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鵬 袁雪
摘 要:教育生態系統的概念從提出到現在已近50年歷史,但在高校教育中實際應用卻難有突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發展“互聯網+高等教育”模式,以及將新媒體新技術運用到加強和改進高校學生工作中。本文在總結眾多學者對高等教育生態系統構建面臨問題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構建基于“互聯網+”的高校教育生態系統的設想,以及構建時應處理好的一個概念和兩種關系。
關鍵詞:高校教育 生態系統 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4-0-02
一、高校教育生態系統構建面臨的問題
20世紀80年代,我國引入了教育生態系統的觀點,陸續出現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通過總結眾多學者的觀點,本文認為教育生態系統在我國高等教育范疇內應當包含學校、學生、社會各要素及內外部環境相互作用及影響,且具備開放性、靈活性、創新性、可持續發展性的特點。當然,這一系統在具體實踐中所必然面對以下幾點問題。
1.學生學習主動性不高
隨著社會環境及家庭經濟的改善,當前高校學生對學習的客觀需求及主觀能動都不高。根據筆者2017年對某高校300位各年級在校大學生抽樣調查顯示,會主動進行課前預習或課后復習大學生僅占1.85%,有70.37%的學生每天除課程外的學習時間不到2小時,66.67%的學生承認自己大部分的上課期間在玩手機,僅有20.37%的學生能夠認真聽課。
2.學校管理服務性不強
學校管理就是服務的理念已經提出良久,但長期形成的強制管理模式在行政管理領域的改革尚未有突破性進展,在高校的土壤中進展也不會得到加速。服務的關鍵不止于交流,教師和學生的需求是否能夠得到及時的響應才是檢驗學校管理服務落實到位的標準。
3.教師講授針對性不足
季誠鈞等(2010)對某地方高校調研發現,84%的教師在40分鐘的授課時間中講授了30~40分鐘,92.3%的教師始終在講臺上授課。顯然,教師作為激勵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思維,傾聽學生思想的角色還沒有形成;與學生密切配合,“以生為本”共同完成課堂教學的模式還沒有建立。
4.家長配合參與性不夠
盡管高校學生已經成年,但家庭教育仍不可忽視。家長對學生的教育具有親切性、直接性和易受性的特點,其配合參與高校學生教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但由于目前高校對學生實施的封閉住校式管理以及家校交流渠道的匱乏,減弱了家長的配合和參與程度。
5.社會支撐有效性不實
除了遵循自身教育發展的規律外,高等教育必定會受到各種內外部因素的影響,特別是社會因素的影響。一方面,社會應重構公民標準和價值,鼓勵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反思,重新接受公民教育。一方面,社會應為學生就業提供公平公正的機會、基本的社會保障以及維護其合法權益。
總的來說,一個較為完整的高校教育生態系統應當包含學生、學校、教師、家長、社會等五大要素共同配合、共同參與的范疇。長期以來,各方面工作不夠到位、不夠協調,各要素間信息不對稱,使得系統的構建存在上面提到的諸多問題。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的“互聯網+高等教育”模式,為問題的解決和高校教育生態系統構建提供了可能方案和路徑。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育生態系統構建
“互聯網+”帶來的云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等新技術、新思維是解決高校教育工作信息不對稱問題的關鍵。而一旦解決這個難題,高校教育生態系統將迎來質的轉變。“互聯網+”背景下,我們可以設想構建如下圖1所示的系統架構。
“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教育生態系統主要由五種要素和八條鏈接構成:
1.五種要素
在高教生態系統中,五個節點即為五種構成要素,分別為學生、學校、教師、家庭、社會。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學生和教師,其他輔助要素通過各種方式為這兩個核心要素提供支持和服務,并全力配合其發展。而各輔助要素之間也會圍繞高校教育工作展開交流互通和協同互助。同時,各要素相對獨立并自我完善和發展,形成動態協調與靜態發展態勢。
2.八條鏈接
五種要素兩兩之間形成八條關系鏈接。
一是教師與學生、學校間的兩條鏈接。核心要素教師和學生之間以教育為鏈接,體現在教與學方面;同時,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通過慕課及公開課等方式將教學資源向學生共享,而學生也可以通過新媒體工具如微信、微博等與教師互動。教師和學校之間同樣要圍繞對學生教育的反饋進行工作調整。教師應當有向學校要求完善教學科研條件的渠道和權利,學校應定期整合教師教學科研的大數據信息以調配資源給予更好的支持。
