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鳳嬋
【摘要】縱觀我們所使用的新編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我們會發現其中出現了一個極具特色的內容,即主題圖。教材編寫人員立足小學生以形象思維這一特點,借助生動直觀的主題圖將與數學有關的知識內容蘊藏其中。主題圖的引入不僅為我們數學老師組織教學活動提供了方向,還可以充分地借助主題圖引導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 主題圖 運用方法 問題意識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3-0146-01
所謂的主題圖主要是指教材編寫人員或者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立足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實際,將其生活中常見的與數學內容有關的情境借助生動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一方面使學生直觀地感知所要學習的內容,一方面使學生在主題圖的觀察中自主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之中。既然主題圖為我們的數學教學活動開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那么我們要如何將其有效地運用到實踐之中,在運用中引導學生自主提問、自主解決問題呢?
1.研讀主題圖,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對主題圖的研讀是教師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首要環節,倘若教師沒有真正地理解主題圖的內涵,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將無法實現其最大價值。由此,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前,我一般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教學內容和主題圖的主要內容,細細地揣摩教材編寫人員的意圖。在揣摩中找到引導學生思考的切入點,借此在實現主題圖作用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問題探究興趣。
就我們所使用的新版人教版中的“圖形的拼組”這一內容來說,該內容的主題圖是以折風車的形式出現的。倘若教師沒有對該主題圖進行揣摩很容易將本節課上成是一節手工課,既無法實現主題圖的作用,也無法使學生理解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我在課前對本節課的主題圖進行細細的研究發現,本節課的主題圖主要是在呈現圖形的拼組過程。由此,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我會引導學生先就教材中的主題圖進行觀察,鼓勵他們對根據直觀的圖形提出問題。有的學生在對圖形進行觀察之后,提出這樣的問題:長方形是怎么折成正方形的,正方形是如何折成三角形的……學生自提出問題之后,自然會對其有解決的興趣,此時我會引導他們自己動手,按照圖示內容“折風車”,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不僅可以解決自己所提出的以上問題,還可以提出新的問題,如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關系呢?正方形和三角形有什么關系呢?折出的風車在旋轉的時候會形成什么形狀呢?如此,在教師對主題圖的研讀下,不僅可以把握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還可以使學生在分析中自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并在問題解決中自主探究出圖形之間的關系。
2.處理主題圖,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1)角色情境創設
眾所周知,教材內容是在普適性原則的指導下編寫出來的,也就是說,其中所呈現的某些內容是不符合本地區、本班級的教學實際的,針對這一情況,需要教師對主題圖進行相應的處理。我在處理主題圖的時候,會結合學生的數學學習實際和生活實際,對主題圖進行處理,并借助情境創設的方式引導學生親身體驗,借此在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的基礎上,提高其數學探究興趣。
“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這一內容所呈現的主題圖是教師帶領學生到博物館參觀學生計算不同組合班級的人數。這一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不相符,其在練習的時候積極性不高。針對這一情況,我會采取情境創設的方式,借助購物情境引導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購物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具體做法是:我讓學生們以小組形式搜集文具盒(15元)、鉛筆(5角)、橡皮(1元)、本子(1.5元)、課本(25元),并將他們放置在一張課桌上,選擇一名學生充當導購,其他學生充當顧客,購買不同的物品,并計算其價格:
顧客:我要買一個文具盒,兩塊橡皮,一共多少錢?
導購:一個文具盒15塊,一塊橡皮1塊,一共17元(15+1+1=17)。
(顧客遞給導購50元)
導購:收您50元,給您33元(50-17=33)。
……
學生可以和導購互換角色。如此,學生可以在親身參與中,自主地提出各種問題,并對其進行計算,借此鍛煉了其語言表達能力,還提高了其計算能力,為其問題解決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問題情境創設
既然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其全面發展才是教學的目的。由此,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為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我會借助問題情境創設的方式,利用主題圖來引導學生自主提問、自主解決問題。
我在組織“認識時間”這一內容的時候,會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為其創設一個直觀的情境,并引導自主地根據這一情境提出問題,如我直接將一塊表拿到課堂,將其撥到7:30,然后引導學生說一說,在這個時間點,他們一般在做什么,8:00的時候他們在做什么……在我的引導下,學生不僅知道了時間,還知道了每一時刻的具體意義。然后我將提問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由他們自主地提問。其中一名學生按照我剛才的方法,提出了這樣的問題:7:30到8:00相隔了多少分鐘,如果我7:00起床,達到學校的時間是8:15,中間相隔了多長時間?……如此,借助生活豐富了學生的思維,還使其在生活內容的引導下,自主地提問、解決問題,有利于其發散思維的培養。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可以借助主題圖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提問、自主解決問題,在問題解決中對所學知識進行靈活運用。
參考文獻:
[1]汪倩虹.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活用主題圖[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5(11):76-77.
[2]彭新花,黃興云.追求教材主題圖的高效價值——淺談如何創造性地發揮小學低年級數學教材中“主題圖”的功能[J].教師,2010(01):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