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校的改革必須是課堂教育改革。一直以來,我校的傳統課堂基本上是“以教為主”的講授式教學,核心理論是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論。過分的講,導致“灌輸式”教學,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效率。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新課改提倡由“以教為主”變為“以學為主”,理論基礎就是建構主義理論。我校從2015年1月起響應新興縣教育局的號召,積極開展“粵西鄉鎮學校強師工程的行動研究”的課題研究,我和我的課題組成員主要是負責其中的“高效課堂的探索與實踐”。兩年來,我們經歷了探索上的迷茫和艱辛、感受了實踐上的煩惱和喜悅、也收獲了累累的碩果和深刻的反思。
【關鍵詞】高效課堂 觀念的改變 導學案 小組建設 課改反思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4-0231-02
為貫徹落實《振興新興縣教育行動綱要(2014-2018)》精神,提升我校實施新課改水平,扎實推進素質教育,我校從2015年1月起響應新興縣教育局的號召,積極開展“粵西鄉鎮學校強師工程的行動研究”的課題研究,我和我的課題組成員主要是負責其中的“高效課堂的探索與實踐”。兩年來,我們經歷了探索上的迷茫和艱辛、感受了實踐上的煩惱和喜悅、也收獲了累累的碩果和深刻的反思。
一、高效課堂的探索
一所學校要發展壯大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質量。而取得質量的最重要途徑是什么?是改革。在諸多改革中,哪種改革是最為徹底、影響最大的呢?那就是課堂教育改革。我們的學生絕大多數的時間在哪里度過的?在學校里;而學生在學校里的絕大多數時間又是在哪里度過的?在課堂上。由此可見,學校的改革必須是課堂教育改革。一直以來,我校的傳統課堂基本上是“以教為主”的講授式教學,核心理論是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論。過分的講,導致“灌輸式”教學,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效率。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新課改提倡由“以教為主”變為“以學為主”,理論基礎就是建構主義理論。新課改為我們指出了改革的方向。
有了改革的方向,下一步就可以行動了嗎?這還不行。為什么呢?因為課堂教育改革的前提是觀念的改變——觀念沒改變,是不會有真正的行動的。那么,如何改變教師的觀念呢?我們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來抓的。
首先是“走出去和請進來”,即到課改名校參觀學習或請專家到學校開專題講座。2015年,我校先后組織課題組成員到我市課改名校——郁南縣連灘中學和云城區高峰中學聽課交流或跟崗學習;先后邀請我縣教育顧問和教研室老師到我校開設課改專題講座;緊接著,我隨新興縣江蘇教育考察團到洋思中學、東廬中學等課改名校聽課交流,回來后還集中全校教師匯報學習到的課改經驗、討論傳統課堂的弊端、學習課改的理論。特別是關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學習,使我們認識到知識是通過學生主動建構意義來獲得的,而不是通過教師向學生傳播信息來獲得的,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建構過程起促進和幫助的作用,教師的角色只是組織者、促進者、引導者和幫助者。根據新課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和一些名校的教學模式,經過課題組的反復討論,確定了我校的課堂模式是“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所謂“先學后教”,就是教師在深入研究課標、教材和學情、學法的基礎上,編寫引導學生學習的導學案,學生在導學案的指引下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當學生的自主學習完成后,教師則針對學生存留的困惑、問題,進行點撥、拓展與延伸。而“當堂訓練”其實也是一種自主學習的過程。具體的課堂五個環節是:1.自主預習;2.合作探究;3.展示提升;4.點撥指導;5.檢測反饋。
第二,就是在行動中體會科學模式的魅力,在課改實踐中轉變觀念。為此,我校在之前八年級課改探索的基礎上,在七年級設立了兩個課改實驗班,在語文、數學和英語三科正式開始高效課堂的探究實踐。
二、高效課堂的實踐
要實踐“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這一課堂教學模式,關鍵是解決導學案的編寫和小組建設這兩大難題。
導學案編寫的工作量本來就是非常龐大的,為了保證導學案的質量,我校各科的導學案是由學校指定的課改教師(每科兩位)編寫的,這份艱辛難以想象。為了減輕教師的不必要的負擔,我校的導學案與教案是二合為一的,叫作“教學案”,并與PPT同步。每周的教學案都提前一周編好,經過兩位同科課改教師討論、修改后,再交教務處該科負責人審核通過后才印刷使用。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我校自己的教學案已編印成冊。
