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志 李銘


【摘 要】 本文通過筆者在教育工作當中的教育實踐并結合當下流行的“微課程”,基于高中物理教學當中電磁感應部分教學內容,設計制作了微課“手機無線充電原理”。在此基礎之上,通過文獻分析和理論研究,深入探討了“微課程”短、小、精、悍的特點。并在詳細分析“手機無線充電原理”微課的制作過程之后,提出了微課制作過程中的問題與疑惑,供大家探討和交流。
【關鍵詞】 無線充電;電磁感應;微課程
一、研究起源
自2014年入職高中物理教師以來,我一直都在探索如何能夠借助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的便利性,為學生在課內課外搭建一個更加立體化的物理學習空間與學習平臺。這個過程當中,我利用時下流行的聊天工具QQ,建立起了師生課外互動的基礎和橋梁,但是,我發現這個探索的過程依然很難滿足現階段的教學需要。進入高中階段,物理學科的知識和內容相對于初中階段變得更多更難。很難能夠利用課堂上有限的時間,幫助所有的同學將知識點吃透。同時,由于物理學科的抽象性,同學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經驗的限制,使得一些重點難點知識盡管課內花了很大的力氣,很多同學依然還是很難理解。長此以往,不僅會打擊到同學們的學習自信心,更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同的學生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個性化學習的輔導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顯得格外重要。但是由于同學們課余時間的限制以及教師分身乏術,我們需要找到一條途徑來解決這種“教”與“學”的兩難。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移動終端的普及,學生課余生活當中接受信息的途徑大大增多,如果能夠制作一些有趣、有料的小視頻,一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利用學生們的碎片時間,二來教師可以針對性地對當下教授的知識進行課外延伸或者強化。在這個過程中,適當地增加一些課內難題的講解,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做到個性化、分層次地教學,就能夠有效地幫助不同能力的同學們能夠處于同一個水平線上,提高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同時兼顧了所有層次同學的學習。于是,我開始進行“微課程”的制作的學習和研究。
二、“微課程”理論概述
“微課程”最早是由美國圣胡安學院的David Penrose教授2008年所提出,他對“微課程”的定義是:“微課程并不是指為微型教學而開發的微內容,而是運用建構主義方法化成的以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為目的的實際教學內容”。Penrose教授所認為的“微課程”,核心理念在于教師通過一系列富有創造性的教學過程將教學內容同教學目標更加密切地聯系起來,從而為學生提供一種更加聚焦和針對性的學習體驗。
在我國最早提出“微課程”概念的胡鐵生老師,胡老師作為國內最早提出和研究“微課程”的學者,他更多地是將“微課程”理解為一種基于學科教學的信息化教育資源,并且細化了這種資源的內容構成、課程載體、運作方式等的內涵。上海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系的黎加厚教授對“微課程”給出了一個簡明、通俗易懂的定義:“微課程”是時間在10分鐘內,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短小,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內容包括教師講授教學內容的微視頻,學習單,學生學習活動的安排。從黎加厚教授的定義中不難看出,他對“微課”的定義的核心就在于“精”,并在內容的要求和形式上都做了明確的定義和規范。而在首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中,教育部將“微課”定義為: 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
通過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加上我對微課內容的理解和需求,我將我所總結的“微課程”的特點歸納如下:
(一)“微課程”支持碎片化學習、移動學習、自助式學習等多種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它是借助信息技術不斷發展過程中,基于互聯網作為傳播媒介而產生的以服務于更多學習者的一種課程形式。
(二)“微課程”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
(三)“微課程”是針對某門學科中的教學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節,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而精心設計開發的一種自助學習資源包。當然,也不僅限于教學知識點的具體環節呈現,它更可以是輔助課內教學內容所 針對性設計的課外資料延伸,以期能幫助學生能夠進行相關部分知識的橫向擴充和縱向探深。
(四)為了便于交流、分享和應用,“微課程”學習資源包除了微視頻外,還應包含與教學主題相關的微教案、微學案、微練習、微課件、微實驗、微反思、微點評、微反饋等輔助性教學資源,且能根據實際的需要,有選擇性地組成“微課程”學習資源包。
(五)“微課程”由于具有其獨特的任務,需滿足學生學習碎片化和移動化的要求,好的微課必然應具有一定趣味性,故事性與獨立性。
(六)開展基于“微課程”的網絡教研,能提升網絡時代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和信息化教研能力,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創新途徑。
綜合以上認識,本文中筆者對“微課程”的理解是:“微課程”是支持碎片化學習、移動學習、自助式學習等多種個性化學習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教學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節(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而精心設計開發的一種自助學習資源包,它借助教學視頻和與之配套的一系列輔助性教學資源,為學生在課堂內外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移動式學習提供便利,同時提高學習的效率。
三、高中“電磁感應”內容分析與學情分析
本章教材結構如下:
第一部分:1. 劃時代的發現;2. 探究電磁感應的產生條件
第二部分:3.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4. 楞次定律;5. 動生電動勢與感生電動勢
第三部分:6. 自感與互感;7. 渦流
本章是以初中學習過的電磁現象和高中學過的電場、磁場知識為基礎,闡述了電磁感應現象和電磁感應的基本規律。本章的教材以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為中心,進一步揭示了電與磁之間的內在聯系。它定量地給出了感應電動勢的大小的計算方法。而楞次定律用磁通量的變化給出了感應電動勢方向一般判斷方法。自感現象是電磁感應現象的特例,是今后學習交流電、電磁震蕩打基礎的內容。因此,本章的重點是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楞次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