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璇
摘要:近年來,隨著社會全方位地迅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較大的改變與提升,如何促進精神文明的發展,復興中國文化,更好地傳承我國悠久的漢語文化發展已成為當前社會熱議的話題。漢語是世界應用數量最多的一種語言形式,既包含著精妙的邏輯情態,又含有豐厚的文學情感。在人們應用漢語進行溝通的時候,可以親身感知漢語具備的情感意象,體會到各種語言環境下漢語選詞與語法中的情感動態。基于此,本文闡述了情感在現代漢語文學創作中的作用,進而對現代漢語文學中的情感進行深入地分析。
關鍵詞:現代漢語;文學情感;問題分析
語言是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標志,任何一個民族的發展,皆無法離開自己的語言支持。而文學作品承載著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它有效地記錄了中華民族不同時期包含的復雜思想與情感。而一部現代文學作品的語言也不會自發地從自然形態過渡到擁有豐富內涵的高級形態,必須經過專業人員對此進行深入分析與研究,不斷規范與明確語言表達方式,使其內容不斷完整,表達出豐富真實的思想情感。因此,對現代漢語文學作品進行情感分析具有極大的實現意義。
一、情感在現代漢語文學創作中的作用
(一)情感推動著文學的創作進程
情感是作家創作文學作品的重要推動力,即唯有情“動于中”,方可創作出真正的文學作品。或者說,情感是文學創作的思想源泉。因為人們的所有活動,包括文學創造過程中,皆伴隨各式各樣的情感活動。這些情感動態既可以起到推動文學形成的作用,又在創作文學中準確地被表達。理由在于作者在現實生活中,因受到某些人、事、物的啟發,而在心靈深處掀起了情感的波動與爆發。正是這種爆發力,打破了原本的心理平衡,因此,為了尋求新的平衡,作者一定要借助某種形式對此情感進行宣泄,以消弱情感在心靈中的壓力。例如,魯迅筆下的《阿Q正傳》,《詳林嫂》等作品,皆是受到真實人物的感人事跡的強烈內心觸動以后而形成的。
(二)情感在文學創作中對素材的整理
現代文學作品可視為將表象作為可積累并進行構思的素材。這樣,與之相聯系的情感,自然也可以在文學創作中發揮同等功效。這種保存在腦海里的情感,一旦伴隨人的記憶復現,勢必呈現于作者的創作想象活動里,使得情感成為以表達情感為目標的材料整合的重要基礎。例如:法國文學家雨果少年時代,在巴黎法院門口看見一位年輕的婦女遭到烙刑的情景以后,直到六十歲的時候,給朋友信寫中提及這樁往事,仍然表達得那么細致與生動:“一把木柄的烙鐵插入炭火中,燒得通紅……”,這封信就是《巴特圣母院》的創作背景。
(三)情感是文學創作中的思維定向
在文學創作中,作者進行的藝術想象一般總是朝向預定目的,而特定的情感表達在很多抒情作品中則形成了想象的目的。對抒發特定的情感而展開的藝術想象以及創作,無論國內,甚至世界范圍的文學中皆有許多案例。
二、現代漢語文學的情感分析
(一)漢語與文學的情感存在著共性特點
分析我國漢語的發展,現代漢語文學中,第一,在語言發展中,漢語的時代精神與文化內涵之間聯系極為密切,不同時期的漢語,皆以獨特的文化思想提高其文化價值的,并且側重直接表達文化事物。第二,在新時期,現代漢語文學中的表達方式呈現差異性,如從我國古代的文言文,發展到現代的白話文,不但可以視為是漢語表達模式的改變,而且可理解為漢語文學的形態發生了改變,主要取決于當前的時代特別與文化影響。當人類的思想改變時,漢語的表達形式也會變化,進而帶動相應的情感機制的變化。第三,漢語的文學情態,不但可視為一元化,而且可視為多元化的,總之,在相應的語境影響下,漢語的情感也會呈出不同的形式。可以視為不同范圍情感的放大,也可視為漢語對相應事物某種特點的情感延續。例如:“大與小”的語言環境下,在確定的空間內,”大“與”小”存在鮮明的語言區別;然而,在不確定的空間內,二者則失去了相應的語言界定,構成了難于表達的概念。
(二)漢語的情感表達形式
