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適應新課改要求,為祖國培養(yǎng)合格人才,本文從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中教師的作用等方面闡述了如何在日常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體現(xiàn)雙主地位,實施師生互動,構建和諧課堂,進而培養(yǎng)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合格人才。
關鍵詞:雙主地位;師生互動;和諧課堂;綜合能力;全面發(fā)展;素質教育
新課標明確指出,全日制高級中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在義務教育初中英語教學的基礎上,使學生鞏固擴大基礎知識,提高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側重提高閱讀能力,使他們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思想品德,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等方面的教育,增進對外國文化,特別是英語國家文化的了解,在學習中,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為他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為了適應我國素質教育的要求,全面培養(yǎng)高素質的人才,英語課堂教學要融思想性、能力性、方法性教育為一體,真正體現(xiàn)以人為本,實施師生互動。
一、 學生主體觀
眾所周知,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也是自身發(fā)展的主體,課堂教學是學生從無知到知的認識過程,更是學生生命活動的過程。教師的教只是學生素質形成和發(fā)展的外因,而內因則是學生自己。所以我們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只有以學生為主體,才有助于開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二、 在以學生為主體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作用
在以學生為主體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必須具備扎實的英語功底和系統(tǒng)、完整的知識結構以外,還必須具有很強的課堂駕馭能力和多維空間思維能力,以便在多元化的、立體化的課堂中有效地進行顯性和隱形任務教學。為了創(chuàng)建互動課堂,教師應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上,盡力發(fā)動所有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全方位活動,但在其間始終不忘對學生進行學法教育,教會學生學會如何自主學習,以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本人認為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英語課堂教學中老師應充當以下角色:
1. 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designer of students study activities)
授課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從學生的學習水平等實際情況出發(fā),提前確定某冊、某單元、某課時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然后再細心研究教學內容,課型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之后再精心設計此部分的教學方法、時間分配等,使課堂教學以最優(yōu)化的方案進行。
2. 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designer of students study activities)
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導入、呈現(xiàn)、鞏固等不同階段,老師應按預先設計的方案有序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如單人活動、對子活動、小組活動和集體活動等,使所有學生的聽、說、讀、寫、思、做等學習行為都應在老師的正確指導下進行。如果學生的學習活動離開了老師的精心組織,學生的主動性學習就會變成盲目學習,從而產(chǎn)生不良的教學效果。
3. 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participant of students study activities)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其交流性很強,而老師給學生們模擬的各種交流語境,向學生提供了逼真的語言運用環(huán)境。為了給學生正確示范學習內容,展示規(guī)范的表達方法,并提高學生的學說英語的積極性和興趣,老師應改變自己的角色,以學生的身份加入學生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在一種師生平等、和睦友好、和諧的氛圍中,達到最佳狀態(tài)。
4. 學生與書本的中介者(medium between students and textbooks)
以非母語語言為主的英語課本,使學生對其充滿了陌生感和畏懼感,再加上我們地處臨夏這樣一個英語極其薄弱的環(huán)境的因素,使很多學生對英語望而生畏,敬而遠之,甚至徹底放棄。老師應靈活處理教材,使活化的學習內容充滿了真切感和吸引力,向學生提供一條跨語言障礙學得英語語言規(guī)則,獲得所需信息的有效途徑。
5. 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者(director of students learning methods)
中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老師應以素質教育的觀點出發(fā),引導學生從“學會”走向“會學”以實現(xiàn)“教”的最終目的。老師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英語課堂,應該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關鍵處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攸c撥和正確的指導。即使學生以后離開老師或走出校門,學生仍然可以持續(xù)發(fā)展,不斷攀登科學高峰。
6. 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者(director of students learning)
為了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而調整自己的教學活動,老師應針對不同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學習現(xiàn)狀,通過課堂提問,書面考試,談話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給予客觀,中肯的評價,老師的評價通常以學生現(xiàn)有知識水平和技能水平為基礎,肯定優(yōu)點、鼓勵進步,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不足。
7. 學生錯誤的校正者(corrector of students errors)
出現(xiàn)錯誤是每個人在認識過程中的正常現(xiàn)象,因為我們學習語言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犯錯誤,然后再不斷改正錯誤的過程(one learns language by making mistakes and correcting them)。但對那些比較頑固的常見的詞不達意的錯誤,老師必須明確予以糾正,以免再犯。
總之,我們要以二十一世紀對人才的需要為目標,從遠處著眼,近處著手,改革教學模式,變革教學方法,更新教育觀念,真正體現(xiàn)雙主地位,創(chuàng)建和諧課堂,切實通過課堂教學的主渠道,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真正為祖國培養(yǎng)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Brown, H. Douglas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Third Edition. Prentice Hall Regents,1994.
[2]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作者簡介:
沈幸茹,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甘肅省永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