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題中之義,0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中之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與創造性,是我國發展進步的內在動力,它可以幫助我們營造和諧有序的文化氛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傳承發展民族精神,凝聚中華民族力量,應對眾媒時代多元文化沖擊為意識形態構建帶來的種種挑戰,向全世界展示一個有內涵、有活力的東方文明大國。
關鍵詞:文化自信;傳統文化;中華民族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提出要“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之后多次論述:“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在黨的十九大作的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回顧總結了過去五年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輝煌成就和寶貴經驗,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作了全面部署。報告中8個部分對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作了相關論述,其中73次提到“文化”,其中7次提到“傳統文化”。隨著“文化自信”被正式寫進《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將以更加自信的姿態,堅定地走中國道路,讓世界人民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在此背景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維護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與自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必將更好地幫助我們營造和諧有序的文化氛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傳承發展民族精神,應對眾媒時代多元文化沖擊為意識形態構建帶來的種種挑戰。
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需要
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在十七屆六中全會上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中共十九大報告也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一切文明都是人類為了應對環境與挑戰所產生的。中華文明也正是中華民族經歷了數千年的協作生產、生活方式之后而創造的精神文明,它決定了一種相應的崇尚和諧安定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必然符合當下時代發展,利于社會主義文化繁榮,國家和平崛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3月1日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講:“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就必須努力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在網絡時代背景下,以互聯網為媒介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是新時代突顯文化魅力的有力措施,用貼近大眾生活的表現形式創新中華傳統文化內涵,使中華傳統文化更好的融入社會各個領域,轉化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從而形成人人學習、人人傳播、人人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局面,達到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中華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儒家的大一統思想和精英意識,也是支撐大一統中國和精英主義的一黨長期執政的,不可或缺的傳統思想資源。在中國群體成員凝聚力的來源在于群體成員的整體配合效能與歸屬心理對立統一。中華傳統思想在現在也是中國各階級能夠結成和堅持強有力的長期聯盟不可或缺的前提。我們一路以來,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深深地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提升國民文化自信,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廣泛傳播,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因素。
二、傳承發展民族精神的需要
我國自古以來,地大物博,幅員遼闊,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大國長期和諧共處,文化豐富多彩。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國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不斷傳承的物質精神,是民族凝聚的原動力。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豐富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發展重要的思想基礎和精神支柱。對于中國而言,地理環境的特點就是天然適合農耕,并且具有封閉性。中國大陸是個內向的閉合體,在這種封閉的環境之中,人們很容易形成世界大同的觀念。中華民族世世代代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因為吃的、穿的、用的,很多都是上地給的,對其抱有深厚的情感。從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我們的祖先就在那些肥沃的河谷地帶開始了定居生活。于是,久而久之,在中華民族人們的內心埋下渴望安寧,渴望天下太平的種子。定居農業把人們牢牢地束縛在血緣網中,人血緣網格使眾多小家庭被緊密的編制成了一個有著嚴明紀律的大家族。全體人的生活整齊劃一,個人的自由也被壓制在集體需要之下。高度集體主義的生活方式導致了中國“重和合”的思想形成,中國更加強調父母兄弟之間的那種親情關系,人們崇尚和諧安定不僅代表了生活態度也是社會心態的大勢,這種社會心態也促發了人們的對土地與國家的熱愛,至于現在也是。每一株人類文明之樹的成長與壯大除了受整個世界文化氛圍的熏陶以外,還是離不開本國土壤的滋養。這種地理生長環境奠定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礎。正如黑格爾在他的《歷史哲學》中指出的那樣,助成民族精神產生的那種自然的聯系就是地理的基礎。長久以來,古老的東方文明教會了我們內斂、含蓄、謙虛、謹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是潛移默化的,深遠持久的,無論我們身處何地,這種烙印始終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與行為方式,這是一種骨子里的中國作風與中國做派。偉大的中華民族正是依靠這種自強不息、艱苦耐勞的民族精神一路披荊斬棘,走向復興富強之路。在此基礎上,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代代相傳,增強中華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大力拓展文化滲透與傳播,更是為中華傳統文化注入新的養分,為民族精神獲取長久的生命力,使之真正的活下來,傳下去。只有人民有信仰,才使得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三、培育主流意識形態的需要
21世紀是全球化時代,各個國家、地區的文化合作日漸密切,不同的意識形態相互交錯,彼此影響,文化正面臨同質化的危險。只有強大的國家才能掌握在世界、國際上的話語權,充分發表本國的價值觀念。不僅如此,各個國家用文化滲透的方式通過網絡傳播意識形態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世界各大強國都已經打起了文化牌,利用文化便利來滲透到其他國家國民的生活中,試圖改變當地的風俗習慣,從而實現在文化上的統治地位。這種和平演變的方式正悄無聲息地影響著、改變著世界全球各個地方的發展。面對這種霸權主義的文化侵蝕,習近平主席指出:“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更重要的就是強調大眾對于精神文明的需求,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之間的協調與平衡,一個人、一個國家的發展都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作為支撐,倘若失去文化的引領,其大腦必然會受到錯誤思想的誘導,各種問題也將得已顯現。此外,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跡以及國際地位的迅速發展,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對中國的關注,感悟中國文化是正確認知中國的重要途徑,因而,我國必須從軟實力的發展角度出發,不斷建設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文明,在價值觀等方面獲得更為廣泛的認同,塑造一個兼容并蓄的良好的國際形象,這也是世界全球化、多元化發展的客觀要求。互聯網作為先進的傳播技術具有開放、虛擬、跨時空等特點,網絡時代為培育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創造了機遇,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因此,我們更應該利用互聯網保護并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的舞臺上占據重要位置。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就是要求我們站在中華民族的立場上發話行事,維護國家的根本利益,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使全球華人堂堂正正,活著有人格,有尊嚴,贏得世人的友好和尊重,繼承和發揚先民的勤勞、勇敢、智慧和富有創造的精神和傳統,為人類做出重要貢獻,向全世界展示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使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通過文化大繁榮在世界的確立而得以實現。向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討教智慧,向歷史和過去討教經驗,是兩千多年以來維系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重要思想紐帶,是平治天下的必經之路,對于我國對外關系的改善和祖國的和平統一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價值。但同時,堅定文化自信之路并不是一味地封閉,自給自足,我們始終堅持的都是以我為主、兼收并蓄、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文化繁榮旨在實現世界優秀文化的大繁榮,只有互相促進,互相學習才能充分發揮文化的積極作用,只有立足國際視野在異中求同,并以和平發展,團結合作,才能創造國際社會共榮雙贏,讓中華民族的光輝再現于世界。
總體而言,文運與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回顧中華上下五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謂意義深重,在歷史的長河,正是這種中華精神、中華文明帶領億萬中華兒女不屈不撓,最終屹立于世界潮頭,擔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同時也將擔負著新的文化使命,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思想、觀念、精神、理念,結合新時代,新發展,繼承創新,革故鼎新,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心得光芒與色彩,展現出永久魅力和風采,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11-09.
[2]王仕民.論傳統文化對民族的凝聚功能[J].社會科學家,2006(2).
[3]邢福生.多元文化格局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J].人民論壇,2016(30).
作者簡介:彭宇寧(1994—),女,漢族,山西太原人,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