力是勞動,勞動是個人生存的基礎,個人在勞動中創造了價值,具有社會價值性。個人對“自我”的認識能促進對所處社會環境的認同,要認同社會環境,必須了解社會的制度法則,制度法則是國家上層建筑的重要項目。“無規矩不以成方圓”,公民的法律意識是法制國家制度的思想基礎,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必要條件。美國學者詹姆斯.F.李認為“正是在公民層次上,而不是精英層次上,決定著民主自治政府的最終潛能是否存在”。[3]法制國家制度的建立與形成,有賴于普通的公民法治意識作為人文心理基礎。只有廣大的,普遍的公民法治意識提高,法治國家的大廈才能穩固建立。公民能了解國家的法律制度,遵紀守法,依法辦事,才能在現實生活中踐行國民意識,才能更好樹立“國家意識”。“國家意識”是公民對國家的認同,是公民基于對祖國的歷史、文化、國情、制度等的認識和理解,而逐漸積淀對國家的責任感、自豪感和歸屬感。培養學生的國家意識,有利于增強學生主人翁精神,培養學生樂于奉獻的崇高理想;有利于學生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宣揚先進文化,培養對祖國歷史文化的自豪感和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認同感。
參考文獻:
[1]方愛東.“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引領作用” ,《安徽日報》,2014.12.22
[2]“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http://www.xzbu.com/9/view-6902525.htm
[3]轉引自高峰:《美國人公民意識的演講》,《首都師范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第111頁
作者簡介:
王彩紅(1981年8月-),女,漢族,廣東省惠州市人,中學一級教師,大學本科,主要研究高中政治學科價值意義及現代教學手段(微課、網絡平臺等)與政治學科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