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彩鳳
【摘 要】 當前,在深入推進城市化的進程中,“物”的城市化,即居住、交通、環境等物質的城市化容易達到;但“人”的城市化,即居民的城市觀念、科學意識、文明素質的形成卻比較困難。面對來自全國各地洗腳上田的農民后代,面對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群體,學校如何通過正確的思想道德教育,培養他們的文明素質,使他們成長為現代城市文明人,進而影響一個城市的社風民俗、行為習慣等,這成為當前學校面臨的現實難題。
【關鍵詞】 城市化;德育教育;城市文明人
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文明則國文明,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學校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也是學生養成文明行為的重要場所,如何“深入推進學生城市化進程,培育現代城市文明人”呢?這是學校德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教育手段之一,提高國民素質最有效的途徑。作為實施教育的教育者又如何培育現代城市文明人呢?不妨就此談幾點體會。
一、言傳身教,以文明傳播文明
蘇聯教育家加里寧說過:“教師的世界觀、品行、生活、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或那樣地影響著全體學生。”小學生的模仿性強,可塑性大,在成長中總是自覺或不自覺的喜歡模仿自己的老師。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是最可依懶的人,最應服從的人,教師的示范教育對他們來說就是無聲的命令。因此,教師應當嚴于律己,從我做起,為人師表,言行一致,成為學生的表率。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應自己首先做到。在養成教育中,教師應成為學生最直觀、最重要、最活生生的典范。
“一個教師必須時刻檢點自己,他應該感到,他的一舉一動,都處在最嚴格的監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沒有受著這樣嚴格的監督。”教育家加里寧也說過這樣的話。也就是說當教育出現困難時,請先自我檢點一下。記得有一個星期天,我到商場購物,碰見了班上一位頑皮的學生,但因為人多,加上有一定的距離,我沒有主動向他打招呼。第二天,他問我,為何昨天他喊我,我不應答。這時我就說,我也見你,因為人多嘈雜,也有一定的距離,因而沒叫你,但我聽不到你叫我。“老師,你不是教育我們做人要有禮貌,見到熟人要主動打招呼嗎?”是啊!我不是應該反省一下自己嗎?在學校是教師的身份,在社會也推脫不了這身份……我們不是天然就具有給孩子做表率的能力,教師的形象就是學生的一面鏡子,讓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要做到。請思考一下:當學生向我們問好的時候,我們回應了嗎?當學生幫我們做事情的時候,我們表示感謝了嗎?因為我們的批評、誤會而傷害了學生,我們道歉了嗎?我們要求學生做到的事,我們教師是否都做到了?
教師的言行應充分體現其教育性:教態親切自然,語言文明優雅,能微笑著面對那些有思想缺陷或學習差的同學;在與學生交往時應以禮待人,多用“謝謝”“不用謝”“沒關系”等禮貌用語,讓學生始終受到文明語言的熏陶,春風化雨,滋潤學生心田;書寫工整規范,操作輕拿輕放,并以其積極的生活態度,崇高的精神境界,堅韌的意志品格,啟迪每一位學生健康成長,讓每位學生文明行事,文明做人。
二、抓小事,向文明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培養學生文明的行為習慣,要求學生從點滴小事做起。不隨手丟垃圾,將垃圾丟到指定的位置,見到垃圾隨手撿起來,在校園內輕聲慢步的行走,見到老師主動行禮問好,上學衣冠整潔,學習用品擺放整齊,坐立姿勢端正,作業書寫規范,課堂及集會思想專注,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放學歸程隊有序等,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都建在種種文明的行為習慣之上的。提倡從一點一滴抓起,不放棄任何一個可以教育的機會,逐漸使全體學生的文明行為習慣統一到一個標準上。
為了能夠讓孩子們在文明方面不斷強化自己的行為,形成一種你追我趕的勢頭,學生通過學習學校的規章制度,明確了自己在學校該怎么做,才是個乖巧、懂文明、講禮貌的好學生;在家里該怎樣做,才是一個孝順、懂事、感恩的乖孩子;在社會上又該怎樣做,才是一個明理、誠信的好公民。這樣孩子們心中都明白自己該怎么做,如果做錯了,自己今后又該怎樣改,逐步規范了自己的一言一行,提升了自身的文明素質。為了更好地做好學生的文明行為養成教育工作,要求老師和班干部成員腿勤、眼勤、嘴勤、手勤,全天跟班。為了掌握班級每個學生的情況,要擠出一切時間多進班、多接觸、多觀察、多指導、多交流、多參與學生活動,在工作中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多進行表揚,以激勵更多的孩子向他們學習。
