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朝霞
摘要:閱讀是語文學習的核心環節,也是精神成長、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會使他們終身受益。新課標在第一階段的閱讀目標中指出,要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關鍵詞:閱讀能力;感悟閱讀;課訓閱讀
學生把閱讀當作一種興趣、休閑活動,將可養成閱讀的習慣,將可獲得各種知識,對于陶冶其情操,培養審美能力,提高學生語文水平,提高文化素養,也是至關重要的。隨著高考制度的改革,語文的地位空前高漲,怎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讓孩子喜歡閱讀非常重要。下面,筆者談談小學生語文閱讀興趣培養問題。
一、培養閱讀的能力
小學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從朗讀開始的,所以,最初的閱讀能力只能是朗讀。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吟誦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親切的體會在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解化為自己的東西,這是一種可貴的境界?!睂W習語文,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也就是說,在語文教學中合理而恰當地運用朗讀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深化語文的課堂功效。
在教學中,我特別重視對學生的朗讀訓練,培養學生在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要求他們讀每篇課文都要用正確流利的語言讀出語氣、讀出節奏、讀出感情。首先要正確地讀,要求學生用普通話,聲音洪亮,吐字清楚,讀準字音。其次,是流利地讀。在正確讀的基礎上,重點要求讀得連貫自然,不讀破詞句。再次是有感情地讀。在讀音正確、速度合適的基礎上,把握語氣的輕重緩急,尤其是要讀好人物對話的不同。
二、感悟閱讀
感悟,感知而領悟。在讀中領悟。就是把讀書與思考結合起來,學生對課文有所領悟,有利于逐步形成閱讀和表達的能力,是謂“善教者授其法也”。小學課文都是經編者精心推敲選擇的佳作,均有啟智育人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可特別注意對重點語句的點拔,誘導通過朗讀吟誦,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
閱讀教學中,要避免繁瑣多余的內容分析就必須注重和突出“感悟、積累、運用”。它是構成閱讀教學中逐級推進的課堂教學“三層次”。課程標準提出的“感悟、積累、運用”,除了讀之外,還在著大量的其他學習活動,例如說、聽、寫、思考、游戲等。讀是感悟、積累的重要手段與方式,說、聽、寫、思考、游戲等也是積累、感悟、運用的重要方式。這些方式在不同的時候針對不同的內容和不同的對象運用,沒有高低優劣之分。這些方式往往體現為訓練,就是“讀”也是訓練的一種方式之一。我們的語文課堂提倡以讀代講,是為了減少教師對課文進行繁瑣零碎地分析,把讀書的時間更多地還給學生。
三、多形式課訓閱讀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課堂教學要避免單調乏味,效的策略之一是設計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讓孩子們在靈活多變的教學過程中充享受到讀書的樂趣。從不同的角度來設計,讀書的形式也就多種多樣。閱讀目的:讀、范讀、賽讀、評讀、品讀。閱讀速度:速讀、慢讀、跳讀。閱讀人數:個別、火車讀、小組讀、男同學讀、女同學讀,集體讀等。是否出聲:默讀、朗讀、背。讀意圖:精讀、略讀、瀏覽、正確地讀、流利地讀、感情朗讀。讀與其它語文習相結合:抄讀,讀思、邊讀邊想象畫面、誦讀、分角色朗讀、配樂讀、表演讀、畫、聽讀、讀說、讀寫……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讓他們喜歡讀什么就讀么,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為學生創設多種多樣自讀自悟的機會,在生動活潑、此不疲的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形成積淀,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如教《火燒云》篇課文的4、5、6自然段時,由于這三段的構段方法是相同的,我把讀思、讀說、寫等有機地結合起來:
葉圣陶生說:“語文教材無非就是例子。”實踐證明:通過引讀來理解課文內容,引領學發現課文構段的規律,可以習得方法,啟迪思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讀思、說與讀寫結合,先說后寫,水到渠成,為單元的作文教學做了厚厚的鋪墊。
四、主閱讀,放飛心靈。
語文感悟能力的培養,需要我們語文老師做長期的、細致、極的引導和訓練。只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堅持“以讀為本”的訓練,學生與語充分地面對面觸,品嘗語言的“原汁原味”,就能有效地引導學生與作者進行情感溝通,產生鳴,從而達到以讀為本,構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之目 的。語文閱讀應是生活中隨意的漫無目的消遣性閱讀;也不應是一般的了解性的淺嘗輒止地閱,;它應該是一種全身心投入地欣賞性閱讀,應當以一種積極向上的審美心態,中自己全部心智,去充分感受、理解、欣賞、評價文本中的人與事、景與物、情理,不僅要觀其“言”,更要品其“味”,悟其“神”,讓閱讀過程成為學生一次美的體驗,一次發現美的旅程!可見,閱讀已被賦予了一種全新的內涵,它在學的語文學習活動過程中的作用與價值越來越厚重,每篇課文教學的內容都是極為富的,而教學的時間卻是很有限的。因此,要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就必須選準“讀”內容。只有選準了“讀”的內容,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品詞析句、體情境,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陶冶情操。引導,給濃墨重彩的強化,并通過引導學生多讀、細讀,體會它的妙處。欣賞價值極高的方。課文中有些描寫精美的片斷,它不僅內容生動,語言形象,而且引人入勝,含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如何將這無聲的文字轉化為有聲的語言,再現作者所繪的生活圖景,進而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那就需要我們教師根據教學需要方設法創設情境,讓學生多讀多思,引導他們進行語言的鑒別與欣賞,熟讀以成,累美詞佳句。文章是表情達意的工具,鮮明的態度,真實的情感是朗讀的靈魂。而選擇好了“讀”的方式,找準了語言文字情感的基調,才能與文本與作者產生鳴,涌起隨之而至的激情,鮮明的態度與真實的情感也才能從“讀”的聲音語調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是悟的基礎,悟讀的深入,練是讀和悟的融會貫通,是語言積累和運用的水乳交融,是技能的形過程。閱讀教學中應做到以人為本,“訓練”中包容“感悟體驗”;以讀為本,“感體驗”中體現“訓練”。
參考文獻:
[1]趙玲芹.淺談語文閱讀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5 (22):264-265.
[2]楊友芳.淺談小學生語文閱讀教學[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2):242-242.
[3]羅立敏.淺談小學生語文閱讀教學的幾種方法[J].教育教學論壇,2011(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