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楠
【摘要】“互聯網+”下的教育是教育的發展趨勢,面對來自教材、生活和互聯網等的信息豐富又冗雜,培養學生信息意識有十分重要意義。信息意識包括能夠自覺、有效地獲取、評估、鑒別、使用信息;具有數字化生存能力,主動適應“互聯網+”等社會信息發展趨勢;具有網絡倫理道德與信息安全意識三部分。本文結合筆者的工作經驗和查閱文獻,通過調查,分析了目前小學生信息意識的現狀,指出了學生現在值得表揚的地方和有待提高的地方,并提出了提高教師核心素養,明確教學目標,善用教學策略的具體改進意見。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數學教學 信息意識 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5-0116-02
一、培養小學生信息意識的意義
信息意識作為現代社會每一名公民都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信息意識既是學生掌握現代生存技能和學習知識的條件,發揮在培養人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1世紀逐漸向世界多極化、文化多樣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學生對信息具有敏銳的覺察力,也就是敏銳地獲取信息,能從大量的冗雜的平常社會事務中發現自己有興趣的信息,并辨別這些信息的優劣“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通過加工,利用信息解決問題。
二、小學生數學信息意識的現狀調查和分析
1.調查對象和方法
本次調查以沈陽市某學校小學,六個年級,16個班級,初中三個年級,6個班為調查對象,共600名學生。
調查方式主要是訪談和調查問卷,還查看了學生的作業和試卷,同時與被調查學校的老師和領導進行座談。
2.調查的結果
(1)值得肯定的方面:
對數學比較感興趣。整體看,學生對數學較感興趣,學習態度較端正。調查中“你對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好奇嘛?”67.6%選擇好奇,28.5%選擇一般,3.9%選擇不關注;“你喜歡你的數學書嗎?”有76.1%選擇了“喜歡”,26.8%選擇“一般”;“你喜歡獨立思考問題嗎”52.8%“喜歡”,“38.8%”選擇“一般”。
對老師較滿意。師生關系和諧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爱斈銓蠋煹脑捳Z提出不同看法時,老師的反應可能是”,33.3%選擇“肯定學生想法,表揚學生”,60%選擇“共同探討,耐心解答”。調查中還發現,教師都能認真批改學生作業,全心全意愛學生,家長和學校領導對教師工作也很認可。
(2)有待加強的方面
數學知識經驗有待拓寬。知識是信息意識的源泉。牛頓之所以取得成就,是因為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人的知識大多數是從書本和互聯網獲得。在問到“你經??磾祵W課外書嗎?”30.3%的學生選擇“經?!保?3.2%選擇“不經?!?, 36.5%選擇“很少”,不經常看書,獲得的信息量就會受到限制,在遇到大量信息刺激時,也不會敏感的捕捉,長此以往,對于信息就會產生惰性,等著教師“圈畫”,機械的做筆記。
學習主動性尚待加強?!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特別指出,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經驗與學習興趣,改變課堂實施過程中過分依賴教材、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在關于“上數學課,你經常參與討論問題嗎?”
46%的學生選“經?!?,27.8%的學生“不經?!?,26.2%的學生選“很少”;在關于“你經常在數學課堂積極發言嗎?”的調查中,34.8%的學生選“積極”,51.1%學生選“一般”,14.0%的學生選擇“很少”。
3.問題的原因分析
(1)功利化
教育的目的是學生得到全面發展,而現在部分學校以分數評價學生學習能力,以分數評價教師教學水平的標準。為了課堂更加“高效”,教師會大大減少學生“自主獲取信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時間,甚至不給學生機會,直接照本宣科,就題講題,固化學生思維,調查中發現“你們數學課會讓你們自己先說一說知道了哪些信息嗎?”57%的學生選擇經常,39%的學生選擇有時。
(2)實用化
因為考試內容都已在大綱要求內,考慮到擴展教材外的知識會占用學生精力克課堂時間,便就教材講教材,教育局規定給學生減負,不允許定額外教輔,所以教師便反復讓學生做教材所謂的重點題,機械化,模式化學習,有的學生已經把答案都記下來了還要繼續做,教師“嚼碎了,喂給學生”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沒有解決問題的成就感,更沒有獲取信息的意識和主動性,遇到有多余信息的問題,模式化的用已知條件列式,缺乏辨別信息的能力。
三、培養小學生信息意識的策略探究
1.提高教師核心素養
只有大家才能培養出人才,教師首先要以大家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學習,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教師核心素養指學科知識素養,專業知識素養,教育情懷。
(1)學科知識
學科知識是教師核心素養的必備條件,教師不僅要熟悉掌握本學科知識,還能夠宏觀的了解所有學科知識,了解學生學情,既要立足本學科,還要敢于超學科,最后做到學科整合;
(2)專業知識
專業知識是指教育學,心理學,課程論和教學論等,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與常人談教育的最大區別就在于積淀不同,常人談教育多是站在經驗層面,而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會站在專業理性的層面,結合學生身心發展情況,按教育規律科學的做教育。專業知識自然也是從書本獲取,所以教師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更行教育理念,優化專業知識,做與時俱進的合格教育工作者。
(3)教育情懷
教育情懷既包括對學生無私的愛,也包括為國家培育棟梁之才的使命感。每一名學生都不應該被放棄,既是他多動,即使他青春叛逆,即使他身患抑郁……都有接受教育和被愛的權利,教師有愛每一位學生,為學生健康發展打下良好基礎的義務。教師若只把教育工作當作是生存取才之道,奉獻意識淡薄,缺少學習進步意識,沒有奮斗的動力和鉆研工作的自主性;教師是人類靈魂的設計師,肩負培育國家棟梁的責任,理應是終身學習的楷模,要不斷學習充實自己,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2.明確教學目標
(1)培養目標
中國教育的主旨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主要分為三個層面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個素養,十八個基本要點即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和勇于探究,樂學善學、勤于反思和信息意識,珍愛生命、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和國際理解,勞動意識、問題解決和技術應用18個基本要點。
(2)教學目標
核心素養作為培養學生的根本目的,并不否定學科知識等目標的重要性,所以每節課具體的教學目標依然重要,但是在設計是應該注意對學生信息意識的培養目標設定。
3.善用教學策略
(1)創造和諧的師生關系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學生發展信息意識的保護傘。人本主義心理學主張人有五種需要,從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低層次需要得到滿足,高層次的需要才能實現,所以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人格,表揚學生獲取的所有信息,學生才敢于發現,有勇氣分享獲取的信息,教師在師生關系中版樣決定性角色,所以教師要給自己準確定位,做學生學習的參與者而非主導者,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給學生心理自由,有利于孕育學生信息意識。
(2)教學設計與科技手段相結合
具有數字化生存能力,主動適應“互聯網+”等社會信息發展趨勢也是信息意識的重要內容之一,信息技術在豐富教學資源,優化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的同時,提高學生能力素質既基本學習技能、創造思維、信息素養、交際能力、實踐能力與合作精神等,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從每節教學設計入手,學生在每堂課中體驗數字化解決問題的快捷與簡便,提高數字化生存能力,逐漸適應“互聯網+”的信息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l]李世海,高兆宏,張曉宜.創新教育新探[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2]劉兼,孫曉天.<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教育部制定.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李娟.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小學數學教育[J].2004,(4一5).
[5]吳華,武艷,馬東艷.國外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的研究及啟示[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3):73-76.
[6]鐘紹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模型與方法[J].中國電化教育.2003.
[7]張喜飛.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方式的探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8(6).
[8]王便新.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的研究與實踐[J].信息化教學
[9]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理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67、5、93-94,2009(8).
[10]劉國權.小學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