光這一方面做好還不行,我又鼓勵孩子們在更多的方面去努力做一個文明人,如對學生實施規范、文明的約束時,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多種方式的體驗教育。這時,老師可結合學生參與的活動,及時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有關的遵守紀律、注意安全、愛護公物、相互關心、團結合作、助人為樂、為集體爭光等方面的文明教育。結合班會課開展以“環保節能,你能我能大家能”為主題的環保教育;開展以“感恩老師、父母、社會”為主題的感恩教育;開展以“致富思源、富而思進”為主題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以“八榮八恥”為主題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以“告別陋習,樹立新風”為主題的移風易俗和文明行為養成教育等等。
三、持之以恒,家校結合,培養文明行為
在《少年兒童研究雜志》上登了一篇文章,是深圳一個老師寫的。這個老師很會教育孩子,很有責任心。她發現班里有一個10歲的男孩子老是不好好寫作業,上課也不認真,非常貪玩,不用心上課。這個孩子如果長期下去就會養成不良習慣,老師說:以后每天放了學,你就到我這兒來寫作業,好不好?孩子說好!堅持了幾天,孩子表現不錯。但是有一天老師開會,回來晚了,回到辦公室一看,沒人了,孩子早走了,又去玩去了。第二天老師很懊喪,找到這個同學,怎么了,昨天你哪兒去了?孩子說,老師,昨天我去的時候,你不在辦公室里。我想你可能有事,我就回家了。第二次,這個老師回到辦公室又沒有見到這個孩子,這個孩子又玩去了。這次孩子編了個理由,他說老師,我看了一眼你還是不在,我就又走了!老師知道:這孩子的老毛病又犯了,貪玩的欲望又強烈了,找個理由就往外跑。老師知道這樣不行,這天晚上老師給這個孩子的媽媽打電話,說這樣吧,現在你就把孩子給我送來,讓他把今天的課補上。孩子太出乎意料了,老師這么認真啊!結果孩子拿著書包到學校里來,老師還在備課,陪著他寫作業。這個孩子知道了老師這么認真,我回家了還要把我叫來,以后只好堅持,老師也盡量和他一起學習。經過了大概兩三個月的時間,這個孩子已經養成了習慣。
美國研究發現,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這是一個大致的概念。根據研究發現,不同的行為習慣形成的時間也不相同,一般需要30天至40天,總之是時間越長習慣越牢。也就是說人的文明行為的培養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一個文明行為不是自然而然形成,而是需要一定時間的養成,并且要持之以恒。如果讓孩子在校在家一個樣,除了老師的言傳身教外,家長也要給孩子樹立起榜樣示范作用,如果讓孩子受到家長的不文明行為的負面影響,那么將會功虧一匱。
學生文明行為的習慣養成是很難的,如果不加以強化,那更是容易今天一套,明天一套,在校一個樣,在家一個樣。于是我經常與家長聯系,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表現,并且在班上,我會將我了解到的告訴孩子們,讓孩子們知道我不但關心他們在校的表現,而且關心他們在家的表現。總之,我認為對孩子,不能隨時用規范去約束他,而應該想辦法讓他們自覺自愿地去做他們該做的事,只有他自覺自愿地去做,這種行為才是他們真實的思想,才能不斷強化他們的言行,不斷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
“小手拉大手”以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以一個家庭影響一個社區,以一個社區影響整個街道,對推進城市化建設進程有深遠的意義。總之,“深入推進學生城市化進程,培育現代城市文明人”是學校德育教育過程中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是時代的需要,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是教育者的宗旨,也是順乎國情、全乎民意的。要使學生成為現代城市文明人,這是一個長期艱苦的培養任務。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與家長們堅持不懈的努力,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塑造孩子們美好的心靈,用潔身自愛的高尚品質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孩子,那么孩子日常文明行為養成教育一定能獲得很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潘傳明. 淺談校園文化建設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J]. 心事(教育策劃與管理),2013(8).
[2] 羅麗,聶峻梅. 踐行核心價值觀,爭做文明小河人[J]. 青少年日記(小學版),2014(10).
[3] 章小英. 讓文明禮儀浸潤童心[J]. 中國德育,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