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經濟新常態形勢下,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發展對人力資源結構調整和循環周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農民工職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農民工;職業發展;問題與對策
由于二元制度的限制,農民的戶籍是與他們所從事的勞動不一致的,由此便產生了中國特有的農民工現象。研究農民工的職業發展問題,對國家而言,有利于加快產業升級轉型節奏,促進新型城鎮化發展;對社會而言,促進農民工的自主創業,增大人力資本的回報;對其自身而言,有利于保證農民工的職業發展,消除市民化隱性門檻。
一、我國農民工職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基礎薄弱
后天教育關系到世界觀與價值觀的養成,我國大多數農民工均只接受過小學與初中教育,專業知識匱乏,相應地對自身和世界也沒有清晰地認知,農民工該種境遇與中國幾十年來的基本國情密不可分。新中國成立前期,中國政府忙于建立各種社會主義的各項政策制度,對中國社會具體走何種道路缺乏明確的規劃,具體的國力也不允許農民接受普遍的教育;改革開放后,中國國力增強,工業和服務業等第三產業需要更多的廉價勞動力,但利潤至上的現代企業追求的只是廉價的勞力,忽視了農民工這一群體龐大的可待開發的人力資本。經過幾十年的積淀,農村教育雖有較大改善,但現今農民工的主力群體卻沒有機會接受系統的職業教育,造成了農民工教育基礎薄弱這一問題。
(二)小農意識嚴重
數千年形成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從而繼續影響農民工進城后職業發展各階段的思維行為、嚴重影響農民工職業發展的持續性。中國官僚地主階級在整個中國封建社會一直實行土地的“國有化”,經過一系列的改革后,中國農民獲得了土地的使用權,擁有了相對獨立的經濟地位。這種獨立的經濟地位使農民意識到分散生活是可以達到自我滿足的,這就使地主階級可以使用集中的權利對分散的眾多農民進行專制統治。分散且封閉的生產生活、統治階級的愚民政策,造成了農民階級個體精明而缺乏整體觀念的情況。小農意識使農民工從不做預備與準備,當然也就缺乏抓住與把握機遇的能力。
(三)教育培訓機制運行不流暢
政策層面,我國的教育培訓機制不健全。農民工教育培訓主要由社會保障部、勞動部、教育部等多部門共同參與,由于參與領導的部門過多,使得農民工的培訓教育計劃難以得到統一高效的運作,培訓內容多流于形式,難以達到真正的效果。企業作為培訓機制里重要的一個權益主體,以企業利潤為目標,將農民工培訓教育當成經營成本的投入,沒有真正認識到農民工作為人力資本的積極作用;其它一些參與主體例如相關專業和培訓機構大多都是盈利性質的,為了獲得更多的生源,常常忽視農民工教育培訓的質量,且師資水平良萎不齊,教育內容脫節不能達到提升農民工素質的目的。
二、農民工職業發展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科學制定精英農民工成長計劃
農民工職業發展應根據個體生命周期各階段科學制定發展計劃。據前調查顯示,農民工外出務工年齡集中在20-40歲區間,此階段對應生命周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早期的農民工已經具備了深度參與的能力,此階段的農民工應逐步培養自我意識,并與道德意識相結合,主動自覺接受技能培訓,并與實踐相結合,轉變為社會生產的能力,著重在積累社會關系與資產;成年中期的農民工處于真正力量的出現階段,在自我意識逐步增強的同時也看到到他人意識的力量。在此階段的農民工應重新衡量自身社會價值,并做出工作抉擇:留任或創業。留任原崗位上的農民工要了解崗位晉升計劃、企業目標,以此制定個人發展規劃;自主創業農民工要了解行業發展潛力,做出正確抉擇,發展成為精英農民工。
(二)充分發揮個體學習力進行職業發展規劃
在農民工接受職業教育培訓的同時,要結合學習力相關理論吸收轉化所學技能,擺脫小農意識。根據學習力的層次劃分理論,將個體學習力劃分為三個層面,即模仿型學習力、應用型學習力和創新型學習力。模仿型學習力主要來自學習的獲得環節,是個體將他人的成果、經驗再學習、內化為自身素質的能力。應用型學習力主要來自學習的轉化與應用環節,是個體根據自我需要進行角色塑造的能力。創新型學習力主要來自創新學習環節是個體在實踐中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三個層面的學習力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它們統一在個體的學習實踐活動之中。
農民工模仿型學習力處于基礎性地位,為其他層面的學習力提供經驗支持。應用型學習力處于關鍵性地位,為其它層面的學習力提供思想、態度、理念、思路、角色等支持。創新型學習力處于前沿地位,為其他學習力提供實踐支持,農民工在進行職業發展教育的同時要將學習成果運用于實踐,并在事件中發展創新,達成能力的真正提升。
(三)政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就中國的傳統來看,血緣關系、地緣關系、業緣關系等是主要的幾種社會關系,農民工的社會資本也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分析。血緣關系以家庭、家族為核心,是中國社會中影響最為廣泛的一種關系,筆者認為血緣關系在尋找工作的初始階段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地緣關系,居住在某地的人們由于長期的聚居,在工作或生活中會彼此照應;業緣關系,相同的職業會使人們彼此結成一種互相合作的關系。在“三緣”時代影響下,中國政府要充分利用家庭、地域以及工作領域之間的關系,建立社區職業網絡,每個局域網覆蓋家庭、工作單位,積極引導并帶動農民工進行職業發展規劃。
按照社會資本理論,農民工的社會資本是受到社會網絡和社會結構影響的,是嵌入在社會網絡和社會結構中的資源。這就要求政府要加強農民工職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創造有力的培訓教育條件,充分發揮企業、社區、工會組織等團體的重要作用。英國政府在職業教育培訓方面采取競爭上崗原則,每位上崗老師還要求要通過一定時期的使用時間,這種做法保證了教育培訓的質量,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簡新華,黃錕.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的農民工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11.
[2]唐慧敏.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認同的困境及重塑路徑[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15(1):2.
[3]楊雪.基于新生代農民工特征的職業教育的必要性[J].經營管理者.2015(1):201.
[4]陳暉濤.論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民工就業能力的提升[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2015,18(1):7-11.
[5]彭國勝.構建中國特色農民工職業培訓體系:理論依據與現實方案[J].繼續教育研究.2009:81.
作者簡介:
楊娟,(1982一),女,漢,重慶璧山人,研究生,單位:中共重慶市璧山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