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
【摘要】新課程視域下,認知建模教學模式得到了廣大教育者的認可,并使其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推廣。認知建模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對于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能力與認知能力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然而,這種教學模式運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對教師的要求較高,其需要教師在理解認知建模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采用有效的教學方式,引導小學生進行學習數學知識內容,從而使小學生在認知建模的教學模式下構建自身的數學知識體系。因此,本文著重分析認知建模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設計特點,并提出認知建模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改革途徑。
【關鍵詞】認知建模 小學數學教學 改革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0-0151-02
一、認知建模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設計特點
(一)教學結構的設計
對于教學結構的設計,要求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掌握小學生認知數學知識的過程,對小學生學習知識的情況進行深入的了解。認知建模教學模式在學習上可分為兩大部分:獨立探究部分與認知建模部分。在以往的數學課堂教學中,通常都是教師為小學生設計一系列教學問題,通過小學生的依次解答,從而完成數學教學任務。然而,這樣的教學模式會讓一部分小學生跟不上教師的授課內容與教師的思路,特別是小學生處于貪玩階段,不能夠時刻跟隨教師的授課思路進行有效的學習。因此,認知建模教學模式對數學教師開展課堂教學具有促進作用。
(二)建立認知建模教學任務設計
認知建模教學任務設計共有兩個支架:認知前的支架與認知建模任務支架。其能夠改變以往數學教師提問設計的教學情況,幫助小學生進行獨立思考,使小學生能夠加深對數字知識的印象。當小學生處于認知建模前的支架情況時,會體現教學答案不一、注重知識表象的積累特點;當小學生處于認知建模任務支架情況時,小學生能夠為自己獲取的數據進行整理并記錄,這樣不僅能夠加強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能力,還能夠讓小學生對學習新知識產生好奇,從而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二、認知建模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改革途徑分析
(一)立足于教學中,開展認知建模活動
當前,數學書本知識已經依照建模的思路編排,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以認知建模的教學思路進行解讀書本教材知識,挖掘數學書本教材中蘊涵的認知建模思路,精心選取與設計數學教學知識內容,從而開展認知建模教學活動。教師有效的運用認知建模思想來為小學生授課,能夠使小學生在收集信息過程中,將實際教學問題數學化,構建認知建模,進行解讀教學問題,從而在體驗教學問題的同時構建自身的認知數學體系。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的帶領小學生參與到認知建模教學模式中,應立足于課堂教學中,為小學生營造一個認知體驗的課堂教學氛圍,從而不斷的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時,教師應該以數學知識理論作為指導,以實踐為教學基礎,將數學理論知識與實踐研究相結合,為小學生營造一個新型的課堂教學氛圍,運用認知建模引導小學生進行有效的認知,讓小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進行自主探索、實踐、分析教學知識,構建自身的數學知識認知建模,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的啟發小學生的數學思維模式,并在認知、探究、分析的過程中得出最終的知識答案,從而使小學生形成自身的數學知識認知建模。
(二)構建數學認知建模,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數學認知建模能夠為小學生的數學交流與表達提供了教學平臺,同時為小學生解決生活實際數學問題提供了依據,使小學生能夠清晰、正確的理解、認知數學教學知識意義。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加強數學認知建模思想的滲透,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興趣,培養小學生解決問題與分析問題能力,從而使小學生能夠全方位的發展。因此,教師應該采取有效措施,為小學生設計有效的認知建模學習模式,從而使小學生能夠有效的學習數學知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知識問題。
結語
綜上所述,認知建模是一種以小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其注重小學生的個體差異,在認知建模過程中讓每一名小學生都能夠參與進去,激發小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小學生在對知識的認知過程中,進行自主的探索、分析、解決知識問題,在此過程中能夠有效的鍛煉小學生的思維模式,從而使小學生能夠全方位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燕.小學數學建模:概念解讀、現狀分析與未來展望——基于課題研究與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分析與思考[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18(08):74-77.
[2]黃月,崔光佐.利用認知建模深化解析小學數學問題[J].電化教育研究,2015,36(02):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