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開明 段紅梅
摘要: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對一個人的成長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習慣,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經意的小事,卻蘊含著足以改變人類命運的巨大能量。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小學低年級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
關鍵詞:低年級;行為習慣;養成
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過:“習慣是我們存放于神經系統中的資本。一個人有了好的習慣,一輩子都享受不盡它的利息;一個人有了壞的習慣,一輩子都償還不完它的債務”。由此可見培養習慣的重要性。
葉圣陶先生也曾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毙W生就如同一張白紙,天真無邪,并沒有養成不好的習慣,他們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和模仿性。
一、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意義
小學階段兒童的身心發育迅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兒童今后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對于低年級小學生來說,沒有主觀能動性,是培養習慣的關鍵時期,養成良好的習慣必將對自己的人生影響意義深遠。如果尋找到適合的方法,盡早養成良好的習慣,不但有利于當前的學習,還將使自己終身受益。
二、低年級學生行為習慣的現狀
1、學習習慣沒有養成。孩子們走進學校后,你能自主的讀書、背誦。課堂上,自覺記錄筆記的少之又少。盡管老師大費周章的備好課,制作精美的課件,營造養好的學習環境,課堂上主動回答問題的又有幾個呢?
2、安全意識淡薄。每周周前會、班會、晨檢時班主任都不厭其煩的強調,不玩危險的游戲,注意交通安全,不喝生水,不攀爬樹木等,可是仍有不少學生就是不長記性,對老師的勸誡不以為是,沒有安全意識。
3、衛生習慣薄弱。只要大家留心觀察,不難發現絕大多數學生的衛生習慣很差。下課了,低年級學生一個個趴在地上玩耍,到草上上踢球,在體育器材上運動,可每次活動后去洗手的有幾個?周一早上穿來的校服,下午放學就臟兮兮的,講究衛生的人少之又少。
4、禮儀有待加強。中國是禮儀之邦,講文明懂禮貌是我們的傳統美德,也是新時期社會對我們的要求。教育應以德育為首。同學與同學之間不怎么使用禮貌用語。見到老師視而不見,如搭理也是隨口一聲。學生對待老人的態度冷淡。
小學學習生活,只有認知而沒有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雖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它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綜上所述,促進低年級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如下:
1、創設環境,培養習慣
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人格魅力和精神修養的凝結?!吧罴唇逃保糯夏溉w,足以看出環境影響人一生的發展。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可以結合班隊活動、《品德與生活》課的教育,創設情景,讓孩子們通過各種形式的體驗,來激發他們的道德情感。當一個班集體中絕大多數同學具有了良好的習慣,那個別的行為習慣差的學生由于從眾心理的作用自然就會向好的方面發展。因此,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應必須注重班集體的建設,正所謂環境造就人才。
2、小事入手,逐漸養成
生活無小事,件件需認真。對于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更是沒有小事可言。習慣的養成正是從一件件小事中積累而來。每周確定一個具體的習慣,教師有意識的督促學生嚴格且反復訓練。升旗時,糾正學生行隊禮,家訪進行禮貌待客地訓練,每周班會后十分鐘整理書包,課堂上,提示讀書、寫字的姿勢……為了使學生漸漸養成習慣,可把學生不容易做到的編成兒歌、口訣等反復吟誦,使之逐見成效。
3、榜樣引領,家校合力
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家庭教育是關鍵。有些孩子,在家中和在學校是完全不同的表現。人們常說,學生身上有著教師和家長的影子,所以設身處地,榜樣引領,不僅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就是對高年級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家庭作為兒童的第一課堂,以言傳身教、情境影響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潛移默化的特點,在兒童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我校許多家長外出務工,孩子成了留守兒童。家長要經常和孩子聯系,請監護人多給予關注,時常關心孩子,而不是放任自流。家長也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懂禮貌、講誠信、孝敬父母,倡導節約等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孩子。作為教師,應身體力行,自覺彎下身子撿垃圾,扶正課桌椅,按時上課,上班不遲到等。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處處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4、貴在堅持,檢查督促
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它需要時間的積淀,是一個長期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習慣不能想起來就要求學生做一下,想不起來就不管不問。教師要有毅力,注重落實。制定的規章制度后就應要求學生堅持去做,時常提醒。相信經過反復地訓練,學生一定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果發現學生有不良的行為,教師要嚴厲制止并使其改正。壞習慣養成了,改起來更不容易。班里的一名同學“大富”,總喜歡把手放到桌洞里玩,有時玩紅領巾,有時玩帶來的卡片,有時摸玩書本等。筆者發現后,每次上課都督促他把雙手放到課桌上,用了三個多月才使他的這個習慣改掉。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人生的主宰,要擁有它,絕對不能少了“堅持”二字。
5、加強訓練,促進養成
低年級的學生天真爛漫,對生活中的一起充滿好奇,明辨是非能力欠缺,對于“對”與“錯”的界定不清楚。因此,家長和教師需要正確的引導和無私的關愛使其健康成長。開學了,孩子們甚是歡喜,對小學生活滿懷期待。走進教室,隨便坐;上課回答問題不舉手;見到老師不問好等,經過近兩年的培養,孩子們各方面都有了進步。近日來,我校一直為創衛努力著。每天都有老師在校內和校外打掃衛生,晚上10點了,仍有一大批老師在堅守崗位。筆者把環衛工人和老師們打掃衛生的圖片做成PPT,在教室里播放著,讓二年級的孩子說感想。孩子們暢所欲言都是在講要保護環境,為保山創建國家衛生城市而努力。第二天,筆者走進教室,發現教室整潔多了,每當地上有紙屑時,孩子能主動彎下腰去撿了??吹竭@些,內心是喜悅的。
總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個艱巨、長期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必須堅持不懈,反復訓練。它需要學生自身地努力,需要老師不斷地引領,需要家長地榜樣示范?!氨鶅鋈撸且蝗罩?培養習慣,必須從現在開始,從小事開始。
參考文獻:
[1]劉梓. 《小學中低年級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的行動研究》[M]. 首都:劉梓, 2008.
[2]陳琦、郭佳音. 《談低年級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M]. 上海:陳琦、郭佳音, 1998.
[3]蘇霍姆林斯基. 《給教師的建議》[M]. 首都: 蘇霍姆林斯基,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