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瀟雅 徐世才
摘 要 本文以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的科學史為基礎,利用豌豆雜交實驗的科學歷程形成課堂主脈絡,并設置問題鏈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旨在讓學生掌握科學知識、學會科學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的探索創新精神,充分利用并發揮生物科學史的作用和價值。
關鍵詞 基因分離定律 教學設計 科學史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2.053
Abstract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history of Mendelian pea hybridization experiment, this paper uses the scientific history of pea hybridization experiment to form the main structure of classroom and organizes the problem chain to organize inquiry-based learning. The aim is to enable students to master scientific knowledge, learn scientific method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explore the innovative spirit, make full use of and play the role and value of the history of biological sciences.
Keywords Law of gene separation; teaching design; History of Science
1 教學設計指導思想
科學史是科學進步和科學家探索歷程及精神的真實寫照,它有助于學生深刻體會科學探索過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學科知識;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學習科學家的探究方法和精神,作用重大,尤其是在生物學科中體現得更為突出。所以,本節課以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過程為課堂主脈絡,按照觀察現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作出假設→演繹推理,實驗驗證[1]的步驟設置問題鏈,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和探究式學習,鍛煉學生的歸納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發現并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和能力,然后結合孟德爾的事跡講解,讓學生學習科學家的探索創新精神,得到思想升華。
2 教材分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遺傳與進化》模塊,這節課的內容設置以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的探究歷程為主脈絡,從現象到本質層層深入,在內容安排上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于學生理解孟德爾的科學研究方法和過程,培養其生物學科素養。
3 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初步學習了“花的結構與發育”“基因控制生物性狀”等相關知識;此外,通過必修一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細胞學基礎和學習能力。但是,與必修一相比,必修二對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歸納總結能力、數學概率計算能力要求更高,學法上差異較大,對于初學者來說難度較大。
4 教學目標
4.1 知識目標:[2]
(1)理解純合子、雜合子、自交、雜交、測交、顯性性狀、隱性性狀、性狀分離等遺傳基本概念;
(2)熟知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的過程,掌握基因分離定律的內容;
(3)闡明假說—演繹法的內涵。
4.2 能力目標
通過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的探究歷程,訓練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并讓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4.3情感目標
學習孟德爾堅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精神。
5 教學重、難點
5.1 教學重點
(1)一對相對性狀的豌豆雜交實驗;
(2)分離現象的解釋、驗證;
(3)闡明基因分離定律。
5.2 教學難點
(1)對分離現象的解釋、驗證;
(2)假說——演繹法。
6 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采用問題探究法,根據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過程設置問題鏈,同時結合多媒體課件進行展示和講解。
7教學過程(見表1)
8 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設置問題鏈,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探究式學習,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但對于學生的探究、推理能力要求較高,部分學生在學習時可能存在困難。所以,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適時調整、適當引導、適量講解。
參考文獻
[1] 劉本舉,李新梅.“基因分離定律”的探究式教學設計[J].生物學教學,2005(9):19-20.
[2] 鄭繼剛,張紅軍.“基因的分離定律”新課的教學設計[J].生物學通報,2008(1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