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偉
摘要:隨著新課程的提出與實施,對于初中物理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素質教育的時代下,只有全能型人才才是教育的本質與目的。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就要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的,采用高效靈活的教學方法,在循序漸進下讓學生獲得提升。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學生;核心素養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對于提高教學質量,促使學生全面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需要教師正確解讀,在教學中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的將其貫徹實施。
一、初中物理的核心素養內容
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分為物理觀念、科學思維、實驗探究與科學態度和責任等。物理觀念是指學生站在物理學的角度,去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提升自我。科學思維是指學生站在物理學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本質,并且利用科學的方法去論證、分析、總結問題。實驗探究是指學生在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后,能夠通過實踐探究去證實與靈活運用理論知識,進而提高自身創新實踐能力。科學態度和責任是指學生擁有高強的責任感與使命心,保持正確的學習態度。
二、初中物理教學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方法
(一)以教學目標為導向,轉變學生思想觀念
教學目標可以細化為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因此初中物理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就要通過對教學目標的細化,進而轉變學生的思想觀念,讓學生認識到物理學習的重要性。只有轉變學生的思想觀念,才能促使學生對物理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找到屬于自己正確的學習方法,發展自身核心素養。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先對學生有一個全面充分的了解,了解每一位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特點、學習能力等,然后展開因材施教。其次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將學生分為六人左右的小組。通過不同問題的提出,讓學生交流討論,解決提升。在循序漸進下,讓學生認識到物理學習的重要性,保持正確的學習態度,為自身制定科學合理的目標,并為之不斷奮斗。
例如教師在教授《光的折射》時,教師可以將教學目標進行細化。如:知識目標為了解光的折射現象;技能目標為探究并了解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或者其他介質時的偏折規律,了解光在發生折射時,光路的可逆性;情感目標為有與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逐漸領略折射現象的美妙,獲得對自然現象的熱愛與親近之情。
(二)以教學過程為導向,發展學生思維
教學過程的設計工作,是教學活動開展的重難點。而教學過程,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是學生知識生成的過程,是學生發散思維的過程。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要做好教學設計工作,需要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將物理難點知識簡化,重點知識優化,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整合,幫助學生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此外教師還要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教學任務的設計、教學目標的制定,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與提示下,掌握更多知識內容,為自身思維插上想象的翅膀。然后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為科學不斷獻身的情感態度。
(三)以教學方法為導向,強化學生綜合能力
在教學活動中,教學方法的高效運用,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只有高效靈活的教學方法,才能勾起學生欲望,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進而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要積極借鑒與引進先進的教學方法,完善自身知識結構,提高自身教學能力,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態度,樹立高強的責任心與使命感。其次教師要做好教學教研工作,只有自己具有嚴謹的科學態度與責任心時,才能熏陶與影響學生,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后教師要積極進行教學知識的拓展延伸。任何一門課程的學習,都不能局限在課堂與課本上,尤其是實踐性與操作性比較強的物理學科,更需要進行拓展延伸。因此教師就可以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實踐中,發展自身核心素養。
例如教師在教授《歐姆定律》時,教師就可以借助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來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快速將學生帶入學習狀態,引發學生情感共鳴。如: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會用到很多電器。如電腦、電冰箱、電磁爐等,這些電器都具有電流、電壓和電阻這三個物理數值?可是他們之間到底有著什么樣的關系呢?接下來讓學生交流討論,進而回答問題。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布置一個簡單的課后小實驗,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分為很多方面,都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去發展,才能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以教學目標為導向,轉變學生的思想觀念;以教學過程為導向,發展學生思維;以教學方法為導向,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孫多福.初中物理教學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解讀及策略探微[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8,(9):31,40.
[2]婁德江.初中物理教學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解讀及策略探微[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2018,000 (009):P.31-31.
[3]張飛.試論初中物理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的應用策略[J].中國農村教育,2018,000 (002):P.54-55.