為了方便同學之間的合作探究,課改實驗班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成立了若干個學習小組,每組四人,讓學生結成“一幫一”的學習對子。為了讓學生明確小組合作學習的意義、組長的職責、常用的話語,教務處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建設通識培訓”。可是,收效甚微——絕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就是不開口!課改教師和班主任鼓勵了半個月了也只有組長或部分優生參與——課改一下子就陷入了困境!課改教師中也出現了悲觀的情緒,提出了課改還能堅持多久的問題。
為了擺脫困境,學校提出了“磨刀不誤砍柴工”的專項行動——停課兩天,由教務處主任、班主任和課改教師一起指導學生練習小組討論、小組展示、小組展講和小組質疑。功夫總算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學生終于動起來了!這讓我們喜出望外,很快就意識到這是課改希望的曙光!課改的高潮就快要到來!——“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眺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緊接著,我們趁熱打鐵,提出了一個月后每位課改教師都上一節自己最滿意的課改示范課。期間,教務處主任和科組長堅持一對一的聽課指導,還多次邀請縣教研室老師到我校指導工作。經過不斷的實踐和完善,課改教師成功展示了示范課,并被拍成錄像作為課題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存檔。
三、高效課堂的收獲
經過一年的課改,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主、合作、探究”成為常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學習成績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七(1)班和七(2)班為課改班,小考時語文、數學和英語三科的平均分比其他五個非課改班低13分,在2015-2016學年度第二學期七年級期末檢測中,課改班語文、數學和英語三科的平均分比非課改班高了11分。
四、高效課堂的反思
經過一年多的高效課堂的實踐,我們也發現一些存在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首先,關于組織教師外出跟崗學習的問題。有一位課改名校的校長說了一句很實在的話:“如果想搞真課改,就要住下來一起探究;如果是求形式,來一天就行了。”是的,“真經”絕不是隨便翻一個“筋斗云”就可以取到的,而是通過把大部分的時間都聚焦在課堂里才能感悟出來的。
第二,就是關于課前預習的問題。從實踐的效果來看,預習案的答案多是抄襲應付的,效果非常得差;從對高效課堂效率的理解——等于課堂成效與學習時間之比——來看,課前預習這種把課堂上的任務延伸到課前的做法不是高效課堂。有的教師就很喜歡讓學生課外做題課內對答案,或課外準備課內交流,這是“假課”,不是常態課。
第三,是關于導學案的問題。所謂導學案,就是導到學生會學的設計,它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南針和路線圖,是“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的具體體現。可是,我們在實踐中也發現部分教師的導學案弄成了習題集,這就失去了導學的作用。
第四,關于合作探究的問題。合作學習是充實自我、發展自我的輔助手段。合作探究的內容必須是先經過學生的獨立思考還不能解決的問題。若學生經過自主學習已經解決了問題,就沒有合作探究的必要。可是,有的教師為了表面的課堂活躍,每課必有合作學習,這種“無病呻吟”的極端做法,只會妨礙學生的獨立思考。
第五,關于小組的座位安排問題。為便于小組討論,我們的學生原來也是每四人圍成一組的。可是,一節課里合作探究的時間畢竟不多,絕大多數時間里學生還是看黑板或屏幕的多,故還是改為栽秧式的面向黑板的好。需要小組討論時,前面兩位同學轉過身就行,沒有必要搞形式上的“團團坐”。
第六,關于課后作業的問題。在鄉鎮學校做過教師的都知道,絕大多數學生的課后作業多是抄襲應付的,教師全批全改這樣的作業也純粹是為了應付學校的檢查。我校課改班原來也這樣布置課后作業的,現在已改為當堂訓練。這樣,在教師的監督下,保證了當堂訓練是學生的又一次自主學習。
歷經兩年多的高效課堂的探索與實踐,課改教師辛勤的汗水換來了田中課改的春天,田中課改實驗班的課堂可以說是舊貌換新顏!也讓其他非課改班的教師看到了“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這個“以學為主”的科學模式的魅力,紛紛要求加入到課改的行列之中。
參考文獻:
[1]許修民.高效課堂的探索與實踐[J].學園:學者的精神家園, 2014(5):80-81.
[2]陳幼丹.高效課堂的探索與實踐[J].福建教學研究, 2011(8):12-14.
作者簡介:
梁德寬(1966-),男,中學物理一級教師,廣東省“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教師。研究方向:“以學為主”的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