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
【摘要】自二十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所有制結構的變革以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鄉鎮企業和個體戶大量涌現,在農村形成了巨大的資金需求市場,由于這些資金的需求遠不能夠由正規金融所能滿足,非正式金融應運而生,并如雨后春筍蓬勃發展。近年來非正式金融尤為活躍,不斷展現出新的特點,也同時呈現出其積極與消極的影響,故施以正確的引導才能使其向更為有利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非正式金融 現狀 未來發展 引導
一、引言
非正式金融的定義并不唯一,主要是指未得到法律法規及其他形式認可或直接認可的金融,即由農民及其自發組織相互進行資金借貸的一種融資活動主要包括民間融資與民間借貸等。雖然名為非正式金融,但是這種融資方式并不少見,而是一種尤為常見的融資活動,非大城市及農村地區最為突出,甚至在很多地方,非正式融資占據了資金市場的主要地位。
二、非正式金融的產生、發展與現狀
(一)非正式金融產生的原因及其發展歷程
非正式金融在世界范圍內都是廣泛存在的,只要是市場經濟的經濟體中都有非正式金融,不只是存在于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也很有活力,而且在時間范圍上,非正式金融也是長期存在的,在我國將市場經濟引入我國經濟體之后,非正式金融也伴隨我國經濟一起發展了三四十年之久。
(二)非正式金融的發展與現狀
即使非正式金融長期以來,一直存在在我國的融資市場中,也占據了十分重要的部分,人們對它的重視程度卻遠不如它實際的地位。雖然近些年來對于非正式金融的關注正在慢慢增加,也依然不夠。非正式金融在我國已經成為資金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資金市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非正式金融的現狀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首先它的規模正在逐年擴大,規模的擴大也表現在資金的增多和參與者,涉及地域的增多三個方面。據中金公司的研究顯示,2009年我國民間借貸的總量為2.1萬億,2010年為3.2萬億,至2011年達3.8萬億,并在至今的接下來幾年里持續增加。所涉及的地域從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到經濟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都有存在,并一直滲透到全國各個角落。
(2)其次非正式金融逐漸展現出多樣化,多樣化又可分為借貸方式的多養化和參與人群的多樣化。目前借貸大致可分為普通式借貸,信用借貸,中介借貸和企業內部集資四中類型。 三、非正式金融的影響 非正式金融的產生與運行對我國的經濟環境和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一)有利的影響可分為以下幾個方而
(1)最明顯最直接的作用就是非正式金融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非國有經濟的發展。非正式金融的形成就是為了滿足非國有經濟的融資需求,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專業銀行等正式金融的融資方式遠不能夠滿足日益發展的非國有經濟的資金需求,從而使得非正式金融融資活動變得更加活躍,地位不斷突出,在融資方式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重。
(2)非正式金融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在實際生活中,很多的資金持有者有空閑資金,缺少融資手段,又不想為了微薄的利潤將資金存入銀行,由此會形成很多閑置資金,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3)非正式金融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金市場的供求矛盾。相比于正式金融的融資方式,非正式金融顯得更加靈活,資金市場供大于求時能夠高效的退出資金市場,在供不應求時又能夠迅速的填補資金空缺,從而保證資金市場的高效運作,緩解供求矛盾對資金市場的沖擊。
(二)非正式金融的弊端也有以下多個方面
(1)非正式金融的存在形式導致其難以受到政府的監管和統計。因為非正式金融主要是民間金融,以民間投資需求者與資金持有者之間的私下交易為主,基本處于政府的管制之外,所以非正式金融的融資活動難以受到政府的監管,資金交易量也難以被政府所統計,所以相比于正式金融,非正式金融的融資過程中更加容易產生社會糾紛,對融資環境和社會的和諧產生不良影響。
(2)一般而言,非正式金融的利率比銀行貸款利率高出很多,這種高利率融資的長期存在不利于融資企業的健康發展。對于資金貸入企業,如其能靠自身盈利清償借貸本息,則這種高利率融資并不會產生太多負面影響,而有利于其經營良性發展,但是實際上大部分企業并不能完成這樣的目標,對于這種企業為了到期償還這些高息債務,只能另謀債主,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做法只會增加企業的經營風險,長期惡性循環,企業最終便會面臨倒閉風險。
(3)部分非正式金融的資金根源來自于銀行信貸,對信貸銀行乃至國家金融穩定產生不利的影響。由于民間借貸的利率遠高于銀行貸款,某些企業或個人便會采取由銀行低利率貸款,然后高利率貸給其他企業或個人的方式謀求私利。
四、總結
非正式金融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了市場經濟下資金市場中不可取代也不可去除的一種融資方式。非正式金融是一把雙刃劍,在與正式金融互補、競爭的同時,也存在著很多潛在的風險。在某種程度上,雖然非正式金融的缺陷難以完全彌補,風險也無法消除,但是只要政府與參與者能夠正確引導和運用這種融資方式,依然能夠將他的優勢最大化,風險最小化,取得雙贏乃至多贏。
參考文獻:
[1]劉國光.改革開放前的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D].中國黨史研究,2002,(4).
[2]張健,馮中朝.農村非正式金融存在的必然性探析D].安徽農業科學,2006,(2).
[3]楊蓮娜.當前農村非正式金融運行狀況及發展前景卟財經科學,2005,(4).
[4]鄧晶.農村非正式金融存在的合理性及政府引導卟金融與經濟,2005,(12).
[5]趙峰.我國非正式金融的成因、影響及對策[J].改革開放論壇。2003。(5).
[6]王書芬.非正式金融研究綜述[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9,(10).
[7]張寧.試論非正式金融Ⅲ.當代財經,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