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月雄
【摘要】農村小學教學存在高分低能的現象,成為農村教育不可忽視的問題。農村教師在課堂上重知識傳授,而不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方法與技能。長此以往,農村學生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在教師的牽引下發展緩慢。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構建探究式學習成為值得農村教育工作者探究的課題。
【關鍵詞】農村小學;閱讀教學;探究式學習;構建框架
當前,教學研究的重心正從知識傳授向能力培養轉變,從重視結果向重視過程轉變。根據教學實際采用適應差異、注意個性發展的多樣化教學形式,以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成為我國農村學校今后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走向。在課堂中開展探究性學習的理念,是通過提倡探究式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加強學生對知識認知的一種新穎的教學方法。探究式教學法有一定的理論依據,有行之有效的教學步驟,具有優于一般教學方法的顯著特點。探究式的學習方法能有效地培養農村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劃時代的教育教學改革意義。最早提出在教學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他認為,科學教育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學習大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習科學研究的過程或方法。從1950年到1960年,探究作為一種教學方法的合理性變得越來越明確。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學生學習科學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學習比通過積極地投入到探究的過程中去更好呢?”
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的習慣,養成好習慣會使學生終身受益;反之,一旦養成壞習慣,改變起來就比較困難,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生活、性格、行為等,而且會影響學生的將來,甚至會耽擱學生一生的前程。
一、探究式學習,構建在學生善于發現問題的基礎上
當前在農村小學,教師教學思想和方法陳舊,沒有放下“師道尊嚴”的權威架子,總是想在一節課里把所有的知識統統教給學生,學生必須絕對服從,毫無保留地接受,結果事與愿違,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其原因是,一方面教師沒有創設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沒有給學生提供發現問題的機會,另一方面農村學生多半害羞,怕事,擔心提出的問題是錯的或者太簡單而受到同學嘲笑,還有的學生受“師道尊嚴”影響而產生恐懼心理,學習處于被動狀態,產生畏難情緒,久而久之學生也就沒有敢問的膽量,造成不會提出問題的局面。因此,在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中要培養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就要給學生提供一個尋找問題的平臺,就要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即平等、民主、真情、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學生創造機會,使學生去思,去問。教師不僅要在每節課堂上為學生創造質疑機會,還要使學生真正開動腦筋想問題,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或自己不懂的問題,把這一時間真正利用起來,而不是走走過場而已,這樣學生才能在心理放松的情況下更好地學習知識。有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才不會對教師有恐懼心理,就會發現問題。
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學習,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這樣的課堂,學生學得輕松愉悅,興趣高昂,教師教得自然得體,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更為重要的是學生掌握了良好的學習方法,有利于今后的學習,讓學生終身受益。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著名教育家顧明遠也曾說:“不會提問的學生不是好學生。”這無疑是告訴我們一線教師這樣一個道理: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提問題是極其重要的。而農村小學生的課堂提問能力極為薄弱。當今農村小學課堂普遍存在學生幾乎不提問題的現象,教師的任務是提供材料對學生提問,學生的任務就是跟著教師轉,致使課堂效率低下,學生缺乏一種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培養農村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教師任重道遠。
二、探究式學習的構建框架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地培養學生探究式學習的能力,教師應該是一位導演,除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還要留心注意學生學習中可能遇到的細節,形成一個比較系統的探究式學習模式。這個過程可以概括成以下幾個步驟。
(一)質疑設問
探究式教學的載體與核心是問題,學習活動是圍繞問題展開的。探究式教學的出發點是設定需要解答的問題,這是進一步探究的起點。從教學的角度來講,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目的和內容精心考量,提出難度適度、邏輯合理的問題。當然,教師也應該為了達到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那是更高層次的要求了。
(二)思考作答
經過探究過程,學生要對自己的實驗過程或者查閱的資料進行總結梳理,得出自己的結論和解釋。不同的學生和團隊可以就同一問題提出不同的解釋或看法,要能夠將自己的結論清楚地表達出來,方便大家共同探討。
(三)分享矯正
這個過程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探究結果介紹給全體同學,由集體討論、辯論,使不準確的地方得到完善。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適時給予矯正,肯定長處,指出不足,注意營造融洽的交流氛圍,體現出課堂的民主精神。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轉變觀念是很重要的。以往不少教師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學生“接受”書本知識的過程。這樣做其實是把一種隱形的、寶貴的東西——學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思想方法,特別是創新意識的培養忽略掉了?!皩W生的學習取決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師做了些什么。”這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家、課程理論專家泰勒的名言,指出了學生學習的本質。學生是學習活動不可替代的主體,又是教育活動中復合主體的重要一半,沒有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沒有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動參與,教育就可能蛻變為“馴獸式”的活動,靠重復強化和外在的誘惑或威脅來維持學習活動和產生學習效果,其后果不僅是學習質量和效益的降低,更嚴重的是壓抑了學生作為人所必須具備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的發揮,影響學生積極、主動的人生態度的形成。
(四)總結提升
在閱讀教學中,經過教師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了正確培養,在學習過程中,自主合作、實踐創新、探究求異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學生掌握了探究式的學習模式后,教師要積極主動地總結歸納,真正使學生體會到探究式學習在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并堅持運用方能收效長久。
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有一個嶄新的飛躍,必須從陳舊的課堂教學模式中走出來,才能看到新的希望,讓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在農村語文課堂中播下希望的種子,定會有收獲的季節。
【參考文獻】
[1]林錦蘭.農村初中數學學困生轉化之我見[J].當代教研論從,2015(11):39-40.
[2]陳艷春.如何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J].課程教育研究,2014(17):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