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復雜的教育實際中師德師風的建設需要具體化和校本化,本人從規避對教師要求的“圣人化”傾向;樹立合理的師德觀;制定符合高職院校校情的師德規范;圍繞校訓以及學校的教風要求,強化校本培訓;加強師德考核與評價的多元化, 建立健全師德考評機制四個方面探討高職院校如何進行操作性較強的師德師風建設。
【關鍵詞】高職院校 師德師風 校本培訓 考評機制
【中圖分類號】G71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7-0213-01
師德師風在每一個學校都有不同的表現,每個學校都有可能面對不同的師德問題,所以,師德建設需要在學校層面上體現出特色和特點,也就是要進行校本化的師德建設,讓師德建設在最基礎的教育層面上實現其價值。由于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發展較晚, 仍處于起步期、轉型期, 師德建設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中最為關鍵的一環, 更是處于探索階段。要不斷推進高職院校師德建設, 就必須要立足于高等職業教育實際, 著眼于學校和諧發展;就必須開辟新途徑、探索新辦法:
首先,要規避對教師要求的“圣人化”傾向,樹立合理的師德觀。盧梭說:“有些職業是這樣高尚,以致一個人為了金錢而從事這些職業的話,就不能不說他是不配這些職業的:軍人所從事的是這樣的職業;教師所從事的,也是這樣的職業。”盧梭的這句話表明,教師這個職業具有相對于一般職業而言更為高尚的道德品質。我們不否認教師職業道德的崇高性,任何社會歷史發展階段也都不應該摒棄師德的崇高性,但是我們卻不能將教師“圣人化”,拋棄教師作為普通人的需求,因此樹立合理的師德觀,承認教師作為普通人的訴求,才能夠為師德的建設拓展新的路徑。
其次,制定符合高職院校校情的師德規范。我國雖然已存在具有法律效力的師德規范,比如《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但是這些規范普遍沒有突出教師的職業特點,與師德規范專業化建設的距離還很遙遠。這表現在:第一,用共同的職業道德指代教師的職業道德,與教師職業特征結合不強。比如《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羅列的“愛崗敬業”、“團結協作”等適合于任何職業的道德規范;再比如“依法執教”、“廉潔從教”同樣適用于政府工作人員的職業規范,只要改換成“依法執政”和“廉潔從政”即可。第二,與教師勞動的專業特征結合不強。仍然是《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羅列的“熱愛學生”、“為人師表”、“尊重家長”雖然這些師德要求沒有錯,但都是空洞的經驗性表述,容易口號化,削弱了師德規范的理論深度以及對實踐的指導意義。
孔子更是對師德思想做過精辟的闡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熱愛學生,有教無類;不恥下問,知過即改;因材施教,循循善誘。這些都道出了師德的關鍵因素,盡管經歷了千年,仍然具有現實的針對性。我們可以參照這樣的一些思想精華,制定符合職業高校的師德規范,使得師德規范更加的精細化、更加人性化,更體現出教師的職業道德專業性。
再次,圍繞校訓以及學校的教風要求,強化校本培訓。要開展經常性的師德、師風學習教育活動, 緊緊圍繞學校的中心工作和師德建設中的突出問題, 對不同年齡、不同職稱的教師群體, 堅持分類指導和培訓的原則, 不斷創新學習載體, 積極開展師德規范、現代職業教育理論、教育政策法規、教師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學習與培訓。特別是要注重將學校“立德、篤學、修能、致用”的校訓;“銘責、修身、愛生、善導”的教風;“人文素養潤德,職業標準礪能”的辦學理念等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充分滲透到師德建設中去, 激發廣大教師愛崗敬業、教好書育好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最后,加強師德考核與評價的多元化, 健全師德考評機制。師德考核與評價的多元化是指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方法的多元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是說師德評價不能只有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單一主體的評價,而要轉變為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教師群體、教師本人以及學生等多元的評價主體。方法多元是說在考評結果的處理上, 堅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原則,避免評價的隨意性和主觀性。同時,也要堅持經常性的監督與評估, 建立健全師德監督機制。在師德建設中,拓寬監督渠道, 健全學校、教師、學生、督導共同參與的四位一體的師德建設監督網絡, 把監督網絡與教師的自我道德修養相結合, 以達到慎獨的崇高境界。
師德的建設是為了教師的高尚,教師的高尚是為了學生成為健全的現代人,進而推動社會的高尚,如此看來,人類未來美好的道德風尚的形成,需要在教師和社會的互動之中實現,所以,需要社會中每一個人在道德上的努力和貢獻。
作者簡介:
那朝霞(1982.11.23-),土族,動漫軟件與教育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助教,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