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玉庚
摘要:構建師生和諧關系是提升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水平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不僅可以構建良好的班級管理環境,同時對于增進師生情誼有著非常顯著的促進作用。下面編者就師生和諧關系的構建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議,以期為小學班主任提供幫助。
關鍵詞:農村小學班主任;師生和諧關系;構建策略
基于對農村小學生心理特點的深入研究,筆者認為,在構建師生和諧關系的過程中對其采取必要的激勵策略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如何實施激勵策略也就成為了構建師生和諧關系的基礎和關鍵。
一、通過激勵策略構建師生和諧關系的必要性
首先,農村小學生因為受教育條件和生活條件都比較差,所以會或多或少的存在自卑心理,不愿與教師交流,也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自尊心不受傷害,所以要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教師就必須通過激勵方式。其次,農村小學生群體中有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這些小學生內心寂寞、性格孤僻,教師難以親近,自然也無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而通過激勵的方式,教師就能像朋友一樣幫助他們發現生活美好,重拾學習和生活信心,對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也非常有利。
二、構建師生和諧關系的激勵原則
(一)適度性原則
在管理中實施激勵策略首先需要堅持適度性原則,所謂“適度性”就是之激勵策略既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需要以學生的實際表現為基本依據,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其最大的效果。例如,很多學生比較貪玩,經常在上課鈴響了之后還不能及時回到教室中,這時候班主任應該采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態度,不能對所有的學生進行統一的負激勵,同時對于應當受到處罰的學生也不能處罰過度,要讓學生自己認識到錯誤的同時又能不傷及其自尊……這樣學生才能及時改正錯誤。
(二)及時性原則
小學生年齡尚小,其渴望受到老師的鼓勵與支持,而班主任對學生的表現采取及時的激勵策略,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其對自己的關注,這對于學生的構建師生和諧關系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例如,老師在課堂上提問問題,班主任應當對回答正確的學生及時予以口頭或者精神方面的激勵,讓其將這種良好的表現堅持下去;對于課堂上睡覺、玩耍的學生就應當及時的予以制止,幫助其糾正這種錯誤的學習習慣。
二、基于激勵策略,構建師生和諧關系的有效途徑
(一)積極轉變管理觀念,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管理氛圍
構建師生和諧關系需要班主任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打破傳統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充分發揮出學生在學習上的主觀能動性,班主任則應當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并對學生提供各方面的服務。因此,班主任在管理過程中需要深入到學生中去,認真了解學生的內心需求,并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激勵策略。另外,班主任還要和學生進行必要的溝通與交流,給予學生足夠的耐心、信心,多關心學生并給予一定的鼓勵與支持。這樣一來,整個班級中充斥著良好的管理氛圍,管理教學質量也就逐漸得到了提升。
(二)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采取豐富多彩的管理激勵策略
班主任應當不斷豐富管理激勵策略的形式,并采取靈活運用的方法,最終來實現管理教學質量的提升。班主任可以將激勵策略分為口頭、物質、精神三個方面,然后根據不同的學生以及學生的不同表現來確定需要采取的策略。例如,對于遵守班級規則、不亂扔垃圾的學生可以采取口頭表揚的方式來達到激勵目的;對于平時喜歡幫助同學、尊老愛幼的學生,班主任可以采取為其發放“小紅花”或者“小星星”來予以鼓勵;對于拾金不昧或者能夠給班級帶來榮譽的學生,班主任應該予以其“模范”稱號,起到為其他學生樹立標桿的作用……這種不同程度的激勵策略會激發學生逐漸朝著更高目標前行的積極性。
(三)教學與生活相結合,將激勵策略與學生生活相關聯
小學管理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將其二者進行緊密的結合,對于最終的管理教學質量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班主任對學生的管理激勵應當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中,將學生在家里的表現如:尊敬長輩、愛護弟妹、誠實守信、愛做家務等等加入到對其的綜合考核中,并最終由此來對其采取相應的激勵策略……這種將管理與生活相關聯的教學方式有助于提升學生培養自身良好品德修養的意識,這對于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也有著顯著的促進意義。
結束語:
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是素質教育的要求,而基于農村小學生的特點,采取激勵策略是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最有效方法。當然,文中很多觀點都是編者的個人淺見,更多更好的農村小學班主任管理過程中與學生和諧關系的構建策略還需要小學班主任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去探索。
參考文獻:
[1]宋文清, 陳保軍. 探析小學班主任管理過程中與學生和諧關系的構建[J]. 長江叢刊, 2016,(31):254.
[2]胡波. 小學班主任管理過程中與學生和諧關系的構建[J]. 科學中國人, 2016,(3):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