在情感機制存在差異的情況下,漢語文學的思想情感也存在不一樣的表現形式。從口語視角分析,人類可以通過各種表達情感的詞匯,例如:喜愛、高興、傷心、抑郁等準確表現心靈的情感,以此表明自己的心理活動的變化。然而,在非直接性的語言表達的情況下,人類的內在情感,一般可以借助面部情態的變化來展現,從這一視角分析,現代漢語擔負著人類表達情感的任務。通常情況下,人們通過特定的語言、文字對內心想法或情感加以傳達。可是,從廣義上講,用漢語進行情感表達不只在于此,從文學作家視角分析,漢語具備的文學情感主要利用語言文字,對各類事物反映的復雜感情的一種表現形式。現代文學作品中,通常借助比較復雜的人物角色在相應場景中的描述進行展現復雜的內心世界。或者是對社會基層人民的悲憫情緒,或者是作家利用語言,以不同的手法表現內心復雜的情感,在漢語中賦予相應的文學情感。
(三)現代漢語文學的情感機制
從現代漢語視角分析,我國的文學作品中,不僅僅單純地在當代文史學分析中引進語言學用法,而且也借助對現代漢語背景的分析,判斷漢語具備的語言思想與文學情感,從而得到漢語特點給現代文學作品的情感機制造成的影響。我國現代漢語文學,與古代漢語存在著根本的不同。現代漢語屬于規范化的書面用語形式,而不是傳統的古代文言文形式,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或者這樣理解: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進一步改善,形成了新的語言表達方式,即現代漢語。現代漢語文學和現代漢語之間屬于一種隔斷的狀態。兩者缺少完整無缺的過渡與鏈接,文學作品的創作必須以漢語思想的培養為前提,同時,漢語的審美觀念也會運用于文學作品的情感結構里,盡管文學語言的表達并非完美概括相應的感情,然而,漢語含有的原創性思想賦予了現代文學作品最佳的借助經驗。
(四)漢語的文學的情感邏輯
現代漢語是一種經過改良以后逐漸形成的語言體系,相比之下,與古代漢語存在較大差異,這不只是語言形態發生的變化,更多的體現在語言形式帶動下的思想方式的變化。現代漢語文學和漢語思維是邏輯關系對應的前提,借助新的語言形象,代替了傳統文言文的表現方式與特點,形成新式的書面用語。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近代的五四文化運動,可以將其視為近代思維的革命運動,也可視為近代新文化、新文學的分水嶺。從五四運動后,白話文慢慢演變成社會主流的語言應用形式,隨之文言文思想逐漸被人們遺棄與淡化。與傳統的文言文相比,現代的白話文形式顯得更加通俗,應用更為便捷,而且可以精準地傳達出人們的內在思想與情感,易于大范圍推廣。在各個作家筆下的文學作品里,漢語形式和相應的情感機制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有的下面表達敘事,有的則為平常生活故事的隱性特點。由于在各種場景烘托下,現代白話文與傳統的文言文,二者皆是對文學作品中相應情感的傳達,相比之下,白話文更為直接地將作者的內在想法與情感進行表達,相反,文言文則以更為婉轉的寓意對相應的思想情感進行傳達。這表明了:現代文學主要基于白話文形成進行創作,并以其語言形態進行作者思想情感的表達媒介,以傳播最為感人的情感要素。
三、結束語
總之,情感在現代文學作品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現代漢語中的文學形式,不但可理解為漢語在各個社會時期以及文化影響下的語言表達,也可理解為語言邏輯在不同時期的不斷改良與完善。現代漢語文學中的情感恰好伴隨人類的思想變化而形成的,一般以直接的語言描述為主導,是對作者內心思想的直抒胸臆,并直接表現事物的具體特征。
參考文獻:
[1]徐偉.工匠精神引領下的高職教育教學研究[J].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7(02):63-65+78.
[2]張夢珂.網絡環境下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分析[J].課外語文,2016(06):22.
[3]李華.淺議初中語文教學如何體現現代媒體作用[J].考試周刊,2015(87):42.
[4]路豐收.初中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感知策略[J].語數外學習(初中版下旬),2014(02):25.
(作者單位:貴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