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鄧琦
摘要: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更是作為一種“能力”教學而越來越受重視,而在數學學科中,對于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教學應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本文根據小學數學實際教學情況,研究怎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能力;現狀;培養策略
一、當前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數學是一個相對比較乏味的科目,傳統的數學課堂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了,再加上古板的上課內容,很容易使學生對數學產生錯誤的認識,以至于學生無法感受數學學習的趣味和創新感,繁重的作業壓力使得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受到影響,讓學生因為枯燥而內心產生排斥感。
(二)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較差
數學在對于知識的運用中,我們考慮到的基本上就是計算,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很多的低年級學生在做題時,缺乏耐心的思考,只是一味的求助老師幫助,使得自己的學習習慣出現很嚴重的惰性,影響到學生的探索態度,讓他們在不覺中就失去自我開發能力。
(三)教學思維的狹隘性
在應試教育大環境下,“得分教育”依然是最主流的教學思維,在教學過程中太過于重視結果,注重如何才能最快的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反而忽略了學生對于基本問題的探索與思考,以及缺乏對學生問題意識的長效培養機制,導致小學生在學習伊始就喪失了應有的問題意識。
(四)教學方法太過于死板
在小學低年級階段的數學教學,以背誦九九乘法表為例,很多的教師基本上都是采用“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即教師說什么學生就記什么,對于小學生來講,記憶力非常好,他們能很流利的背出九九乘法口訣,但是卻沒有幾個學生知道為什么2X3=6。這樣的教學方式,嚴重阻礙了學生對數學理解思維的形成。
(五)課堂結構式講解具有封閉性
嚴格的來說小學生認知能力和智力水平還未達到成熟狀態,在課堂中,也會把小學生這三個字高度重視,會把課題盡量簡單化,認為能畫圖能列表格表達清的,絕不用生冷的文字進行,此外,應用題的呈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為了小學生方便記憶,會只講解簡單的幾種答案,這樣容易引起小學生思維單一化。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策略
(一)轉變教學理念,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與使用
由于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思維正處于萌芽階段,不能夠對數學知識進行有效的理解,使得數學的課堂上變得枯燥與無聊,不能夠對數學產生興趣,反而對數學出現排斥。所以老師要針對不同小學生設計不同的教育的方法,提問問題從淺到深,一步一步帶領學生進行思考,從而使小學生能夠自己去發現問題,將數學知識學以致用,最終找到問題的答案。然后老師再利用一個相似的問題對小學生進行提問,使得小學生可以順利答出,不僅增加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還訓練小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從而拓寬小學生的思維,到達教育的目的。
(二)注重因材施教,加強學生思考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里,小學生在學習中很容易受外界的干擾,在課堂上也是容易隨波逐流,回答問題基本上就是見大多數人說什么,他也跟著說什么,完全不經自己思考。
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利用繪本為學生創設思考的情景,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時間,要根據學生學習的差異性設置問題,注重因材施教。當然,在遇到有相對難度的題目時,教師可以適當的考慮讓學習優異的學生多發言,鼓其他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進一步發展。對于一些較為簡單的問題,鼓勵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積極參與,勇于表達,讓學生在數學教學感受到成功的樂趣,激發學生不斷學習的潛能。
(三)結合模型器具,幫助學生建立知識框架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模型思想的運用就是通過實際的模型、圖形把學生所學知識串聯起來,對學習重點進行突出展示,讓學生在大腦中建立起系統化的知識框架,從模型聯想到不一樣的知識面。或者學生在在教師的指導下,把教材知識結構轉化成自己所想想到的數學認知結構,例如,《三角形》的學習,教師引導學生把所學的三角形歸類,并標識出各類三角形之間的關系。學生按照自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結合自己的記憶、思維和聯想,簡單的進行三角形模型制作,這樣既能進一步促進數學知識的融合,也能讓學生在頭腦里形成不斷系統化的數學學習結構。
(四)創新教學方式,推進教學形式多樣化
1.游戲活動法
所謂孩子的天性是愛玩,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時,教師一定要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順應孩子的天性,利用游戲法進行數學教學導入。如,在進行《圖形的認識》教學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摸瞎子”游戲,教師準備很多的數學圖形,將準備好的數學圖形放在密封的箱子里,讓學生蒙上眼睛從袋子里選擇圖形,根據自己的掌握知識說出圖形的名稱,答對的學生獎勵小紅花,答錯的學生教師進行糾正講解。在此游戲的教育下,把玩與學相結合,學生既能掌握圖形的知識,也能提升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參與游戲的積極性。
2.故事情境法
數學源于生活,基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故事情境法引入新課。如:在認識數字教學時,教師向學生講一個故事:動物園組織野餐,不同的動物準備不一樣的食物,小兔子拿1個蘿卜,小猴子拿2個香蕉,小蜜蜂3罐蜂蜜,小貓拿4條魚等,數字依次排列,能夠通過數量很直觀學習到不同數字的含義,也能比較出數字的大小。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僅營造了娛樂額數學課堂,也能使得學生輕松理解數字的基本含義,并且做出大小比較,印象更為深刻。
3.體驗生活法
小學生一般比較青睞于美麗的自然風景、愜意的生活環境,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融入生活情景,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學習數學,整個的教學過程實現學生、自然生活、數學三位一體的基本模式,讓學生在了解自然生活的趣味時還能投入學習。如:在小學數學《快樂的動物》教學時,教師組織學生去農村或者動物園,讓學生自我觀察所看到的動物數量,進行記錄,教師適當的提出問題:“河里九只小鴨子,樹上三只小猴子,小鴨子與小猴子有什么數量關系呢?”,學生有的會回答小鴨子比小猴子多六只,這時教師引出“10以內的乘除法”學習點,適當的給學生講一下乘除法的關系,學生掌握知識點后,學生自然就會知道“9÷3=3,得出小鴨子是小猴子的3倍。”這樣的學習方法既能讓學生感受自然生活,又能輕松學習數學,完全符合趣味數學教學的基本要求。
三、結束語
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本,努力創設和諧的、開放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給學生創造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既學到知識,又增長智慧,讓學生充分體驗參與之景,探究之趣,成功之樂,就一定能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立祥.淺談低年級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8,(30).
[2]郭玲玲,周世如.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8,(31).
[3]李佩剛,譚善娟.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