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國
摘要:隨著當前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師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注重不斷滲透素質教育和新課標的理念,不斷創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實現學生的全面綜合發展。在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其主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邏輯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學科作為小學階段的基礎性學科,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科目,因此教師要注重突破傳統教學中的問題,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創新,大力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真正有利于學生今后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創新;教學方式
1目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
雖然近年來我國的教學改革工作正在不斷深入,小學數學教師也深刻地認識到教學創新對于數學教學發展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還是會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很多教師僅僅將學生記住教學內容作為教學的目標,這樣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完全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影響了學生的健康發展。還有一些教師認為本身課堂教學的時間就較為緊張,教師只有緊貼教材內容,牢牢掌控住課堂教學的節奏,才能夠真正推進課堂教學的有效發展。
1.2課程結構設計不科學
結合新課標和素質教育的理念,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但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也并沒有足夠的探究教學和實踐教學內容,整個課程結構的設計還是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在實際的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對于提升學生數學能力采用的方法都是題海戰術,就是依靠大量的做題練習來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但是很多學生一旦脫離了教師的主導,就無法進行思考,無法有效掌握學習的技巧。教師要深刻認識到教學的目標不僅是幫助學生學習到新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技巧和方法,教師課堂教學方式不當,就會導致學生產生不良的學習習慣,從而更加不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
1.3學生本身的發展水平不均衡
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每個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和自身的情況都是不同的,這就導致各個學生之間的差異非常大,每個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不同,對于新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有很大的不同。[3]因為本身每個學生就是不同的個體,各個學生之間都會有一定的差異,而小學階段作為學生思維形成和發展的關鍵階段,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然會受到班級學生發展水平不均衡的困擾。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要想實現班級學生的共同發展,就要注重不斷豐富課堂教學的方式,通過這樣的方式,真正有效調動整個班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滿足班級所有學生的發展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學生的共同發展。
2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創新要求
2.1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創造能力的培養,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創造能力是當代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數學課堂是小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主要陣地。數學,是一門充滿智慧的學科。學生的思維能力及邏輯能力都會在數學學習的思考中得到培養。教育事業的改革,更重視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將培養具有創造力的學生作為教學目標。創新能力,是學生開展數學學習的基礎,學生具有創造能力,才能對數學知識進行探究。在進行教學方法創新時,教師要將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方法改革的指向。
2.2加強教學與生活的聯系
數學知識來自于生活,生活中的各種現象都具有數學知識的影子。在某種程度上講,我們的日常生活與數字是不可分離的。新課程改革要求當代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更好地聯系在一起,在生活中開發小學數學教學的素材,引導小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讓現實生活為教學服務,讓教學活動服務于生活,做好教學與生活的聯系,是小學數學教師進行教學方法創新的思路。
2.3做好教學與育人的結合
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讓教育部門越來越重視教學活動對于學生成長的作用。這種成長,不僅是學生知識能力上的成長,更是學生做人方面的成長。小學階段,正是學生性格與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他們樂于聽取引導者的意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在講解數學知識的同時,也要實現教育的育人目標,有利于教學改革的實施。
3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創新措施
3.1發揮小學生的數學學習主動性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將課堂主體位置還給學生,讓小學生盡情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參與學習,會讓小學生的學習行為更主動,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方式及真實開放的學習環境,給小學生更多的積極引導,會讓小學生樂于學習。數學學習的內容雖然抽象,但教師對小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肯定,給小學生以舒適感,更讓小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愉悅性,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成就感。讓小學生主動對數學問題進行探究,結合多媒體設備配合小學生的學習活動,有利于小學數學課堂良好氛圍的營造。
3.2采取針對性創新教學方法教學
教學改革要求當代教育工作者認可學生的差異,針對不同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先對數學基本內容進行講解,再給學生一些知識復習之前所學內容,以結組的方式互幫互助。通過學生支架的建立,讓小學生更快提高,讓基礎好的學生幫助基礎差的學生。這樣的因材施教,會讓教師的教學負擔減輕,也會讓小學生學習獨立性增強。教師要選擇適合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傳授正確的數學學習方法,讓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心理得到滿足。比如在講解《統計與可能性》的時候,教師要讓小學生掌握不同的學習方法及統計結果的表示方法。教師要了解小學生的學習水平,以強弱組合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分組。給小學生時間討論,確定統計的主題,兩人共同完成一個調查統計小項目。這不僅創新了數學學習任務形式,增強了教學活動的實踐性,而且讓因材施教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得到了落實。
3.3注重將數學課堂教學聯系實際
小學數學學科尤其凸顯了邏輯性和思維性,但同時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之間又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把數學理論知識聯系實際生活。通過這樣的方式,不斷加深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讓學生能夠真正感受到數學學科的真實性和實用性,這也是實現小學數學教學創新的重要方式,讓學生能夠在問題解答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思維能力,從而逐漸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另外教師還要注重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和鼓勵,讓學生能夠主動將小學數學理論知識聯系實際生活,通過這樣的方式,真正推動小學數學教學的發展。
結語
在新課程改革中,小學數學教學面臨更大的教學任務。教師不僅要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向學生有效傳遞數學基礎知識,更要關注小學生各項能力的培養,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要實現全面教育與發展的目標,必須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當代小學數學教師要關注最新的教學動態,結合教學實際進行創新教學,促進小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慶余.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馬云鵬.小學數學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羅增儒,李文銘.數學教學論.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4]張奠宙,李士.數學教育學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