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民健康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是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質基礎,心理健康又是身體健康的精神支柱。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心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和諧統一。在全民健身工程實施過程中將健身與健心有機結合,在健身活動中開發健心資源,促進身心健康。
關鍵詞:身心關系;全民健身;健身工程;實施
一、“健身”與“健心”之間的關系
“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體”,說明了心理對生理的依賴關系。生理健康則心思活躍,覺察力強,精神抖擻。同時,心理能量也得到增強,活動興趣也相應提高,表現出較強的生命力。相反,生理上的輕微不適會則會使人情緒低落,興趣降低。生理上的疾病,特別是較嚴重的疾病,則會使人產生恐懼和抑郁等不良情緒,導致各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健康的身體是心理健康的基礎。
在古代的中醫心理學理論就有情緒對身體健康影響的說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諸多心理學專家曾提出“悲觀的情緒可以使人得病;樂觀的情緒,則可以戰勝疾病。”良好的心理狀態,能夠促進人體生理機能的改善,提高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相反,如果心理出現過激的反應,就有可能導致生理病變,產生心因性疾病。說明健康的心理對身體健康有重要影響。
在現實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精神支柱,身體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質基礎。作為身心統一體的人,身體和心理是緊密依存的兩個方面。因此,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心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和諧統一。
二、現代人的身心狀況
在市場經濟競爭激烈的今天,生活和工作節奏的加快,住房、工作、婚戀、人際交往等問題,都成為現代人壓力的來源。抑郁、焦慮、抱怨、憤怒、浮躁、悲觀、失落等消極情緒較為普遍。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心理疾病的風險正在世界各地上升,其中,最常見的焦慮、抑郁正困擾著全球約一億二千萬人。如今,人類已經過傳染病時代和軀體疾病時代,進入了心理疾病時代。近年來,從政府官員、企業員工到學生,因焦慮抑郁輕生的個案頻頻發生,讓人惋惜。現代醫學通過從生物——心理——社會因素的綜合研究發現,心身疾病日益增多,已經對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是造成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據醫學界的統計,76%的疾病與情緒有一定的關系。因此,軀體疾病的預防與矯治除了健身與藥物治療外,還需要健心與必要的心理干預,正所謂心病需要心藥醫。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已把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列為當前預防和控制疾病的三大措施之一。
三、全民健身工程的實施應對策略
(1)普及健身知識,宣傳健身效果,弘揚健康新理念,把身心健康作為個人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的重要能力。普及健身知識,宣傳健身效果,引導發揮體育健身對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作用,樹立人人愛鍛煉、會鍛煉、勤鍛煉、重規則、講誠信、爭貢獻、樂分享的良好社會風尚;弘揚健康新理念,把身心健康作為個人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的重要能力,樹立以參與體育健身、擁有強健體魄為榮的個人發展理念,營造良好輿論氛圍,通過體育健身提高個人的團隊協作能力。
(2)增強學校體育心理教育實效,讓學生在鍛煉身體和培養興趣愛好的同時,形成健康的心理。兒童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健康成長關乎民族的興衰存亡。學校是兒童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陣地,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運動,一方面能促進學生的身體發育,提高學生運動能力,增強體質;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養學生頑強拼搏的精神以及自信、沉著、謙虛等意志品質,使學生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在學校體育中,教師既要重視運動技能的傳授,又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培養,讓學生身體和心理都健康。再者,教師還要善于運用能激發興趣的教學因素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育課堂教學中,通過體育課堂教學,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3)深入開展社區體育活動,豐富社區文化生活,促進居民身心健康。社區體育其所具有自主性、公益性、趣味性、服務性、多樣性等特點。對豐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質量,交流鄰里感情,改善人際關系,促進社區繁榮發展等都有重要意義:一是能有效地幫助人們健身,促進體格健壯,體形優美,增強體質,保持頭腦清醒,思維敏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二是能有效地促進人們健心,調節與消除各種不良情緒,促進人際交往,增進友誼,使人們心情更愉悅,生活更快樂;三是豐富社區文化生活,提高人們體育文化素質,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精神文明建設。
(4)創新健身活動形式,充分利用健身活動育心、護心、樂心。體育鍛煉不僅能有效地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臟和肺的功能,還能促進智力發育,調節情緒,培養良好的意志,增強自信,改善人際關系,增進心理健康,使個人發揮出最佳的心理狀態。許多國家有把體育鍛煉作為心理治療的手段。臨床研究表明,通過參加一些如慢跑、散步、徒手操、瑜伽、太極等體育鍛煉能有效降低焦慮和抑郁癥狀,增強自信。所以在健身活動中加強心理健康知識宣傳,精心策劃團體輔導和心理行為訓練活動,聘請心理專家、著名學者,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傳授心理調適方法,解析心理異常現象,充分利用健身活動育心、護心、樂心,提高健身活動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成德.從身心關系的視角看全民健心工程的實施[J].大學教育,2013年5月.
[2]肖漢仕.全民健心工程的功能研究[J].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2015(10),第10卷,第5期.
[3]國務院.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Z].2016-2020.
[4]程志理.從人的身心關系看體育的教育價值[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作者簡介:蒙昱彤(1984—),廣西平南人,碩士,講師,北部灣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中國—東盟民族體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