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模式在英語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影響著學生汲取知識的質量。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點。如何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創新能力已成為當前教育教學研究的熱點問題,本文結合英語教學的實踐,就教學中如何構建“互動式”教學模式進行了三方面的探討。
關鍵詞: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探求;交際
所謂“教學模式”,是一種反映或再現教學活動現實的理論性、簡約性的表達形式。而所謂“互動式教學模式”,則是指在“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包含有學生與課程資源間的互動、學生與教師間的互動、學生間的互動和學生與教學環境間的互動等要素構成的,且具有相對穩定的教學結構和教學流程。與傳統的單向傳輸知識的教學模式不同,它強調師生之間雙向溝通與交流,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大膽創新。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和參與者。通過創設有關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創造性地進行學習,使學生在各方面得到全面的發展。
一、 “師生互動”教學模式的建構
發展心理學的“雙主體”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的主體是教師,客體是學生,媒體是教材。也就是說,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教師應發揮其主導作用,促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發展思維,通過積極探究,使“死”的教材轉化為“活”的能力。但從“學”的角度分析,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則是認知的主體,因此老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并獲取知識,在參與教學的全過程中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
二、 “生生互動”教學模式的建構
小組合作學習是“生生互動”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僅有利于所有學生的參與,并充分展示各自的個性,而且也有助于培養相互合作的精神,在互探、互學、互幫、互促的過程中,將個人的發現轉化為共同的財富。因此,我們可建構“生生互動”的教學模式。其操作步驟為:1. 出示探究問題,所出示的探究問題應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性,才有利于激發學生探究的主動性和小組活動的激情,從而充分發揮學習共同體的創造性。2. 小組合作探究,小組討論要分一定的步驟展開。可建立4至6人的異質小組進行,并給予時間上的充分保證,促使學生在活動中相互切磋、取長補短。教師可巡視或參與某個小組的討論,了解情況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實踐證明,異質小組的活動不僅可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生生間的互教互學可收到教師講解難以達到的效果,從而促使學生認知、情感和語言表達技能的均衡發展。3. 組際間互相交流,在組長帶領下,經過暢所欲言,共同探究,相互啟發,互相補充,得出較完整的答案之后,由小組派代表闡述各自的意見,進行全班交流。發言中如出現錯誤或遺漏,可由本組其他成員糾正或補充。如有疑問,其他組則可提出質疑并進一步展開討論。在交流時,也可采取小組集體表演的方式匯報討論的結果。總之,教師應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表達出自己獨立的見解,并展示各自獨特的表達方式。4. 總結規律,在組際交流之后,教師應及時做出公正的評價,并引導學生將各組的觀點、答案進行整理、分析、歸納和概括,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由此形成共識。總結時,教師應有意識地滲透學法指導,要引導學生回顧過程和方法,使他們有所感悟。當然在生生互動過程中,教師既不能“主宰”學生學習活動的全過程,也不能推卸指導的責任,而應將有效的指導、平等的參與、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并主動探究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 采用“互動式教學模式”施教的幾條原則
1. 普遍性原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要面向全體學生,體現其普遍性原則。創新潛能不是少數尖子生獨具的。發展心理學認為,每個學生都具有創新的潛能,關鍵在于教育的開發。因此,教師應善于發掘蘊藏在學生身上的創造潛能,并將期待的目光投向每個學生。2. 差異性原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必須充分考慮到個體間發展的差異,應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具體情況,不同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方法,促使他們通過自主探究去獲得成功的體驗。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創新實踐活動時,一定要從他們思維的實際發展水平、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出發,目標不要過高,內容不要太難。3. 活動性原則。即要注重通過開展各種活動,如動手操作、實驗探索、調查研究等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4. 激勵性原則。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教師應注重運用激勵性評價的策略激發學生的興趣、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并要全力支持他們質疑問難。
綜上所述,“互動式”教學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但它絕不是對傳統教學的全盤否定。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盡量使用有效的“互動式”教學模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可能地提高英語教學的效率和水平。
參考文獻:
[1]肖鋒著.學會教學[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
[2]張大均主編.教與學的策略[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劉六二,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甘肅省永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