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志新
[摘要]教育扶貧就是國家對貧困地區進行教育幫扶,使得他們知識技能和文化素養有所提高從而擺脫貧困的一種扶貧方式。教育扶貧政策提出以來各地區紛紛投入到當地的教育扶貧工作中,近年來各地區已經做出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就民族地區教育扶貧的相關研究比較稀少,本文從利益相關者理論視角下分析探討教育扶貧的內涵,影響民族地教育扶貧成效的因素,提出提高民族地區教育扶貧成效的對策。
[關鍵詞]教育扶貧;利益相關者理論;民族地區
[中圖分類號]C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05-0019-03
教育扶貧政策是指國家對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提供教育資助,從而提高貧困地區受教育的程度和教育質量,并且推進貧困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最終實現脫貧致富目的一種扶貧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得到好的發展,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相傳的重要途徑。“治愚”和“扶智”,根本就是發展教育。相對于其他扶貧方式來說,“教育扶貧”直指導致貧窮落后的根源,牽住了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牛鼻子”。由木桶原理得知水桶的裝水量不是由最長的那塊木板決定的,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在我國這樣一個民族大國中,大部分少數民族由于地理、文化、歷史等原因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落后于漢民族或中原以及南方其他地區的民族。這些民族地區的教育水平就是扶貧攻堅戰中的短板,扶貧攻堅就是要克服民族地區教育這塊“短板”。
追求利益是人類行為的主要動機。利益相關者原指與企業生產經營行為和后果具有利害關系的群體或個人。利益相關者理論是1984年弗里曼( Freeman)提出的。之后,又有很多學者如Freder、Wheeler、萬建華、李心合等從不同的角度分別對利益相關者進行了不同的劃分。但最完整的研究要數美國學者Mitchell和Wood于1997年提出來的將利益相關者的界定與分類結合起來從利益相關者的合作性與威脅性兩個方面人手的米切爾評分法。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權利存在許多利益主體,許林等人曾詳細分析了這些利益主體,并提出要保障他們的受教育權利。趙夢瑤借助這一理論,分析了公立大學的利益相關者。根據以上利益相關者理論和教育扶貧的內容,這里筆者將教育扶貧的利益相關者界定為任何能夠影響教育扶貧成效或受這種成效影響的群體和個人都是教育扶貧的利益相關者。包括間接受資助者、直接受資助者、政府、各級各類學校、企事業單位等。
關于教育扶貧的研究前人已經從不同的角度做出了大量成果,本文旨在借助利益相關者理論簡要分析教育扶貧的內涵、民族地區教育扶貧的影響因素以及在利益相關者視角下提出提升民族地區教育扶貧成效的對策。
一、利益相關者視角下教育扶貧的內涵
對教育扶貧內涵的理解,前人的理解不盡相同。如人們根據葛志等人的精準扶貧提出教育扶貧也要精準,劉軍豪等人總結了教育扶貧是從“扶教育之貧”到“依靠教育扶貧”等。從利益相關者理論來說,教育扶貧過程中直接受益者會進入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學校,這也是各級各類學校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直接受益者畢業就業后無論就業在發達地區還是貧困地區,都會對自己的家庭及貧困地區做出直接或間接的貢獻,只要貧困地區有充滿智慧的人才,貧困地區的脫貧才會有希望。所以在這里將教育扶貧可以理解為用“扶智”的方式,通過對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進行科學技術的培訓和人文素養的提高,使得其它利益相關者共同受益或擺脫貧困的一種脫貧方式。
二、利益相關者視角下教育扶貧的影響因素
