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轉課堂起源于美國十九世紀初期,是一種將信息科技與教學相結合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實現了大學課堂教學模式有效的變革。翻轉課堂方式目前在大學英語教育中受到了廣泛的應用,通過翻轉課堂的方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本文對翻轉課堂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作出分析,并提出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翻轉課堂;大學英語;實踐
【作者簡介】李依露,云南經濟管理學院。
前言
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發展,高等教育在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下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在大學教育中,提高課堂效率是個難題,我國教育專家也作出很多相應的研究,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更加專注的學習,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共同進行討論和解決問題。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翻轉課堂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既鍛煉了學生發散思維能力,也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一、運用翻轉課堂的注意事項
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需要明確教師的定位和角色,采用翻轉課堂模式期間,教師從知識傳授的角色轉變為學生的引導者,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深入了解學生的優勢和潛力,掌握學生的差異化,才能有效解決學生在學習上的困惑。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以下事項:第一,學生看似是教學中的主體,其實在教學中教師起到關鍵作用,在翻轉課堂方式的實踐過程中,教師的任務則更為重大,需要制作與課程相關的視頻,給學生布置課程任務,同時還要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并且對學生的反饋情況作出相應的匯總。較傳統的授課模式而言,教師的教學任務非但沒有得到減輕,反而增加了更多的教學任務。所以,對于教師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第二,雖然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也是相應的個體,教師需要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學生的自制力也完全不同,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主動自覺的進行學習和探究。現代信息化科學技術不斷的進步,給人們生活和學習帶來了諸多的便利,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干擾,學生通過互聯網可以獲取更多的知識,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但一些無用信息也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致使學生在學習時不能集中精神。
二、翻轉課堂方式在大學英語教育中的實踐措施
1.制作教學視頻。在大學英語教育中應用翻轉課堂方式教學,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形式開展教學,比如利用視頻、動畫、圖片等方式生動形象的將課程內容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通過對視頻的反復播放來攻克學習中的難點,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課程中的重點。這樣,學生才能在教學的基礎上更好的掌握英語知識點,從而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教師在制作教學視頻還需要注意在英語重點和難點上做一些較為全面的詳解,這樣可以減輕學生學習期間的難度。總的來說,老師在視頻制作和設計內容上,科學合理的編排內容,讓翻轉課堂在大學英語教育中得到充分的發揮。
2.課堂教育與教學成果的交流。翻轉課堂在大學英語教育實踐過程中,首先,學生要做到對課前英語知識的預習工作。將此節內容先進行簡單的熟悉和認識,將不理解的知識點進行記錄。這樣,學生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能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課程重點和難點,并能夠更好得學習和探究自己記錄的關鍵知識點。其次,學生對不理解的知識點,主動與同學或者教師及時交流溝通,不僅能增強學生的溝通能力,促進學生間的情感,在學生相互溝通期間對需要掌握的知識更加熟悉,也大大提高了英語教學的質量。教師在課堂教學結束后,需要及時做出課后總結,將課堂教育與教學成果進行分析和探討,這樣有利于翻轉課堂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3.強化課后英語練習。翻轉課堂方式強調學生課后復習與練習,也是提高學生英語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學生可以在課后利用教師提供的教學視頻反復練習,不僅能做到對所學英語知識的鞏固,也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由于教學課堂的時間限制,大部分學生在教學課堂上不能及時地將英語知識掌握和消化,導致學生在較高深的問題上得不到更好的理解,對知識點掌握并不牢靠。期間可采取觀看教學視頻或利用網絡、書籍的多種方法進行查找相關的資料,進而有效的掌握英語知識。
三、總結
現如今,翻轉課堂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得到有力的推廣,是一種不可估量的新型教學模式。這一技術與大學英語教學的良好融合,不僅優化了英語教學方式,使學生對個人學習進行了有效的管理,客觀上講,培養了學生的自我導向能力和自律能力,打破了傳統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使翻轉課堂發揮其特殊的作用,實現新型教學模式的重要意義。盡管目前大學英語的授課次數在減少,但是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并未出現下滑現象。大學英語教育也存在著某些技術上的困難,在一定程度阻礙著翻轉課堂的發展,還需要我國教育部門的專業人士在此基礎上不斷研究和探討,創作出一個適用翻轉課堂方式的教學環境。
參考文獻:
[1]羅琳雅.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藝術類大學英語教育中的應用[J].赤子(上中旬),2017(06):110-111.
[2]黃瑩.大學英語教學中翻轉課堂的應用實踐嘗試[J].教育現代化,2016,3(31):159-16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