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往企業輸送的人才和企業的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包括學生在短期內很難適應企業的管理和文化制度。這種在文化上的“供需差異”讓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們意識到了高職班級文化建設必須基于校企文化的有機融合,通過在課程設置中融合職業特色、在教學實踐中貫穿職業精神和在班級管理中體現企業文化來建設特色的班級文化,以實現學生與企業的“無縫對接”[1]。
【關鍵詞】校企文化融合 班級文化 路徑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北省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湖北技能型人才培養研究中心基金項目《校園文化建設在技能型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項目編號:2016DJB008)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3-0243-02
一、高職院校班級文化建設的意義簡析
第一,高職教育的本質要求——培養符合企業需要的人才。
與高校教育不同,高職教育的優勢在于緊貼市場,最大程度地培養適應社會與市場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這種適應不僅體現在知識、專業技能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對企業文化的認同上。[2]高職院校是學生完成角色轉換的重要前沿陣地,將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班級文化有效融合,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地完成角色轉換,從而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
第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職業精神等。
高職院校借助班級文化建設平臺,將企業文化融入班級文化,緊密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崗位能力要求和未來可持續性發展的職業能力構成等因素進行職業文化滲透與培育,一方面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提前感受企業、感受社會,同時讓他們了解職業人的標準和要求借以衡量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規范學生的職業行為、鍛造學生的職業道德、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進而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就業核心競爭力。
二、高職院校班級文化建設的現狀解讀
第一,班級文化建設制度不健全。
班級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復雜的工程,內涵廣泛,工作繁多。在校園隨機采訪學生對班級文化的了解度時,多數學生的理解即是班主任、輔導員或班委會組織的幾個活動,僅此而已。不僅僅是學生對班級文化建設的理解不全面,就算是專業老師或是班主任對班級文化的建設工作也是泛泛而談。班級文化建設上升到學校層面是校園文化的組成部分,應與校園文化相輔相成,下至班集體層面,班級文化建設旨在為學生營造一個相互幫助、相互學習、相互進步和相互分享的氛圍,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從目前我校商務英語專業的班級文化建設的現狀來看,師生基本上都沒有形成深層次的認識,更多地是在應付差事。
第二,班級文化建設目標不明確。
班級組織的各類活動大多是完成來自學校或學院的安排,并非學生自愿的,由于活動的目標不明確,多數班級的班委會抱著應付的態度,因而活動的參與度和活動效果可想而知。同時大多同學在參與這類活動時也是以應付考勤的心態前往活動現場,一旦考勤點名結束就閃的同學不在少數。當談及從這些活動中能夠獲得什么樣的幫助,大多數同學可能認為只是一種經歷,因而活動變成僅僅是一種活動,而不能通過活動來豐富班級文化建設,更沒有把活動當做班級文化建設的載體。
第三,班級文化建設參與度不高。
學生是班級文化建設的主體,有時專業教師、班主任或輔導員也被邀請參加相關的主題活動?;谏鲜龅脑?,我們不難看出在班級組織的各類活動中學生的參與熱情顯然不足,一方面是因為活動本身缺乏吸引力,不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即使學生參加了也收獲不多,無法形成良性循環。另一方面由于互聯網的普及和智能手機的必備使得學生更加愿意在網絡上獲得信息或知識,而不在乎外界的一切,因而不愿意參加各類活動。
三、高職院校班級文化建設的路徑探析
第一,課程設置中融合職業特色。
在實訓課程中,我校開設了與企業合作開發的入職培訓課程,企業的培訓老師深入課堂,授課內容主要是入職前學生應該具備的哪些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與在校教師相比,企業的培訓老師在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方面更具有優勢,他們對職業了解最深、體會最真,職業文化底蘊厚重,再附以精湛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強烈的愛崗敬業精神,就可以具有巨大的感染力與帶動力[3]。
第二、教學實踐中貫穿職業精神。
在實際生活學習中,不管是在專業課堂教學上教師采用的小組合作學習,還是在課下班主任、輔導員組織的各種集體活動,學生們的團隊合作精神明顯欠缺。他們在校期間可能無法理解團隊合作精神的重要性,但當他們踏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時,他們的各種不適就接踵而來。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們應刻意地設計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而班主任、輔導員在日常的班級管理過程中,也應重視班級團隊合作意識和精神的培養。班主任、輔導員可以借助于班委會或團委會的力量,將班委會或團委會磨礪成一個積極向上、團結奮進的團隊楷模來影響班級的其他同學。還可以組織“文明寢室”評選活動,樹立優秀團隊典型借以熏陶其他的寢室和同學[4]。
第三、班級管理中體現企業文化。
1.建立凸顯企業特色的班級管理制度。
現代企業非常重視企業管理的制度化。在企業內部,各部門、崗位、員工分工明確、權責清晰,管理制度規范,工作效率高。因此在日常的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輔導員和班委會應該借鑒企業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建立具有企業特點和班級特色的管理制度。通過同學們的獻言獻策、參考其他班級的特色管理制度、無記名投票等方式制定班級管理制度、承諾書或責任書等,使班級每一位同學都參與班級管理制度的制定,這樣可以確保班級制度的可接受性和可執行性。同時在這一過程中班主任、輔導員要積極發揮引導和指導作用,培養學生民主議事、確立制度、遵守制度意識的養成,并最終讓班級同學達成一種制度管理理念。
2.結合專業和行業,打造班級的特色文化。
我校商務英語專業(外貿方向)的學生的對口就業率較高,大多數學生畢業時比較青睞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的外貿企業。著眼于專業和就業行業,我們在日常的班級文化建設過程中應該結合外貿企業的文化特色,著力打造本班的特色文化。這一班級特色文化可以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方面入手。物質文化建設包括通過班級QQ群里的各種應用,如話題、群訂閱、群鏈接等要求學生分享外貿企業的特色文化,也可以通過武城外事外語團總支微信公眾號來分享外貿企業在制度管理、人文關懷等方面的特色做法。至于班級的精神文化建設更多地是從心理上幫助學生樹立企業文化意識,同時借助于學校和班級的各類活動,不斷總結和改進,促進具有企業文化特色的班級文化的形成。各類主題活動包括知名企業家走進校園開講、學生論壇、“零距離”上崗體驗、演講或辯論、兄弟院校交流學習會等等。
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職班級文化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校園文化建設本身涵蓋面就比較廣泛,同時還要求凸顯企業文化特色,而班級文化建設作為其中的一部分任重道遠。難能可貴的是我們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們已經意識到了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乃至班級文化的重要性并已采取了相應措施,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校企文化融合的特色班級文化建設定會蔚然成風。
參考文獻:
[1]陳錞,郭李紅.高職院校班級文化建設的策略[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9):78-80.
[2]任麗惠,張繼紅.淺談高職院校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對接與耦合[J].輕紡工業與技術,2014,(4):60-61.
[3]郭沁榮.高職院校班級文化建設融入企業文化研究[J].時代教育,2015,(4):4-5.
[4]王琳.企業文化對高職院校班級文化建設的影響與滲透[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4,(8):41.
作者簡介:
胡娟(1979-),女,湖北荊州人,碩士,武漢城市職業學院外語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職業教育、商務英語教學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