首先,教育扶貧與其利益相關者之間并不是單一的作用關系,而是一個一對多,多對一的較復雜的關系網絡。教育扶貧對其利益相關者有影響的同時,其利益相關者對教育扶貧也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就像建構樓房一樣,教育扶貧政策決策者就猶如樓房的圖紙,在整個構建過程中處于思維藍圖的位置,教育扶貧政策的執行者就像建筑工人一樣是連接思藍圖與現實事物的紐帶,若此紐帶有任何問題都會直接影響教育扶貧的落實。直接受益者(直接受資助者)和間接受益者(間接受資助者)相當于建樓房的選址,其土質狀況直接會影響整個工程能否順利進行,在教育扶貧中如果受資助者以及家庭自身對教育扶貧理解不到位,不抓住機會努力提升自己擺脫貧困,那么,教育扶貧政策也將無的放矢了。學校就相當于建樓房的工地一樣,承載著這項工作的重要部分。現將教育扶貧的影響因素依據間接利益相關者和直接利益相關者分為以下幾種:
(一)直接利益相關者
1.學校。學校自古以來就是教學活動實施的場所,教育扶貧的場所自然也理應是學校了。就猶如一批商品要找到車間才能加工一樣,如果沒有學校這個“工廠”教育扶貧就無的放矢了。在這個“加工廠”里的任何一環工作無疑都得按生產標準進行,這樣才能生產出合格的商品。同樣,在教育扶貧過程中如果為學校配備的先進的教學設施得不到合理利用(有些農村地區的學校對電子設備不太了解,而是一直將其按放在教室做擺設或應付檢查)。還有就是對資助學生的選拔“水分太大”往往家庭條件可以的孩子接受資助,但是貧困的孩子依然得不到溫暖。這種情況就是扶貧不精準。為此,我國政府又出臺了“精準扶貧”政策專門來解決這個問題的。可見,學校這個“廠房”對教育扶貧起著直接而重要的影響作用。
2.貧困學生。貧困學生是教育扶貧的對象。從加工產品的角度來看貧困學生就是“原料”從繪制藍圖到加工過程再到產出產品,這一條工作程序中的成效問題無一不受加工原料本質的影響。如果在教育扶貧過程中,受資助者不積極主動抓住機會,而是養成了吃國家“軟飯”的習慣,不思進取、拿著資助金吃喝享樂的大有人在,這就與教育扶貧中的“扶貧先扶智”背道而馳了。所以在教育扶貧過程中要注意不要盲目扶貧,要扶“可扶之人”把我們的資源合理地用到每一個可利用之地。如不這樣,教育扶貧培養出一些低質量就不了業,也吃不了苦的畢業生,不但教育扶貧的目標沒達成反而增加了社會的負擔。
(二)間接利益相關者
1.受助者家庭。受資助的家庭對教育扶貧起著間接的作用主要表現如下;如果教育扶貧面對的是邊遠地區,民族地區(游牧為主、宗教因素等)形成了比較固執的思維模式。在這些地方人們往往不愿意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學校或者外面。他們認為接受教育時間戰線拉得太長,以至于浪費了美好的年華,錯過了早早成家的時間,也錯過了做生意賺錢的機會等等都不符合他們多年在比較封閉的環境里留下的習俗習慣。在我國的一些貧困地區尤其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適齡兒童入學率總是遠遠低于其他地區的,能步人大學之門的孩子已經是鳳毛麟角了。這一點看似是間接因素但他還是對教育扶貧的效率起著不可估量的阻礙作用。再者,我們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逐個的了解每一個貧困群體的文化背景,抓住問題的主要矛盾,這樣才會使得教育扶貧的成效更加樂觀。
2.政府。政府是教育扶貧政策的決策者,也是教育扶貧政策的執行者,他描繪著教育扶貧的藍圖,又將這幅藍圖付諸實踐,在整個教育扶貧過程中政府起著指揮棒和領頭羊的作用。一旦政府方面的決策者出了問題(沒有實事求是的做出決策),教育扶貧這項工作的行動就成了“無頭的亂麻 一團糟”了。再如果執行者對教育扶貧的認識不到位,重視程度不夠,將教育扶貧流于形式,這就使得貧困地區的人民對教育扶貧滿意度大大降低,甚至有些人會不相信會有造福人類的事情發,這樣教育扶貧的付諸實施就比較困難。
3.企事業單位。一個產品的好壞,最終要通過實踐檢驗才能定奪,而產品進行實踐檢驗的地方是市場。同樣,教育扶貧培養出的人才也要通過企事業用人單位的實踐檢驗才能對其成效進行評價。如果,不按照市場的需求生產的產品就會被市場淘汰,那么,不安社會經濟發展和企事業單位需求培養的人才最終無用武之地,這就會造成人力財力均浪費的情況。如果說市場是生產廠家的調控設置的話,企事業單位也就是教育扶貧人才培養的調控方式,他的需求時時刻刻影響著教育扶貧的方向
4.區域經濟和文化。這個因素較其他幾個因素來說對教育扶貧的影響力度要弱些,但是他對教育扶貧的影響不能忽略,如果一個地區的經濟暫時發展緩慢,但它有快速發展的潛質,那么只要對這個地方引進先進技術育人才,或者畢業后的受資助者能在這里找到合適的工作,看到發展的希望。那么這個地區的教育扶貧較其它地區來得更容易一些。如果這個地區的文化相對比較開放,積極性比較高,容易接受新知識,勤奮好學,有創新精神,這無疑會對當地的教育扶貧工作起到加速的作用。