二是家庭與學校、學生之間的兩條鏈接。高校雖然不能同小初高一樣事無巨細地與家長交換情報,但學生的日常表現和考試情況也應當及時讓家長知曉。而家長也不能一味地將學生成年后的繼續成長完全交給學校,也要積極配合對學生進行家庭教育和引導。
三是社會與學生、教師、學校和家庭的四條鏈接。除了知識學習外,道德和習慣養成更是決定人生軌跡的重要因素。社會作為學生、教師、學校和家庭存在的客觀環境,天然地承擔著樹立良好道德標準、提供積極價值導向和塑造公正行為法則的公民教育義務,這就需要政府有效地疏導和規范,從宏觀上把握整個社會的發展走向。
這一由五種要素和八條鏈接組成的新型高校教育生態系統能夠有效運轉的關鍵在于彼此之間信息對稱的實現,而這種信息對稱離不開我們高校運用互聯網+思維設計一套綜合教學、管理、服務、支持的生態系統。
三、相關建議
“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教育生態系統構想的實現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各部門、各專業人員協同共建。而不管采用何種技術手段或方法來實現這一構想,高校都必須要處理好一個概念、兩種關系。
1.區別教育生態圈與教育生態系統的概念
通過知網關鍵詞“教育生態圈”及“教育生態系統”搜索結果可知,已發表文獻分別為100多篇和7700多篇。顯然,教育生態系統的概念在學者中的認可度更高。此外,根據維基百科,生態圈指封閉的、自我調節的系統總合。而據上文闡述,高校教育應構建的是囊括五種要素并相互包容、協調、交互、共生的綜合生態系統。因此,在之后的研究中使用“教育生態系統”一詞更為合適。明確教育生態系統的概念后,相應的框架和關系就可以自然得出,與“互聯網+”概念結合也更具現實意義。
2.理清縱橫向及內外部的關系
高校教育生態系統中包含了八條關系鏈接,如計入方向,將得到十六條路徑。這些關系錯綜復雜,但是深入剖析后可以發現主要由縱橫向和內外部兩類構成。一是縱橫向關系。包括由學校、教師、學生組成的橫向教育管理關系和由社會、學校、家庭組成的縱向社會生活關系。縱橫向的關系理順了教育與生活兩條主線在高校教育生態系統中的脈絡支撐作用,明確了運用“互聯網+”設計實際應用系統的著力點和出發點,避免因頭緒關系過多而無從下手和無的放矢。二是內外部關系。包括由學校、教師、學生組成的內部協調關系和由社會、家庭組成的外部支撐關系。內外部關系理順了校園和校外兩個區域在高效生態系統中的主輔配合機制,明確了設計系統的核心范圍和支撐背景。
3.協調動態發展與靜態深造的關系
大學生是學習性、思維性、創新性極強的群體,高校教育注定要隨之不斷學習、發展、創新,高校教育生態系統也必然是一個不斷協調新常態、新狀況的動態發展范疇。這一生態系統中的各要素和關系在不斷發展協調的同時,其自身又需要潛心靜氣地完善和深造。整合兩種發展模式,在相對靜態和絕對動態的交替出現下找到統一的解決路徑是構建整個生態系統運行規則的難點。而“互聯網+”技術的運用可以為系統構建提供大數據分析支持。通過數據發掘,我們可以找到各種復雜信息之間的邏輯關系和變化規律,進而確定出整個系統的框架結構和各子系統組件之間的數據關聯和約束體系。
在科學技術和社會現實發展日新月異的當下,傳統的高校教育工作如果不進行改革發展,不與互聯網等新技術結合,則必定是沒有前途的。時下興起的在線授課、教育平臺等,僅僅完成了“互聯網+教育”這種改變教學手段和教學環境的初步工作。高校教育要煥發活力,不能只做加法,而必須要下決心經歷一番不斷實踐、不斷修正、不斷創新的解構、剖析、重組的艱難新生過程。正如習總書記指出的,“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社會形態,高校教育要順應社會的發展就必須結合這種新型的社會思維、社會意識,以優化教育要素、更新教育體系、重構教育模式等途徑來完成教育轉型和升級,實現教育生態系統新模式。
參考文獻
[1]陸云,呂林海,葛中芹,王志軍,莊建軍.我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學習主動性的實證研究——以8所高校電子信息專業學生為例[J].教學研究,2016,39(04):1-7.
[2]程樣國.學校管理就是“服務”[J].教學月刊(中學版下),2012,(04):37.
[3]季誠鈞,何菊芳,盧雙坡.高校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0,(05):17-20.
[4]林國良.家長參與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問題以及對策[J].現代企業教育,2010,(22):182-183.
[5]彭志越.高校學生社會支持的發生與擴展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
作者簡介:吳海鵬(1982-),男,山東濰坊人,濰坊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講師;袁雪(1982-),女,山東濰坊人,濰坊市人大常委會機關辦公室,科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