從利益相關者視角來看,教育扶貧的影響因素是由教育扶貧政策的決策者也就是政府機構、執行者(學校及各教育部門、社會人士)、直接受資助者、間接受資助者(家庭等)、企事業單位這六大類因素相互作用來影響教育扶貧的整個運行過程及最終效率。
三、利益相關視角下如何提高民族地區教育扶貧的成效
(一)實事求是的制定實施民族地區教育扶貧政策。民族地區的教育扶貧決策應當是因地制宜的符合當地文化背景和經濟發展狀況的,對于思維方式比較保守或固執的地區來說一味地給予物質方面的扶貧(減免學費、配備先進的教學硬件設施等),這種看似徹底的教育扶貧措施其實有很大的不徹底之處。對于這種地區的教育扶貧我們應當先對其思維方式進行循循善誘,使得他們主觀能動性發揮作用,從而從一個“等脫貧”“被脫貧”的狀態變換成“要脫貧”的狀態,這樣教育扶貧這快“好鋼”才能真正地用到積極主動擺脫貧困的人民這把“刀刃上”,民族地區教育扶貧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強民族地區人民對教育扶貧政策的了解。在我對西北民族大學351名學生的問卷調查中得知僅有39.72%的民族地區學生對教育扶貧政策比較了解,有23.67%的學生表示聽過教育扶貧但沒有具體了解過。另外36.61%的同學對教育扶貧完全不了解。對教育扶貧政策不了解,也就談不上積極主動地配合,有時候還會造成不相信教育扶貧,不相信教育可以阻斷貧困的代際相傳,這就使得教育扶貧過程中的難度增加,收效甚微。所以,民族地區各級各類學校要加強對教育扶貧政策的傳播和認識,民族地區人民也要加強了解和學習教育扶貧政策的相關知識并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見解。可促進民族地區教育扶貧快速地被理解和完善。
(三)提升民族地區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通過對民族地區的一些教師的訪談得知民族地區的基礎教育入學率遠遠低于其他發達地區。而且教學質量也較其他地區低一些,這是阻礙民族地區教育扶貧成效的一大因素。對于前者我們應當通過勸導,鼓勵等方式讓所有的適齡兒童接受教育。對于后者我們應當加強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教師隊伍的建設,包括引進高素質高學問的教師和加強本地教師的培訓工作。只有基礎教育高堅實了,才能有培養人才的可能,教育扶貧的使命也就完成了重要的一步。
(四)加強民族高等教育的發展。民族地區教育扶貧使命的最后一步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就是扶貧與民族高等教育。這一階段的教育就要求高等院校尤其是民族院校的培養工作與民族的去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相符合,具體就是學科專業的設置要與民族地區的人才類型需求相吻合,培養質量要進一步的提高。另外,也要加強民族職業教育。這一階段的教育直接決定著教育扶貧的最終成效。
后記
本文簡要描述了利益相關者視角下民族地區的教育扶貧工作的影響因素以及對其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由于時間和能力有限本文并沒有深入而細致的探討相關的問題,教育扶貧在我國民族地區的使命依然非常重大,對其的研究和完善是一個比較長遠而艱巨的問題,但也是我國民族地區脫離貧困的最為根本的扶貧方式。
參考文獻:
[1]曾天山.以新理念新機制精準提升教育扶貧成效——以教育部滇西扶貧實踐為例[J].教育研究,2016( 12):35 - 42
[2]付俊文,趙紅.利益相關者理論綜述[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6,8(2):16-21.
[3]許林,袁桂林.論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審視[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0,9(3):9-12.
[4]趙夢瑤.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大學治理結構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6.
[5]葛志.教育扶貧政策的理論依據及實現條件——國際經驗與本土思考[J].教育研究,2016( 11):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